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9日星期日

照见五蕴皆空

Wen-Ning He


「偶然读到法师谈五蕴和行的两篇文章,内心感觉欢喜之余,也想作更深一步理解,希望法师可以开示一下如果按照早期佛法知识内容,要如何依五蕴展开闻思修行?还有早期佛法里面的五蕴修行境界和心经里面的照见五蕴皆空,两者是不是一回事情?」

----------

一、按照早期佛法知识,要如何依五蕴展开闻思修行?

个人认为要想根据早期佛法里面的“五蕴”理论知识展开闻思修行,仍然需要具备如下几个基本条件:

首先,自己要有一些最基础的印度佛教历史知识,至少要能清晰地知道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和他人生命中已经出现的和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的紧密束缚,而不是以出家沙门的身份过着一种琴棋书画梵呗唱诵的传统文人雅士生活和民间宗教信仰生活。

其次,自己要知道佛教在历史上的不同时空里面的流转演变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修行理论、思想观念和实践方法,甚至还融摄了很多并非是佛陀亲自教导和传授的来自于其它宗教和民间信仰里面的修道方法。例如:火供、念咒、祈祷、祈求、苦行等等。

最后,自己对于早期佛法里面佛陀亲自教导和传授下来的朴实无华的“五蕴”教理和实践方法,能够生起正知正见和坚定修行信心,从而按照“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的顺序展开闻思修证。

依“五蕴”展开的闻思修行顺序如下:

1.从自己的粗重“色蕴”开始专注和觉察。因为“色身”或“色蕴”相对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来说,已经是自己的五蕴身心里面最容易观察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佛教里面的一位“修道人”对于自己的“色身”或“色蕴”都不会观察,或者是不能观察和不愿观察,那么对于“五蕴”里面的生灭变化速度更快和更迅速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就更不容易发现和观察了。

2.训练自己对于呼吸(出入息)的专注和觉察。看似平淡无奇和人人都会的呼吸出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是很少有人能够对其生起持续不断地专注和觉察。

3.训练自己对于行住坐卧姿势和肢体动作变化的专注和觉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很多人都是走路时想着其它事情、吃饭时想着其它事情、沐浴时想着其它事情,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地训练自己在走路、吃饭和沐浴时生起专注和觉察。也正是由于长期不能生起专注和觉察,最后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一生的时间都虚度了。

4.训练自己对于“三十二身分”的专注和觉察。在日常生活之中,我曾经听说有很多人每天可以用几个小时清洁身体、保养肌肤和装扮自己,但是却很少听说过有谁每天拿出一个小时专注思惟和用心观察自己的“三十二身分”。佛弟子如果能够经常思惟观察自己的“三十二身分”,不仅可以迅速地减轻内心里面的很多贪婪欲念和愚痴执取,甚至还能亲自感受到粗浅的“离欲”之后的清凉自在和现法乐住。

5.训练自己对于“地、水、火、风”四大的专注和觉察,亲见“无常、苦、非我”的生灭变化和相续流转。

6.训练自己对于“受、想、行、识”的专注和觉察,亲见“无常、苦、非我”的生灭变化和相续不断。

 

二、早期佛法里面的“五蕴”修行境界,和《心经》里面的“照见五蕴皆空”,两者是不是一回事情?

在辨析“五蕴”修行境界和“照见五蕴皆空”是不是一回事情之前,需要对各自的概念、定义和语境作出详细说明,否则无法直接予以肯定说“是”或者否定说“不同”。

按照早期佛法里面的“五蕴”教理展开闻思修证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一般来说首先觉察到的是“色蕴无常、非我”或“无我”。因为自己的这个“色蕴”或“色身”经过专注观察之后发现,其实只是一个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的生灭不息的因缘暂时聚合的相续流转状态,在这个“色蕴”或“色身”里面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

由于刹那不停地生灭变化和相续流转动态,不仅直接导致了现在的这个“色蕴”或“色身”已经不完全是过去的那个“色蕴”或“色身”的全部延续,甚至还决定了未来的这个“色蕴”或“色身”也必定不完全是现在的这个“色蕴”或“色身”的复制与翻版,而是呈现出“不一、不异”的生灭变化状态和相续流转过程。例如:一位婴儿经过成长发育为一位少年,现在的这位少年并不完全是过去的那位婴儿,但是也并非和过去的那位婴儿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在佛教里面无论是“轮回说”、“三生说”、“三世说”还是“因果报应说”,基本上都是遵循着“不一、不异、非常、非断”的教理和法义进行阐释。

通过闻思修学“五蕴”能够迅速地发现和觉察到这些事实真相,从而清晰地知道不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这个“色蕴”或“色身”只是一系列因缘和合下的相续不断地生灭变化流转动态,甚至就是自己的“受、想、行、识”四蕴也是与此类似的更加迅速地生灭变化不断和相续流转不息的动态。由于这种动态的生灭变化和相续流转已经具备了“无常、苦、非我、无我”的特点,“无常故苦”和“无我故空”,因此在《心经》里面就直接采用“照见五蕴皆空”来作描述。佛弟子若能亲见或“照见五蕴皆空”,自然就能顺利地“度一切苦厄。”

因此在早期佛法里面依据“五蕴”教理展开闻思修证的佛弟子,只要自己的教理知识正确、佛法知见准确和修道方向没有出现偏差,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自己的修行“功夫”不断专注和逐渐深入,行者本人必定会亲见和亲证“五蕴无常”、“五蕴非我”、“五蕴皆空”的《八大人觉经》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面描述的相同事实或相似境界。

但是相对来说,如果只是以自学的方式,单纯地依据言简意赅的《心经》内容进行修证和“照见五蕴皆空”,实际上要比依据早期佛法的“五蕴”理论在善知识的指导之下闻思修证之后,自己亲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无常、苦、非我、无我、皆空”要困难一些。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