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星期四

朱倍贤:色界禅的四个阶位~及其特质与方法 -1

 朱倍贤:色界禅的四个阶位~及其特质与方法

2014.9.21.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89.html

【静坐引领】

正在呼吸中的全身,不断经历的膨胀、收缩的波浪,

想象我们好像不断在跟这些波浪做推手一样,

在推手互动之中去体会:如何跟眼前的境界互动、才能够更帮助安定、更帮助祥和、更帮助从容、更帮助清醒。

首先,要让身体变成易于居住的环境,让心能够很舒适、轻松地盘据在其中。

能够愈细腻、愈小心地营造起一个放松、祥和的全身触感,

心就更容易在其中落脚,在其中得到滋润。

调整身心内外有可能出现的,任何硬梆梆的感觉、任何过多的用力、紧绷的感觉。

让呼吸的波动,很轻易地穿透全身、扩散到不同的角落,

去滋润、去丰足身体每一个部分。

一个能够帮助自己安定下来的口诀,就是去留意~「正在放松中的身体」。

去留意放松的动作是如何地发生、具体产生出来的效果是如何?

透过了解具体产生出来的效果,调整自己放松的方式,

使得放松的方法,愈来愈有效率。

不必要去想:要如何符合一些既定的模式,并不是说只有一种正确的做法而已。

只要能认真地在自己身体的触感之中,去观察眼前活动的方式并调整它,

这里面就已经有正知正念。

以开阔的心胸去探索,如何才能让当下的身体更放松、更安详、更舒适!

如何让心在更充分地被滋养的状况之下,更清醒、更觉知、更充满着高昂的斗志,

同时又是平舍的,一种理想平衡的状态。

试着提醒自己:待会儿在眼睛睁开来的时候、在听讲的时候,

都能够有一部分的觉知,继续盘据在:

正在呼吸的、正在放松中的、正在尝试着安详的身体的触感之中。

(请慢慢睁开眼睛)

从「欲界」到「色界」的过程

「初禅」的特色是「离生喜乐」。意思是透过出离不善巧的状况而产生出喜乐的定。谈这个之前,要先解释一下「色界禅的大前提」。

观察日常生活中那颗没有被训练的心,它的活动方法,会发现它无时无刻都在寻找更快乐、更刺激的对象。当心跳到一个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感觉愉悦、有刺激感的对象时,随着愉悦、刺激感的消褪,心很快又会跳到下一个对象。

所以一般时候,心里的活动是极度动荡不安,而且变化非常快速。从中佛陀发现,也是近代认知心理学所发现到的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平常细微的起心动念,念头、记忆乃至一个影像,都对我们的身心有一种干扰作用。例如在美国,尤其是住在加州的人,很多人放假时喜欢去海边,带着一把阳伞躺在沙滩上。看着辽阔的大海,或是简单一点、让身心能够放松的场景。好像可以放下平常繁重、繁忙的工作,以及令人烦躁的事物。

可是仔细观察这样的度假方式:眼前的放松、度假的质量,就会发现这种放松、舒适的感觉,实际上会被内心不断浮现的干扰性内容打断。好比说,一边度假一边想到工作上、家庭里烦心的事情。或者,有时身体会有一些偶发的不舒服的触感,可能是某个部位的酸痛、紧张等等。因为这些不舒服的触感以及后续对它们的反应,可能是排斥、花很多力气抵抗它、担忧它,使得原先的安适感被截断。

如果要能体会色界那种高度稳定、有一致性的喜乐,一定要确保内心的安乐有足够的力道(momentum)。就像煮开水,假设这锅水要煮5分钟才会沸腾,若每次只煮到3分钟就半途而废,煮再多次水都不会沸腾的。必须一次到位,在一段长时间内有高度一致性,很规律地提供热能,水才有沸腾的可能性。同样地,必须让心在不间断的时间内,很规律、一个程度一致性地保持在安乐,远离会打乱、打散安定感的不良因素,如此色界禅的力势才会出现。

「初禅」的特色

「初禅」主要的喜乐来源是「出离恶不善法」,来自「心出离五盖」。换句话说,喜乐感主要是心脱离开负担、压力,以及对于安定性、安乐性有很大破坏性的心理活动~「五盖」。也就是:透过出离「欲贪盖、恚害盖、掉举或散乱盖、昏沈或睡眠盖、疑盖」,这五种对内心安乐有最大破坏性的活动,而得到喜乐。要进入初禅的技巧跟角度有很多个,关键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明显的五盖出现,也能够去体会心没有被五盖负担的轻松状态。

