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星期三

再谈“证初果”和“修禅定”

 

Wen-Ning He

佛教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如果决心在今生的非常短暂的这一期生命之中,通过闻思修学至少证得须陀洹果(入流、预流、初果),是不是必须要修学“四禅、八定”或者其它的任何一种佛教界传承和教授下来的禅定或内观呢?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佛教界里面,既有很多北传法师、南传尊者和虔诚行者主张佛法修行证得任何一种果位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禅定”功夫或者“禅那”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法师、尊者和学者们认为禅定和禅那并不是佛弟子能否证得圣果的必要前提,特别是对于今生今世只是把自己的闻思修证目标确定在顺利证得初果的行者,可以说禅定或者禅那的修习其实只是一件纯属“锦上添花”的要求。

事实上,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国家里面,一直都有关于修行证果是否必须修习禅定或禅那的相关讨论。

现以当代著名学者溫宗堃先生二零零五年五月发表于《普门学报》第二十七期上面的一篇论文《當代緬甸內觀修傳統的興起與巴學界對於「乾觀者」的爭》为基础(所有括号【】里面的正体汉字,全部都是温宗堃先生的论文内容),简单介绍几位举世公认的精通三藏法义的南传长老们的观点如下:

一、所有的这些南传上座部佛教界的大长老们,都曾经严格遵循着“闻思修证”的佛法修学顺序(次第),经过长期专注于三藏教理法义闻思修习之后,才开始指导大众修行或者个人专修深入。

1.【十九、二十世紀享有盛名的禪修比丘多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即早投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跟隨諸位博學師研三藏、註疏文獻,教上熟稔通達之後即在寺院教學授課,教學一段時間,他們轉而開始專注於禪修的實踐直至獲得殊勝的益,其後即開始教導禪修,乃至成為聞名遐邇的禪修師。

2.【近代的緬甸佛教即是因為這些傑出的僧、俗二眾禪修師而得以「內觀修」聞名於世。其中,烏巴慶與馬哈希尊者尤其佔有重要地位,就是他們的弟子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內觀禪修中心,而將內觀修傳布至世界各地。】

 

二、所有的这些南传上座部佛教界的大长老们,不仅精通三藏教理法义,而且能说、能讲、能亲自撰写佛法系列著作

1.【近代緬甸內觀修傳統之嚆矢,是起於這些內觀著述的作者。

2.【替尊者(Thilon Sayadaw,1786-1860)著作等身,撰有《修方法》十四本緬文著作。

3.【涅敦尊者(Hnget-dwin Sayadaw, 1831-1910約有二十本緬文著作,其法強調禪修與勝義諦

4.迪尊者(Ledi Sayadaw, 1846-1923)著述頗豐,計有二十餘本巴文以及至少十本緬文著作。巴文著作則以《第一義燈最為著名,於此書中,尊者指出《阿毘達磨義廣釋》的三百二十五處錯誤。】

5.【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 1904-1982十二歲出家為沙彌,十九歲時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二十三岁通過政府舉辦的各級巴考試,24到曼德接受博學的長的指導,繼續進修三藏、註疏。一生約著有七十本著作

 

三、长老比丘们在著作中详细阐释在“正见”和“正思惟”的闻思过程之中,已经蕴含着“正定”的修习

1.【在近代緬甸,此強調禪那的修方式並非始自馬哈希尊者,第一位在著作中教導去禪那的乾觀者修方式的緬甸禪師是迪尊者。他的《菩提分燈是以「乾觀預者」為目標而寫。在《道支燈》中,迪尊者從戒、定、慧三學的體系明乾觀者如何修習八支聖道:依據乾觀者的方法,另外修習奢摩他、安般。在得八支道的戒蘊三支[正語、正業、正命]後,就修習八支道的慧蘊[正、正思惟],而八支道的定蘊三支[正進、正、正定]隨著慧蘊二支一起產生

2.【可以,除禪師如帕奧尊者(Pa-Auk Sayadaw, 1934-)以教導先得禪那後修內觀的止乘者禪修方法著稱以外,普遍而言,二十世紀緬甸的內觀修視「禪那」(jhana)的修習。】

