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星期四

朱倍贤:色界禅的四个阶位~及其特质与方法 -3

 朱倍贤:色界禅的四个阶位~及其特质与方法

2014.9.21.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89.html

「三禅」~「离喜妙乐」

三禅叫做「离喜妙乐」。意思是透过「离开喜」而能体会到「更精妙的乐」的禅定状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禅定呢?刚谈到五禅支的喜跟乐,「喜」基本上是比较亢奋、比较有干扰性的。这种亢奋感带有干扰性的内心的愉悦感,往往伴随着内心期盼的感觉。跟「乐」相对而言,是更没有饱足性的。

根据新闻记者的访问,绝大部分中过乐透奖的人,刚中奖时的共同经验是:失眠。他们很快乐、被喜乐冲昏了头,却也因此而失眠。当然,相对于以前因为失业、钱没着落的失眠,中奖的失眠是比较舒服的。然而,如果很单纯地看眼前的受用感,那种失眠的滋味是不舒服的。为什么会失眠呢?因为内心要算计着:票根一定要好好留着,如果中了1千万美金,不小心丢了亏损可大了,输不起啊!然后规划、算计过去哪些人对我好,我应该拿钱去帮他们;哪些人对我不好,我可以向他们炫耀,让他们晓得过去得罪我是多么失策的事等等。

「喜感」是建立在:知道乐之将到来的一种兴奋与期盼。「乐的感觉」就像中了乐透奖,买来了生活的安定性,是实际上身体受用的舒适感、安适感。心在面对安适感时,可能隐约还有无助于安适感、会干扰安适感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说,若要让眼前真实的受用更精纯,就必须学会更善巧地跟眼前的愉悦相处。任何会造成干扰的动作,或冲散受用的精纯度都会是障碍,无法顺利进入更高境界的快乐。这也是16胜行中的一种重要修行:觉知心行、令心行休息(在这里的用法是:觉知自己对应舒适感的方法、调整该对应法而使其更省力和有益)

【经文】

三禅:离喜妙乐:「再者,比丘们!比丘以喜的褪去进入后住于第三禅,他以离喜之乐润泽、遍流、充满、遍满此身,全身没有任何地方不被离喜之乐遍满。比丘们!犹如在青莲池、红莲池、白莲池中,一些青莲、红莲、白莲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依止于水面下,沈在水下生长,从其顶点到根被冷水润泽、遍流、充满、遍满,全青莲、红莲、白莲没有任何地方不会被冷水遍满。同样的,比丘们!比丘以离喜之乐润泽、遍流、充满、遍满此身,全身没有任何地方不被离喜之乐遍满,比丘们!这是圣五支正定的第三个修习。

可以留意二禅时,还有一个内在的涌泉在滋润着。可是这涌泉是有流动、有波动,它是贯注水流到池子里,用这种方式来形容「喜」。而「三禅」形容的水池是静态、没有流动的水池。形容「妙乐」的比喻是:莲花从头到根都浸淫在池水里,水是静止没有动作的。从这里也可以得知关于「呼吸」的信息,当然并不是所有修呼吸禅的人,都有类同的经验。

可是有很多人都会有类似以下的经验:在学习观察、体会身体内在「能量网」的波动和流动的状况时,会发现一开始能量网的波动是很活跃的。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能量网」愈活跃、振荡愈明显、愈容易被觉知、愈容易成为禅观的对象,以及注意力能够安住的所缘境。可是随着修学「身行休息」或「心行休息」,不管着重在十六胜行哪一个念住,最终将导向于:发现内在细微的活动,是相对应于内心的活动。

如果内心干扰性的活动愈来愈少,身体内在的能量网同样也会愈来愈趋于平静、宁静、祥和。注意气流流动的地方,若感受到它是快速的,那种喜乐的质量比较不精纯。如果气流已经升华到若有若无,几乎感受不到活动状态的能量,那种能量的喜乐感、满足感就强很多。换个角度来讲,主观上流动性愈大的快乐,心需要做愈高程度的适应跟调整。跟它在做推手、应对,必须愈忙碌地做调整。当你体验到的喜乐感愈来愈精纯化,愈来愈稳定、通遍、祥和时,你所需要做的调整跟应对会愈来愈少,身心就会趋向更大的统合跟安定。

