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ing He
一
1991年冬天,徐州市云龙山下的大街上面,出现了一间“佛教法物流通处”,创办人是一位穿着佛教僧装的出家人释源福法师,他是河南开封白衣阁寺住持心广大和尚的徒弟。
我当时还在读中学,每个周日上午只要有空,或者是天空不下雨下雪,都要骑着自行车前往云龙山的佛教寺院里面烧香拜佛。以此因缘,我也经常来到山下的这间佛教法物流通处里面购买经书,自然也就认识了源福法师,并且在他的热情介绍下,花了一百八十元钱“请”了一套“西方三圣像”供奉在家里。
同学的伯父也是虔诚的净土宗佛教徒,并且是在徐州慈济庵(五毒庙)皈依的三宝。他看到这三张“西方三圣”画像和了解“请购”经过之后,直接就非常严肃地告诉我:“你被源福那个江湖流氓给骗了。这三张像,可以说连五十块钱都不值。在寺院里面一模一样的画像,公开标价才三十块钱。我见过他的师父心广大和尚,他师父亲口对我说过,只要让他看到源福,直接就一脚踹过去。”
看着同学伯父一脸严肃的神情,我知道他决不是和我开任何玩笑,这个源福和尚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可是,我在山下的那间法物流通处里面和他见过四次面,亲眼见过他抽烟很凶,也当面向他请教过佛法修行,为什么就没有发觉他是一个坏种呢?为什么没有感觉到这套“西方三圣”画像的定价很高呢?为什么没有想到和他商谈一下价钱呢?
中学期间自学佛法的我,在头脑里面形成的很多知见,现在回想起来,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二
1997年秋天,我来到厦门闽南佛学院读书。
当时的院长圣辉法师,已经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和几处佛教寺院的住持方丈。但是他每次来到学校期间,都会和全体学生一起参加完整的早晚上殿念诵和早午两餐过堂,并且在每天早餐之后,拿起扫把就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
作为闽院学生,我每天早晚去参加上殿念诵的时候,都能看到自己的院长大和尚已经穿袍搭衣,提前站在大雄宝殿门前,默默无语地等待着全体学生一起做早课和晚课,心里都会感到一种高僧大德以身作则和安静摄受的教化力量。
在我的记忆中,圣辉院长并没有对学生们提出“上殿过堂,要考勤打卡”的要求,也没有制订过“迟到一分钟,罚款五百元”的所谓规矩,甚至都没有人检查和统计学生们的每天上殿情况。但是,学生们无论是有多么调皮顽劣,也很少出现迟到、旷殿和早退的现象。
甚至南普陀寺的很多僧官执事们,每天早晚也是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完整的殿堂集体课诵。例如,身材高大的当家理文法师,由于每次都是站在执事们的最前面,因此在我的记忆里面,他一年之中没有参加殿堂课诵的次数,可能只是屈指可数。
在闽院读书期间,我是真心以为全国的汉传佛教寺院里面都是一样的生活作息状态,因为大家都是遵守着一样的汉传佛教界特有的《丛林清规》集体共住,寺院里面的住持方丈和执事僧官们每天都是以身作则地带领着大家上殿、过堂、念经、诵戒和坐禅。
离开闽南佛学院之后,继续在国内和海外的佛教寺院里面参学期间,当我看到某些著名的千年古刹里面,不仅住持方丈大和尚学习和效仿明朝的嘉靖皇帝十几年不参加早晚上殿课诵和集体过堂吃饭,寺院里面的僧官执事们也是有样学样地偶尔参加一次“半堂”早殿(露个面就离开),甚至是昨天才从清众里面“请职”提拔上来的类似于“弼马温”一样的小僧官,今天早上就已经开始了不再参加上殿课诵和过堂吃饭,可是对于普通清众却是控制地非常严格,不仅迟到就被罚款,甚至一位寺院里面的“二知客”僧官还当众讲出了“管理出家人,就要像管理畜生一样”的这类丧尽天良的语言。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当年的想法,是有多么天真、幼稚和无知。
可是,我已经不能再次回到过去的时空里面。
我只能在自己的内心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和怀念上个世纪的闽南佛学院:以身作则、每天参加上殿过堂的圣辉院长,慈悲善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监院理文法师,还有那些没有任何特权享受的师长、校友、同学和同参。
三
2009年夏天,当我清晰地知道了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式样、管理方式和殿堂礼仪来自古代皇宫,出家僧众的集体过堂吃饭是在模仿古代贵族生活的“钟鸣鼎食”排场,我对佛教的思考自然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
简单来说,在现有的文化传统和丛林清规维持不变的前提之下,任何一处佛教寺院的学风和道风,主要都是取决于住持方丈大和尚本人的道德、智慧和品行,其次就是他所“请职、任命”提拔上来的那些僧官执事的知见、能力和日常言行。
因为在住持方丈犹如古代皇帝一样的汉传佛教寺院里面,类似于唐太宗和宋太祖这样的大和尚选拔和任命的僧官执事,就是用一只脚趾头来想,也是不会和商纣王与宋徽宗这样的大和尚选拔与任命的僧官执事雷同。
有了这个基本认识之后,我就从不批评佛教界的普通清众们的所谓喝酒吃肉行为和同性异性恋情。
要知道,真正祸害佛教和每天歪曲佛法的人与事,根本不是这些普通的出家清众们的喝酒吃肉行为和同性异性恋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么简单的事实和道理,即使过去不懂,现在也应该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