3.【錫剛智尊者(Paravabhera Vijirabana Thera)在其博士文《佛教禪修的理論與實踐》中也肯定「乾觀者」的正統性,他:「在佛教的系統中,透過使用『遍處』和其他修定的方法所得的『禪那』並是唯一獲得波蜜的方法,它也是絕對必要的。比如,就證得阿漢而言,它就是絕對必要。」

4.【德國向智尊者在其《佛教禪修的心要》一書中就此曾指出,[禪修者]在透徹觀察真實法之後,即證入聖者的境界,並沒有事先證得禪那。」】

5.上智尊者針對「正定」被為初禪到四禪的法,他指出這應當視作不了而非,應加以詮解才會與其他顯然支持「乾觀者理論」的經典相互衝突。他也援引經藏為依據,主張:1.戒後即可修四處,並非一定要先得禪那之後才可進修四2.就經藏所記,有些人藉由內觀五蘊甚至只藉由聞法證得聖果,而未事先得禪那。】

6.【一九八○英國學者 Wiston King但後的傳統(如覺音)則明確指出,乾觀者證得阿漢,但和禪那、無色定無關。】

7.【一九八二,斯里蘭卡的德寶尊者(Gunaratana Thera, 1927- )出版其博士文《止、觀之道》,探討上座部佛教對於「禪那」(jhana)的觀點。他提出:[對證涅槃而言],世間禪那有所助,但是絕對必要;出世間禪那則絕對必要,過,需預設世間禪那,換言之,出世間禪那可得自純粹的內觀或是與世間禪那結合的內觀。】

 

四、当代南传上座部佛教界义学高僧菩提比丘的观点

【菩提尊者(Bhikkhu Bodhi),在一篇撰寫多但未發表的文〈禪那與在家眾──以巴經典為據〉,藉由檢驗那些描述在家眾證悟聖果的《尼柯耶》經典,回應「《尼柯耶》中,禪那是否為成就聖道果的必要條件」的問題。

他在文章中開門山地提出其主張:「我個人相信《尼柯耶》的有證據顯示,對於那些想要從一果進升到還果的人而言,禪那是可或缺的要素。」

在文章的結中,他到:「許多關於預與一的經文,透出禪那是他們能自在證入的禪修成就。顯然有些初果、二果的弟子證得禪那,然而禪那並未被宣稱為他們必備的心

「很可能是,想要在今生證得還果的預者與一者,必須至少證得初禪,以作為修習內觀的基礎」。

菩提尊者傾向於認為,對成就預與一果而言,禪那並非是絕對必要的;但對成就還果或阿漢而言,禪那則是可或缺的。然而,他謹慎地保其他詮釋的可能性,如:「雖然禪那與還果這個成就的關係,在《尼柯耶》已夠明顯,但此關係是否有絕對的拘束,仍然是個開放的問題。」

我个人认同菩提比丘的观点。现在我用自己的语言作简单总结如下:

1.初果须陀洹的证得,有两个根本要求和重要标准:第一是“破见、解结和断缚”,第二是“生信、起信和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修学重心是:用心听闻佛法义理、专注思惟佛教法义。

2.二果斯陀洹的证得,重心是在“逐渐减轻”和“迅速淡薄”自己心中根深蒂固的贪欲和嗔恨。众所周知,单纯的禅定修习只能暂时镇伏或压住心中的贪欲和嗔恨不起现行,并不能减轻和淡薄。因此在这个阶段仍然是在重视闻思的基础上,开始增加关注自己五蕴身心的动态变化时间和禅定内观的修习。

3.三果阿那含圣者,大多都有非常精深的禅定功夫,因此如果决心在今生证得三果或者四果的行者,才有真正需要用心寻师、访友和学习禅定内观功夫。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佛弟子而言,我个人认为这个阶段的目标确立可以暂时先缓一缓,最好能够先顺利地完成“断除三结、生起四信”的闻思修学,先证得初果须陀洹走入法流之中,然后再继续走入后面的三个阶段。

事实上,任何一位佛弟子只要能够证得须陀洹果,就已经注定会直接走向四果涅槃,因为佛陀说过最慢的速度也就是在人间天上七次往返的时间。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