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星期二

未知生,焉知死

Wen-Ning He

「仔细拜读法师写的五蕴文章之后,我感觉到您已经通过文字透露出一种人类可以知道自己生死的观点,我想这可能是您信仰佛法的原因,但是对于我来说,死亡本身和死后的世界一直都是非常神秘莫测的事情,如果说人类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的生死,我还是无法接受,因为孔子也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一观点,因此想请法师仔细谈谈人类的生死能够被自己知道的理由和证据。」

-----------

一、生死能够被人类清楚知道的理由

对于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善根、福德”和“因缘”接触、遇见和听闻到珍贵稀有的佛法的人们来说,无论是自己的五蕴身心刹那生死流转现象,还是他人的五蕴身心生死轮回相续现象,其实都是绝大多数的个人的有限知识和智慧无法觉察的神秘莫测现象和无力止息(终结)的尴尬事实存在。

但是,对于已经通过“闻思”方式系统地认知和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蕴身心变化状态与生灭相续流转现象的佛弟子来说,自己的五蕴身心和他人的五蕴身心刹那不断地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生死(生灭)现象,其实只有清醒专注觉察和作意执取造业的区别。除此之外,无论是古今中外人士的五蕴身心的结构组成,还是男女老少的五蕴身心刹那生灭的相续变化功能,都没有任何的不同。

按照佛法理论,任何一位人间众生都不是只有从今生出生开始,到今世死亡结束的这“一期生命”才是生死,而是前生(前世、过去世,如果一直向前追溯就会发现“前前无始”,根本没有一个最初的开始)的五蕴身心的“渴爱、执取”直接引生出今生今世的五蕴身心生命。如果今生今世的五蕴身心生命继续不断地“渴爱、执取”,又会直接引生出来生(后世、未来世,由于相续流转不息而出现的“后后无终”,没有最后的结束)的连续不断地新的五蕴身心生命。

与此同时,由于人类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们都是长期沉溺于本能反应和执取之中,从而只能发现和觉察到时间持续长度相对来说比较长一些、慢一些和粗重一些的生死(生灭)现象,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稳定清晰的心念(经过训练之后逐渐生起的专注力、觉察力)发现和看见自己和他人的这个“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如环无端、流转不息”的五蕴身心生命,时时刻刻都处在刹那不停地生灭变化和生死相续之中。

在古往今来的人间社会生活里面,永远都是只有极少数的出家和在家的佛弟子,由于自己多生累世的善根、福德和因缘逐渐成熟与具足之后,才能够听闻、思惟和观察佛法里面的五蕴教理,然后再从人类的“一期生命”的粗浅生死现象里面,慢慢过度到稳定地专注和清晰地觉察自己的五蕴身心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变化和生死相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任何一位“闻思修学”佛法的佛弟子,如果暂时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佛法里面教授和宣扬的“生死”,其实主要是指自己和他人的五蕴身心里面的“受想行识”的心念刹那迅速变化和相续流转不息的“生灭”或“生死”现象,那么基本上可以说这位佛弟子不仅没有最基础的佛法教理知识的“闻思”功夫,甚至还有可能是从来没有走出民间宗教信仰里面的祈祷、祈求、祈福和希冀得到某些外力保佑的“神教”区域。

对于人类之中的任何一位男女老少来说,佛法的修学实践不仅没有想像中的神秘神奇和复杂困难,甚至还具有非常直接、极其容易和如此简单的特点。但是在自己短暂和有限的“一期生命”之中,能否遇见、听闻和思惟到朴实无华的佛法,仍然需要成熟的善根、福德和因缘,因为“佛法难闻”,不是“难修”。

 

二、生死已经被人类彻底觉察的证据

由于古今中外的人间众生的五蕴身心结构和功能,都是完全一样的事实存在现象,因此只要在人类历史上能够找到一位或多位成功地觉察和止息了自己的五蕴身心刹那变化和相续流转不息的修道人,以及他们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所留下来的可以被后人直接借鉴和反复检验的闻思修证内容,其实就可以作为生死已经被人类彻底觉察和止息结束的真实事例与有效证据。

