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ing He
超法师转发一位不愿留名的汉传佛教界里面的住持和尚的文字给我,让我有空回复给他。可是回复过去之后的当天晚上,这位住持和尚又提出几个问题再次通过超法师转发给我“望回答”。
我想既然是匿名,那么我能否用小文章公开回复其中的个人认为比较有意义的几个问题呢?没想到几分钟之后,超法师就转发过来“可以的”。于是我停下还没有阅读完的“一贯道”资料,信手写下这篇小文章。
一
要想知道当代国内外的汉传佛教界里面有没有高僧,有哪些高僧,首先自己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佛教知识结构和佛法知见来源。否则就有可能因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性错误,不是错把《雷雨》里面的鲁贵当成了鲁迅,就是误将“全真七子”里面的马钰,当成了擅长表演“空中抓蛇”的民间神棍王林。
其次是要清晰了解成为佛教高僧的最基本的一些要求。我个人总结为:教理通达无碍、闻思知见正确、禅定功夫精纯、身心安详寂静、所有言语文章著作皆是指向苦与苦灭、沙门圣果、八支正道和现法乐住。
最后是能够真正意识到判断一位佛教界出家人是否是真正的大德高僧,是有着专业领域里面的公开的专业标准的,决不能以佛教界里面的财富、地位、官职、头衔、权力、职称、学历学位(不知道是怎么获得的)、文章著作(不知道是什么人代写的)、寺院道场知名度和社会活动影响力作为判断标准。
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以上三点要求进行观察,即使还没有发现走入法流或者证得圣果的佛教高僧,至少也不会长期沉溺在民间佛教信仰、相似佛教修行和江湖佛教杂耍之中。
事实上,一位佛弟子只要能够生起警觉和果断走出“民间、相似、江湖”这三处佛教迷宫,慢慢就会在人间生活里面发现那些仍然还在认真遵守着八支正道修行的佛教高僧。
二
学术界里面真正长期用心从事佛教或者宗教研究的专业人员,其不足之处是没有亲身经历过虔诚的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宗教感应现象,或者是禅定修行过程中出现的“身心轻安”和“禅悦自在”感受,从而只是从文献资料内容和学术思想发展上面认知佛教或其他宗教。
但是学术界中的很多人,其优势正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暂时摆脱宗教感情的影响(或者说束缚),从而根据已知文献资料作出相对来说更为准确的、看上去好象是颠覆传统大众认知的、并且明显是缺少同情心的判断。
例如,陈寅恪先生认为:「自宋以后,佛教已入中国人之骨髓。唯以中国人性趋实用之故,佛教在中国,不得发达,而大乘盛行,小乘不传。而大乘实粗浅,小乘乃佛教古来之正宗也。」---1919年12月14日,吴宓日记。
今年是2020年,一百年之后的我们看到陈寅恪先生一百年之前的“佛学研究”观点,还能提出什么质疑、反驳和批评呢?
今天,暂且不论陈先生所言“大乘实粗浅”对错与否,反正是公开承认《阿含经》是根本佛法的出家僧众、在家弟子和专家学者们,据我所知所见,已经是越来越多了。
三
“活在当下”确实是一种佛法知见、修行教导和生活理念,但是教授者必须注意到特定的具体对象、环境场所和时节因缘。
简单来说就是,佛教出家僧众不能随随便便地教授在家弟子们“活在当下”,因为这是主要针对已经舍弃世间一切、已经选择“出家修行”的佛教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们的要求。
对于佛教在家弟子们来说,必须知道自己只有在每天修学佛法的特定时间段里面,才可以努力地要求自己“活在当下”。例如,念佛时,就专心地忆念佛陀的殊胜功德;闻法时,就用心地聆听法师的教导。只有在这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才能暂时地放下或者说抛弃日常生活和工作里面的所有事务牵挂,“活在当下”。
但是,听法结束或者修学之后,一旦进入或者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里面,还是要按照世间生活的规律,认真做好现在、准备明天和考虑未来,决不能用对于出家僧众“活在当下”的这一要求,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之中也做到了只是“活在当下”。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呼吸之间,每个人的寿命都很有限,每个人的身心都在刹那不停地生灭变化之中,这都是无需争辩的事实。但是,既然已经作为承上启下的个体生命存在,每个人仍然还要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过去、修行自己的现在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佛弟子在闻思修行的时候,能够专心地活在当下;在生活和工作之中,也能认真地做好现在和用心地考虑未来。
四
禅修教学与学术研究,相对来说,佛教禅修是开始时简单容易,但是越往后深入,对指导师资的要求也就越高,个人修行的进度也就越慢和越难,有时候好几年时间,甚至十几年时间,都无法突破禅修路上的一道关。
从事佛教学术研究正好相反,在入门之前的要求就很高,例如必须具备古代汉语阅读能力、佛教语文和历史知识、佛学语言基本训练、常用外语阅读能力等等。但是一旦经过几年的训练能够进入之后,如果只是从事一些通俗性或者大众化写作,那就非常简单容易轻松了,甚至可以说随手拈来就是一个话题,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写成一篇文章。
知道佛教禅修教学和佛教学术研究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十几年前的佛教界热衷于梵呗演出和慈善活动,现在又流行“一日禅”或者“七日禅”,原因就是这些玩意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从零起点开始,三个月时间基本上可以培训出能够登台演出的水平)、对于师生双方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以说,很多人都能玩起来、玩得开和玩得转。
当然如果从通俗弘法来说,这也是佛教界打开了一扇方便接引之门,主动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大众走近佛教、了解佛法、闻思修行和断恶向善。只是希望不要让太多的佛教活动内容,完全遮挡住了四圣谛、四念住、沙门果和八正道的教授与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