四禅~「舍念清净」

第四禅叫做「舍念清净」。「舍念清净」的表达造成很多人的误会,像台湾很多原始佛教的老师认为,「舍念清净」就是把念头舍得一乾二净。实际上「舍念清净」的意思是:因为平舍心已经净化到了高点,使得正念变得强而有力。从英文跟巴利文来了解就很清楚,因为文法很清楚,马上可以看出哪些是动词、名词。“purification of mindfulness due to heightened equanimity”,因为平舍心的培养而使得正念得到清净。

【经文】

『四禅: 舍念清净:「再者,比丘们!比丘以乐的舍断进入后住于第四禅,他以遍净、皎洁之心遍满此身后而坐,全身没有任何地方不被遍净、皎洁之心遍满。比丘们!犹如男子会以白衣包含头裹上后而坐,全身没有任何地方不会被白衣遍满,比丘们!这是圣五支正定的第四个修习。』

如果看英文或巴利文,「以白衣包含头裹上」应该翻译为「白衣从头到脚都包覆着」。从经文再次可以看出,第四禅乃至所有的色界禅的特质,都是「正念包含着全身」。觉知都是了解所有的「身行、心行」,而不是把注意力锁在一个小地方。此外,这段经文提到「遍净、皎洁之心」 (巴利文pabhassara citta),就是光洁、皎洁、遍净之心、极光净之心。很多后代的佛学家误解「极光净的心」等同于「佛性」,或误解为「觉知」、「真心」。实际上,从这段经文可以清楚地看到,「遍净、皎洁之心」不是指「佛性」、「觉知之心」,而是指在第四禅,心完全从五盖之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高度净化、高度能力的状态。这不同于「佛性」那种「原始、本来、绝对」的观念,「遍净、皎洁之心」还只是有为之心。

「四禅」所体会到的「舍」跟「念」,不同于没有经历过色界禅所体会到的「舍」跟「念」。有些南传的佛教系统葛印卡系统,特别强调「直观」。对于色界禅的内容讳莫高深,或者视之为禁忌。一旦体会到色界禅的喜乐,他们会诃责你并告诉你:不应该去执着这些东西,应该回到直观。实际上在佛经的讲述:如果没有经过色界禅的洗练,没有透过心行的调整,而能脱离开苦、架构起更大的安定感、安乐感,那样的舍跟念的力道是非常薄弱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像在美国有一个「占据华尔街」活动。他们在政治倾向比较属于左派,有点抱着「劫富济贫」或是在一个程度上对富人有仇富、嫉富的心态。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富有是不道德、不环保、不能永续经营、是自私的行为。可是,如果倾听这些极端左派的人所使用的文字,里面有许多并不是来自智能或深层的慈悲,而是来自于仇富的嫉妒心、酸葡萄心理。

要能够做到如佛陀所讲的,对于世间的财富能够很超越、有出离心,内心必须要有足够的富足感,才能够处在超然的立场上批判财富。同样地,一个在情感世界不受欢迎、不受到异性的喜爱、注目的人,有可能因为得不到而有酸葡萄心理而说:女人(或男人)都是很可恶的,我一点都不想跟她们(他们)在一起。会这样说的人,实际上内心是有很大的匮乏感,并不是真的对于情感那么地超然。是因为得不到、有很大的饥渴心,而产生的一种愤慨的情怀。这种愤慨的情怀常常会扭曲行为的模式,有时候甚至会造成更大的副作用。

佛陀说:要培养「出离心」不是光修「直观」,不能只是观五蕴就能够培养出离心。一定是要不断地、一关一关去培养愈来愈高度的「丰足感」。要懂得给心喂食更好的食物,让心不是处在饥渴的状态。就像一个家财万贯的人,在财富上已经非常有安全感了,如果再回头过来看财富所带来的快乐有限性在哪里,那么这样的观察跟批评就是中肯、由衷的。

一个在情感世界里,假如已培养起很高的人格性,因为有高度的信心,有很好的才华跟资源,广受异性的爱戴、注目,如果其中有个异性不理他、不喜欢他,他不会因此而愤世嫉俗。而是跟对方互动时,能够很如实地看到对方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不会因为处在高度的饥渴感之中,很勉强要跟对方在一起。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