一般人都是已经发脾气、有不舒服感、很明显的散乱了,才发现或感觉到问题,才想到要修行、要找出一些具体对治的方法。可是大部分的时候都忽略了,当心没有被欲贪所负担、干扰时,那个状况的清新感与轻松感的美好滋味。因为平常忽略了无贪的状况,不觉得那是一个问题,只是视之为一个中性的状态,而不是当成一个正面、美好的东西来欣赏它,并且培养对它的欣赏度。所以往往忽略掉它、没有去留意它,认为那只是另外一个中性、无谓、毫无特色的状况。

心「没有欲贪」的状况

「欲贪」就是心对于五官所能提供的快乐,有非常高度的着迷和渴望。着迷的程度,即使在静坐、禅修或平常在用功,内心已经盘算着待会要去吃巧克力蛋糕。不只是缅怀、追忆着过去五欲提供的美好滋味,而是食髓知味、一直在盘算,为那方面的影像而着迷。

如果心当下没有欲贪,没有因为欲贪而产生饥渴感,那是一种知足、安顿、没有匮乏、欠缺的感觉。实际上,光是平常能够去注意,心没有被欲贪所束缚、牵累的状况,去留意、感受、品尝无贪的轻松与清新感,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佛经里有这样的例子:

三界里有很多不同型态的众生,有很多的众生是活在「天界」,其中有的是活在「欲界天」。

活在某种「欲界天」的众生(天人),生来就具有非常美丽的容貌和身材,他们整天都在欣赏自己或别人美丽的身材跟容貌。他们非常饥渴地盯着对方,内心一方面充满着「欲」,一方面充满着「占有心」与「嫉妒心」:「哇!他这么漂亮,我在那方面是比不过的。可是我这方面的漂亮跟特色,是他比不过我的。」一整天的时间跟精神,都耗在、融入在、沉迷在:「自己是多么地美丽,别人是多么地漂亮、英俊潇洒。我若能够那样地英俊潇洒,多棒啊!」所以弄得身心俱疲。这是一种非常耗能量的活动方式。佛经说,活在这种世界里的天人,福报消褪之后堕落的速度特别快。

有些天界的幸福感,是很容易制造出更长远的幸福与快乐;可是有些天界的快乐感,是很容易造成身心的疲乏,很容易会感觉到饥渴和亏欠,长时间活在比较、占有、嫉妒、羡慕等心态中。从这个比喻可以体会,活在欲贪之中的那种饥渴、不舒服,好像是被火焚烧、欲火交煎的状态。相较于心处在满足、没有被欲贪盘据,无贪时的清新、轻安、舒适等滋味就会被突显出来。

佛经对天界不同的阐述,好像是讲欲界的某个天界,实际上,在人类的活动范围里都可以观察到。所以,光是听到天神的内心,因为被欲贪逼迫而饥渴交煎的状态,也能依此类推,自心有时出现的类似状况。虽然自己的容貌非常美丽,有很大的满足感、得意心,可以因为其他天神的爱戴、追逐、仰慕,而产生很大的快感。可是,如果加以检验那个程度的快乐,跟「色界」相对而言,「欲界」的快乐必须非常用力。

好比说,眼睛必须盯得很紧,心要一直被饥渴感推逼着。必须很用力追逐外在的境界,过程中还要用力汲取外境的快乐。汲取的过程就像挤柳橙汁一样,要很用力去挤、榨、压,果汁才会滴出来。经营欲界的快乐,基本上也是如此用力。过程中,身心极度焦躁不安,所换得的快乐却是相对易逝,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变质,必须重新追逐、再压制。这是欲界的过患,光是从这个角度就能体会到。

希望大家在听法的当下,内心相对没有欲贪、饥渴交煎的感觉。如果能够去留意心不被交煎、不被饥渴感推逼的状态,就能够得到一个程度的「由离而产生的喜乐」。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五盖(欲贪盖、恚害盖、散乱或掉举盖、昏沈盖、疑盖),光是做到让心暂时搁置对世间的忧恼与贪求,就能够看到眼前就有的清净感与轻松感。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眼前不跟五盖、贪忧相关连的轻松感,好像蛮平淡无奇的。当你这么想时,内心实际上就有一定程度的恚害,已经在批判、挑毛病、不满足。所以,当心觉得这样的状况是稀松平常、没什么稀罕的,心因此不乐于其中,就已经跟五盖相应了。遇到这样的情形应该提醒自己:面对看起来似乎稀松平常、没有欲贪的满足感,要是能够经常去培养那种简单的知足、轻松、欣赏和感谢,提高对它们的敏感度和相应度,实际上已经在锻炼色界禅的肌肉了。它已经帮助心在未来之际,更容易去跟更高质量的快乐相应。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