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打乱次序说五蕴

Wen-Ning He

『在实际禅修中,应当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行蕴”?』

----------------- 

在佛法或佛学的基础知识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五蕴”,通常都是分类、排序和定义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个类别。平时在佛弟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很多人直接称之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或者是:“五蕴色、受、想、行、识”。

由于佛法以“五蕴”这一概念,描述和定义了以人类为主的有情生命的身体结构状态和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也可以说:“众生的身心就是五蕴,五蕴就是众生的身心”,或者还可以再简化为:“五蕴”就是佛法或佛学知识里面常常提到的“名、色”和“身、心”。

任何一位已经在学习佛法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果接触佛教之后很快就能从“五蕴”开始展开佛法学习,或者是在闻思一段佛法知识之后自己清晰地意识到进入佛法修行之前必须闻思的教理和法义里面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少“五蕴”,那么纵然是在今天已经是非常容易接触到佛法资讯的现代社会生活里面,相对来说也已经准确地透露出自己的宿世闻法善根、今生闻法福报和殊胜择法智慧。

但是要想理解“行蕴”的概念和定义,除了按照众所周知的“色、受、想、行、识”的顺序依次闻思之外,其实还可以调整一下学习顺序,就是可以尝试着按照“色蕴---识蕴---想蕴---受蕴---行蕴”的顺序来“打乱”学习。

在“打乱”学习“五蕴”之前,原来按照“色、受、想、行、识”顺序排序的五蕴概念和定义仍然不变:色蕴---身体,受蕴---感受,想蕴---辨别,行蕴---执取,识蕴---认知。

现在“打乱”原来的排列顺序学习,“五蕴流转”或者说是“身心变化”就变成了这样一种类似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顺序生起过程:色蕴---身体,识蕴---认知,想蕴---辨别,受蕴---感受,行蕴---执取。

按照这种看似“打乱”的顺序,就比较容易理解佛学知识里面的“五蕴、行蕴”在日常生活之中和禅观修行里面的一系列源源不断地生起---持续---变化---消灭流程。

以呼吸为例:

1:色蕴是此刻的身体和出入的气息,

2:识蕴认知气息经过鼻腔或口腔出入,

3:想蕴辨别气息出入的长短快慢粗重,

4:受蕴对出入气息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受,

5:行蕴随着感受持续生起贪婪或厌恶的执取(作意+造业)。

 

以进餐为例:

1:色蕴是身体和已经烹调制作好的食物,

2:识蕴知道口腔和舌头已经接触或容纳某种食物,

3:想蕴辨别这种食物的口感、味道和温度,

4:受蕴生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食物的感受,

5:行蕴持续生起贪婪或厌恶这种食物的意念(作意+造业)。

 

以行走为例:

1:色蕴是身体和所有的姿势动作,

2:识蕴知道脚步的抬起、移动和落下,

3:想蕴辨别两脚的不同姿势变化和速度快慢轻重,

4:受蕴生起愉悦、劳累、疲倦、饥渴等感受,

5:行蕴对于持续生起的各种感受,继续生起厌恶或贪婪(作意+造业)。

 

以沐浴为例:

1:色蕴是身体和清水,

2:识蕴知道此时应当沐浴和清水能够洗除身体外面的污垢,

3:想蕴辨别清水的冷热温度,

4:受蕴感知水温是否适合自己的喜好,

5:行蕴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水温生起厌恶,对于自己喜欢的水温生起持续地贪爱(作意+造业)。

 

以站立为例:

1:色蕴是身体和所有的姿势动作变化,

2:识蕴知道站立的位置、环境、脚掌与地面是否接触,

3:想蕴辨别脚掌接触的地面类型,是石子路、泥土路、水泥路、还是铺着舒适地毯的贵宾通道等等,

4:受蕴感受脚掌与地面接触之时生起的感受,喜欢或不喜欢,想赶快离开或者多站一会,

5:行蕴持续生起贪婪舒适地面的喜爱或厌恶冰冷路面的贪嗔(作意+造业)。

 

以坐禅为例:

1:色蕴是正在禅坐的身体,

2:识蕴知道自己正在坐禅,

3:想蕴辨别坐禅时发生的现象,

4:受蕴对这些现象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受,

5:行蕴对已经生起的感受,持续生起贪婪或厌恶的作意,或者说是“习性反应”(作意+造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五蕴”概念作为一种完整的教理法义知识,在佛法的闻思学习和修道实践之中,最需要特别留意的也正是“行蕴”,就是因为“行蕴”已经不仅仅是“人类的心理运作过程中的一种习性反应”和“对于愉悦的感受生起贪爱,对于不愉悦的感受生起厌恶”这么简单,而是这种“行蕴”特有的“习性反应”一旦失去觉察地持续重复下去,就会产生贪爱执取或嗔恨憎恶(作意+造业),这才是佛法闻思和禅观修行时应当给予审视、觉察和警惕的重心所在。

尽管“五蕴”中的“行蕴”在失去觉察力观照之时,很有可能会持续不断地执取、作意和造业,但是也不必感到特别害怕,因为任何人只要能够经常审视和及时觉察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持续不断地发生和失控。

如果在今生短暂的“一期五蕴身心相续”的过程中,能够有机会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和法次法向,那么任何人(不分男女老少、国籍种族、社会地位或学历学位)都有希望从“五蕴”的教理法义学习和思维观察修行之中,走向“亲证五蕴非我、非我所”、“亲见五蕴无常、无我”、与过去、现在圣者同行的以“沙门四果”为阶段名称的清净法流之中。

认真闻思修学“五蕴”教理法义,都能亲证“非我”和亲见“无我”,因此佛弟子是闻思修学佛法,不是去寻找发现佛法,只要按照佛陀的教导和历代贤圣僧众的如法传承去闻思修证,走入清净法流和证得沙门圣果,哪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重重呢?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