在佛教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时代里面,仅仅是追随佛陀出家修行的佛教僧众里面,就至少出现过1250位成功地觉察和止息了五蕴身心生死流转相续的佛弟子。特别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这些“了却生死大事”的出家圣众都不约而同地自信地说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如果从佛陀时代的一个个真实不虚的修道人的具体事例来作观察,可以发现佛陀实践过的和教授给弟子们的“了生死”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修行方法,其实并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样深奥复杂和特别困难。例如:仅仅是专注和安静地观察五蕴身心里面的各种各样的刹那生灭变化和相续流转现象,就已经能够在今生今世亲见佛法里面最重要的“无常、苦、无我”这三种实相了。

如果用佛学专业术语来说,任何人(不限国籍、民族、种族、年龄、性别、学历、学位、职业、贫富和宗教信仰等等)只要能够亲见“无常、苦、无我”这三种实相,就是已经亲见“因缘法”和“生灭法”的“见法者”。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哪怕是官至国王大臣之职、高居世界富豪之列、稳坐学界泰斗之位和耆宿高寿古稀之年,都未必能够亲见佛陀教导的具有“无常、苦、无我”三种特点的“因缘法”和“生灭法”。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于一日,而能得见之。”

“见法即见佛”。

谁能即此五蕴身心亲见“因缘法”和“生灭法”,谁就能够“得法眼净”和走入“八正道”解脱法流之中。

 

三、孔子是以反问方式启发弟子

孔子针对弟子提问作出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在《论语·先进》里面的原文记载如下: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从以上这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内容,可以明显看出三点事实:

1.孔子并没有否认“鬼”的存在。只是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用心思考如何更好地“事人”,远远要比用心思考如何“事鬼”更为重要。

2.孔子并非不知道“死”,或者说从来没有用心观察和思考过“死”。只是针对特定的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位学生突然提出的关于“死”的问题,可能认为不宜采用直接回答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而是应当以反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先进行一段时间地认真思考。如果学生经过用心思考之后,还是困惑茫然终无所知,孔子作为老师才会再次或多次地给予启发教导和开示指导。

3.孔子并没有否认人类有智慧和能力“知生”和“知死”。只是孔子认为要想真正地“知死”,必须要能够先做到清醒地“知生”。如果一个人对“生”都从来没有清醒地观察过和思考过,他就不会知道或者说不可能清晰地知道“死”的具体出现时间、“死”的发生变化过程和“死”的去处归宿方向。

因此在《论语·先进》里面记载着的这段孔子和弟子之间发生过的著名师生对话内容,其实可以视为一种启发式教学和反问式回答。如果非要低估学生的智慧观察能力和限定学生的个人思考深度,那么采用直接回答问题的方式就简单容易多了。

例如: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说:“你这个上课经常迟到,听讲心不在焉,喜欢炫耀武力和做事不务正业的家伙,为什么人间社会里面的很多能够直接影响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政策法令和间接影响到学问道德礼乐传承的最重要的大事情,你不去关心关注思考和尽心尽力做好,现在却偏偏关心思考巫师和宗教人士的那些如何祭祀上供、如何唱念赞颂和如何服侍鬼神的事情,你这小子作为我的学生,真是太让我感到悲哀和失望了。”)

曰:“敢问死。”

(季路挨训之后,好象停止了奔跑速度,但是还在走向未来的旅途之中。)

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我就纳闷了,我怎么会教育出像你这样的一个知识有限、智慧浅薄和觉察粗糙的学生呢?现在看来,你这个傻小子,甚至连“学生”这一个词和两个字的概念、定义和内容都还没有理解清楚呀!否则,我一向教育你们的都是“学生”,学习观察思考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的自己的心灵价值取向和生命状态选择,可是你又怎么会想到“问死”和“学死”了呢?现在你给我仔细地听清楚了,如果你能把自己今生今世的这个“身体、发肤、生命”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过程都给观察清楚明白了,你这个傻小子自然就会看到和知道“死”和“死后”的那些事情了。”)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