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ing He
「“诸行无常,诸行是苦”中的“行”,与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行”,及五蕴中的“行”,我区分不清,后面两个是执取(作意+造业),前面这个“行”有些法师说是“一切有为法”,请师父有空时开示一下。」
-----------
个人认为:以上三种“行”,或者说是对于“行”的三种定义与解说,只是从观察分析的对象、立场、角度和侧重点上,呈现出有所不同而已。
简单来说就是:
1.“诸行无常,诸行是苦”中的“行”,可以视为一种对于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的各种各样地生灭变化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和总结性说明。
2.“十二因缘”中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行”,可以视为一种对于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的“顺向流转”和“逆向还灭”过程中的推理性描述和阶段性说明。
3.“五蕴”中的“行”,可以视为一种对于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的“起心动念”和“执取造业”这一顺序(依次)生起与发展过程的精微性描述和准确性说明。
具体分析如下:
一、“诸行无常、诸行是苦”之“行”
“诸”:可作数词,一切的、所有的、全部的。
“行”:可作动名词,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的时刻迁流不息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作意、执取、造作等一直都在重复相续着和不断变化着的活动。
“无”:否定义,不是、没有、不存在。
“常”:形容义,永远的、永恒的、不变的、不易的、永不消失的或永不离散的存在现象。
“苦”:比喻义,所有的能够出现变化、离散、消失的短暂存在现象。
由于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时时刻刻都处在“分别执取”和“相续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且这种“分别执取”与“相续变化”的事实,从时间上观察还同时具有“无始(没有最初的开始)”和“无终”(没有最后的结束)等特点,从而呈现出一种或多种“执取造作不断”和“迁流变化不息”的现象(行),因此予以概括描述和总结说明为“诸行无常”。
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不断生起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短暂存在现象已经具有“持续变化、必将离散、最终消失”等完全符合“无常”法则的特点,因此又可以定义为“无常故苦”和“诸行是苦”。
如果再以众生居住的“三界”来作进一步区别,还可以说是:欲界众生,苦苦、坏苦和行苦(三苦)俱全,色界众生只有坏苦和行苦(两种),无色界众生只有一种行苦,除此之外别无它苦。
如果只是以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作为观察对象,那么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生、老、病、死”现象和不太容易觉察到的心念上的“生、住、异、灭”现象,其实都可以视为“诸行无常”和“诸行是苦”的具体表现。
当然也有一些法师们出于弘法和教化的方便考虑,继续将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的这些“诸行无常”现象,扩大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等普遍具有的“成(出现)、住(相对稳定发展)、坏(开始衰败)、空(最终消失)”理论、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和人类社会里面的各种各样的成败兴亡现象。
把“行”说成是“一切有为法”也是正确的,因为“有为法”就是“因缘法”或“因缘所生法”的另外一种说法,特指“因缘和合而生出的一切事物与现象”。
只要是“有为法”、“因缘法”和“因缘所生法”,那么这种“法”就必定会出现变化、衰败和消失,这也可以视为一种“诸行无常”的表现方式。
二、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行缘识”之“行”
在“十二因缘”顺观“流转”理论和逆观“还灭”理论之中的“行”,归属于“今生”或“当下”的五蕴身心的“前生”和“过去世”范围之中的两个组成部分(无明、行),特指是“已经造作完成的”和“能够引起形成新的五蕴身心的”身、口、意诸业。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前生(前世、前念)的执取造作诸业”,从而直接引生“今生(今世、当下一念)地出现和形成。”
由于“十二因缘”理论主要是从人类的五蕴身心的无始无终的生死流转“链条”来作系统完整地观察和推演,因此“无明缘行,行缘识”里面的“行”,可以视为一种对于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的“顺向流转”和“逆向还灭”过程中的推理性描述和阶段性说明。
三、五蕴之“行”
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中,“行”特指根据“想”的“辨别”和“受”的“感受”而生起的习性反应。只是这种习性反应,如果掺杂着各种各样的贪嗔痴心念,就会直接引起“作意执取”地发生。如果是多次重复发生和相续不断,就会形成“造作诸业”的事实。
因此“五蕴”中的“行”,可以视为一种对于众生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的“起心动念”和“执取造业”这一顺序(依次)生起与发展过程的精微性观察描述和准确性介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