一
“看到您在12月30日的《姑妄听之》里面前面注解说,您自己是「作为完全不懂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知识的我,分享倪海厦中医师的一些文章和观点的唯一用意和目的,就是想提醒佛教界寻找和实践解脱道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请千万不要把自己短暂的生命时间,投入在佛陀公开定义的「掌中树叶」之外的“本生经、菩萨道、阿毗达摩理论、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中观、唯识、因明、农禅(商禅、舞禅)并重、禅堂修行”等等这些典型的「林中树叶」和“无益戏论”里面。」我想向您亲自核实一下您为什么这样说本生经、菩萨道等等都是林中树叶和无益戏论呢?您不会是和这些您眼中的林中树叶和无益戏论有什么深仇大恨吧?
-------------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我对于佛陀公开定义的「掌中树叶」之外的“本生经、菩萨道、阿毗达摩理论、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中观、唯识、因明”这些典型的「林中树叶」和“无益戏论”等等,不仅没有任何所谓的深仇大恨,反而衷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文史哲专业人员长期给予关注和研究,并且能够连续不断地公开发表论文和出版专着,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
其次,可以坦率地说:我对于南北传佛教界里面长年累月热衷举办的所谓的“农禅(商禅、舞禅)并重、禅堂修行、梵呗唱颂、咒语持诵、放生超度、祈福法会、抛洒圣水、拉扯圣线”等等,不仅没有任何所谓的深仇大恨,反而经常会当成一种有趣的行为艺术、音乐合唱或者神教表演节目,来用心观看、聆听和欣赏。
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一些原来就是社会剧团里面的专业演员和著名歌星的出家男女,他/她们剃度之后,由于自知在教理法义上面没有任何优势,于是自然就会扬长避短,主动选择在佛教剧团里面继续用自己的美妙歌声演唱佛教歌曲。例如,我就曾经在某个受戒现场,聆听过一位佛教比丘在大雄宝殿里面高声演唱“天上天下无如佛”的赞偈;在某个音乐会场,聆听过一位佛教比丘尼在舞台上深情演唱李叔同先生的《送别》歌曲。
第三,可以准确地说,我认为“本生经、菩萨道、阿毗达摩理论、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中观、唯识、因明”都是典型的「林中树叶」和“无益戏论”,主要目的和用意是对于佛教界寻找和实践解脱道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的善意提醒。
因为在这些「林中树叶」和“无益戏论”里面,或者纯粹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无关于佛陀证悟的“四圣谛、沙门果”的南亚民间传说和古代神话故事,例如《本生经》等等;或者纯粹就是后人融汇编撰和想象发挥出来的已经把佛陀证悟的“四圣谛、沙门果”归类划入所谓的“不彻底、不究竟、方便说、不了义”领域里面的,佛陀在世时候从来没有公开宣说过的全新的教理法义和实践修行,例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唯识、因明、禅宗等等。
今天,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佛教经典结集历史记载中,纵然是虔诚信仰大乘佛法和密宗教理的信徒,也只是批评《杂阿含经》的“不彻底、不究竟、不了义、方便说”等等,而不敢公开否认《杂阿含经》的最早结集历史、真实法脉传承和根本教理内容。
可是,任何人只要依据这部《杂阿含经》闻思修行,自己就会发现人间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从成佛之后,到涅盘之前,所教授的全部的佛法内容,主要就是以“四圣谛、沙门果”为核心的这一把有限的“掌中树叶”。
例如:
(一)《杂阿含·第十五卷·第393经》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直接指出,佛教出家比丘的正业处,就是“知”四圣谛法。)
2.「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陀已经明确告诉诸比丘,“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因此要想走入解脱法流之中和证得沙门第一圣果,只要用心闻思四圣谛教理法义,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彻底斩断三类无明结缚就完成了,哪里还需要后人创造和编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新式花样修行方法。)
特别是对于佛教的第一个“须陀洹”入流初果,佛陀曾在多个场合之中和多部经典里面,反复多次地当众告诉诸位比丘弟子,只要“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根本就不需要再额外训练、补习或者加强什么其它的所谓闻思修行内容。
例如,《杂阿含·第十五卷·第396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3.「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佛教的第二个“斯陀含”圣果,也是一样的从用心闻思四圣谛教理法义,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斩断三结之后证得。)
4.「五下分结尽,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佛教的第三个“阿那含”圣果,还是一样的从用心闻思四圣谛教理法义,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斩断五下分结之后证得。)
5.「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佛教的第四个“阿罗汉”圣果,仍然还是一样的从用心闻思四圣谛教理法义,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斩断五上分结之后证得。)
6.「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哪怕是所谓的“二乘、小圣”辟支佛圣者,也是从用心闻思四圣谛教理法义而证圣果。因为“十二因缘”教理法义,其实就是“苦集圣谛”的重要内容部分。)
7.「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纵然是佛教界里面最高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妙觉、佛果”,仍然还是一样的从用心闻思四圣谛教理法义而证得,并不是从实践菩萨道而成就佛果。除非是真把所谓的《本生经》和菩萨道,这些收集和记载着南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故事会》一样的儿童读物和文学想像,当成是人间历史上的那位释迦牟尼佛陀曾经宣说过的经典、教理和法义。)
(二)释迦牟尼佛陀在《杂阿含经》之中,曾经亲自在多个不同的场合里面,反复地和公开地告诉诸位出家比丘僧众:如来(佛陀自称)的成佛之道,是“于四圣谛平等正觉”,根本就不是来自所谓的菩萨道修行之中。
换言之,佛陀在无数的前生往世之中修行过的所谓的菩萨道,严格来说,都是属于“林中树叶”性质的、不能直接导向涅槃解脱和究竟苦边的无益梵行。
例如,
1.《杂阿含·第十五卷·第402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等正觉。何等为四?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于此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等正觉。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2.《杂阿含·第十五卷·第403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于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国王于中造福德舍。尔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宿止。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
以我及汝于此苦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修无间等。」
我常与汝等,
不见圣谛故,
若见四圣谛,
生死永已除,
不复受后生。」
二
“老师请教两个问题,佛陀在早期经典里面有没有讲过治疗人类的身体疾病的理论?佛陀有没有教授过治病的方法?”
------------
(一)佛陀曾经告诉过一些出家比丘和在家弟子,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但是,佛陀不仅从未把自己变成一位医治世间人类的身体疾病的“出家医生”的角色,甚至还明确禁止佛教出家比丘们学习世间的医药治病本领。
(二)佛陀和佛教比丘僧众的专业知识和特殊训练,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现法作证”,随缘教授和指导生活在人间的极少数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迅速生起择法觉支、顺利走入解脱法流和平静证得沙门圣果。
(三)佛陀和佛教比丘僧众们生病之后,也是请当时的专业医生前来诊断和治疗。因此,早期佛教里面的佛陀和圣僧们,既不能为别人治病,也不能保佑别人不生病,更不能帮助别人化解身体上的病痛。
(四)虽然不能为别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但是佛陀对于人间生活之中的优秀医生们,还是当众宣说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标准。
例如,《杂阿含·第十五卷·第389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
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
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
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