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

道法不同

Wen-Ning He


「法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依据自己的五蕴身心展开修行,是只需要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专注观察五蕴身心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现象就可以了呢,还是需要配备借助一些宗教界法师经过修行实践总结出来的调身、调息、调心、作意、守窍、导引、吐纳的方法内容和姿势动作呢?」

------------

一、朴实平常才是佛教修行

可以说,在古往今来和古今中外的佛教界出家僧众和在家信徒里面,至少有一半数量的男女老少内心里面总是感觉朴实无华的闻思修证方式,好象不是“太保险”或“很可靠”,从而自己主动地寻找追求或被动地选择相信一些看起来教理庞大、典籍众多、法义深奥、系统严谨和修行神秘的“佛教”与“佛法”,这些都是过去的佛教历史上和现在的宗教生活中始终出现不断的正常现象。

如果仔细反思和审视造成这些学佛和修行现象的原因,基本上可以认定是闻思不足

1.对于基本的印度佛教历史闻思不足。例如:调达五事(佛陀时代发生在佛教僧团里面的“佛教素食”的最早起源)、十事非法(造成佛教僧团正式分裂的十件事情)、大天五事(直接贬低阿罗汉智慧和禅定的五个意见)以及最简单的关于西域佛教、蒙藏佛教、南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基本历史常识。

2.对于基础的佛法概念义理闻思不足。例如:既不清楚“四圣谛、四念住、五根力、七觉支、八正道、沙门果、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的教理内容,也不理解阿罗汉自述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准确意思。

3.对于常见的佛教修行方法闻思不足。例如:把“念佛”理解为反复不断地念诵某位佛陀或某位菩萨的名号、把“念法”解说为每天唱颂“拿摩妙法莲华经”若干遍、把“朝山、拜山”宣扬为“三步一磕头”或“五步一下跪”看似非常虔诚的民间宗教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个人闻思不足,因此纵然是自己今生听闻到了朴实无华和直接有效的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的修学方法,可是在自己内心里面仍然会不时地生起“佛法修行真有这么简单吗?”和“要不要增加一些热身动作和收功意念来作修行配合呢?”

事实上,对于任何人来说,释迦牟尼佛陀教授的佛法只有“难闻”这一个天大的问题,就是自己在今生今世的短暂的“一期生命”的五蕴身心生灭变化不息的旅程之中,是否有机会(有因缘)接触、遇见、听闻和理解佛法的问题。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难修”问题。

因此,如果自己愿意选择依据佛法五蕴理论展开闻思修学实践,那么只要在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之中,有意识地专注观察五蕴身心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现象就可以了。只要能够经常提醒自己对于五蕴身心生起持续不断地专注和观察,一般来说并不需要借助任何调身、调息、调心、作意、守窍、导引、吐纳的方法内容和姿势动作。

否则,长期热衷于借助这些方法内容和姿势动作来闻思修学佛法,甚至有可能在“学佛”和“学法”的名义之下,慢慢走向养生保健、治病强身和传统修道文化里面的“黄庭内景”的希冀与执取之中。

 

二、教法传承多有不同

对于一些宗教界的法师们根据自己的修行实践总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调身、调息、调心、作意、守窍、导引、吐纳”的方法内容和姿势动作,佛弟子有缘遇到之后,首先应当给予尊重。如果自己确实是有兴趣,也不妨虚心请教学习和亲自实践体验一番,但是始终都要以佛陀的教导作为自己的闻思修行依据和分析判断标准。

至于一些宗教界的法师们为什么喜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和“神功妙法”,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1.信受奉行的经典著作不同。例如:在某些经典里面就有公开教导、提倡和鼓励修行人要努力做到身体健康、少生或者不生疾病。

2.出家修道的法脉传承不同。例如:自己的师父、师公、师叔、师伯和师兄弟里面,就有擅长某些神功妙法并且功成名就的榜样和例子。

3.对于佛法的认知理解不同。例如:认为“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萨于此初发心”、“佛法应当教导和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佛法里面一直都有治病、养生、保健、长寿的传统功夫”等等。

4.吸引和聚拢信众的现实需要。例如:在传统流行的念佛、参禅、诵经、拜忏、超度等活动之外,如果再对外界公开传授一些号称是“佛门正宗大法”的神功妙法,不仅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同时也能吸引信众的参加兴趣。

但是根据早期佛法教理,佛教界的出家僧众除了教授和宣扬佛法之外,是不能研究、练习、教授和宣扬任何一种治病的医学、技击的武术和养生的健身功法等等。但是佛教出家僧众可以教授和指导医生、武士和神功大师们闻思修学佛法和亲见亲证“生灭法”。

自己和他人是否能在此生“见法”或“亲见生灭法”,才是佛陀和圣弟子们最关心的事情,而并不是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是否健康或多病。因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也好,多病也罢,并不影响他对五蕴身心生灭变化现象的专注和观察,也就是说并不影响他“见法”和“亲见生灭法”。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学习佛法多年,心里只是一直向往和期待着能够通过念佛、学佛和练习某种神功妙法从而可以实现不生病、不吃药、身体健康和平安快乐的理想目标,我个人认为他连一百多年前的那位根本不懂佛法教理的鲁迅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没有达到。

公元19044月,在日本东京享受着大清国政府提供的全额官费奖学金留学两年之后,鲁迅在弘文学院获得了“日本语及普通速成科文凭”。此时根据大清国政府的留日学生管理计划,鲁迅应当继续选择东京帝国大学的采矿冶金专业学习深造,因为他本来就是在大清国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之后,再以“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奏奖五品顶戴”的资格拿到的政府官费来到日本东京留学。

可是鲁迅在弘文学院结业之后,却选择了四年制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据说还成为这所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来自大清国的留学生,甚至仙台医专还主动免除了鲁迅的全部学费。纵然是如此优待,鲁迅也只是读了一年多时间的医学专业课程,就在19063月自己选择退学了。

至于退学的原因,很多人都知道是因为观看一部幻灯片之后,鲁迅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很大刺激。鲁迅自己对友人许寿裳解释说:「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吗?」---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第7页。

鲁迅自己在文章里面也说过:「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呐喊·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9页。

对照鲁迅的留学经历和思想转变,我想引申出三个观点作为参考:

1.佛陀教导的闻思修证里面,已经有清晰完整和直接有效的依据“四念住”和“五蕴”理论展开的修行实践方法,并不需要任何人继续增加辅助内容或者进行调整改动。

2.依据“四念住”和“五蕴”理论展开的佛法闻思修学,开始阶段只要在社会日常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对于五蕴身心生灭变化现象保持专注和持续生起觉察就可以了。展开修行之后,慢慢会随着专注力的集中和觉察力的微细,任何人都可以在今生今世亲见刹那不停地相续变化着的生灭法,从而彻见无常、苦、非我的生死真相(非断、非常、不一、不异),并且顺利断除三结、生起四信和走入法流之中。

3.闻思修证佛法如果不以今生今世的亲见“生灭法”作为目标,那么无论是练习调身、调息和调心的神功妙法,还是学习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才艺和梵呗唱颂的宗教特色表演,严格来讲都是属于典型的不务正业。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