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星期四

朱倍贤:离欲寻 -2

 朱倍贤:离欲寻

(2016221)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147.html

做「离欲寻」另外一个可以反思的,就是去认知到那个存在记忆里的东西,往往是被放大的。例如被饥渴感、想蕴放大。就像俗话讲的:越吃不到的越觉得它好吃所谓的「酸葡萄」心态。我们在大学里遇到很多年轻人,他们在互相追求的时候,对于彼此热恋的程度,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自己的同伴的看法。好比说:如果有三个男生聚在一起,乙跟丙两个男生都跟甲男生说:「某某女孩子好吸引人啊!」像这样的话很容易就会引起甲男对那个某某女有更多的幻想。这就是一种放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所受用的欲乐,往往不是透过正知正念、在平舍的状态中所经验,而是透过一层又一层的包装、扩大、渲染的效应,而呈现出来的。

一般时候,心在看待事情的方法,就像是拍电影所使用的摄影机一样,有聚焦、选择性地挑选那些符合他当下的贪欲,符合他当下主观的偏颇取角。一般的时候,心不是宽坦、公正的镜子,而是不断地依着它的贪欲、业习在寻觅着食物。在寻觅食物的过程,它吃食物时的舌头就像蜗牛的触角。是往哪个方向伸展,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接触食物的接口,这些都会影响他吃东西的经验。

如果我们观察日常生活中内心的活动,会发现最大的干扰来源就是对欲贪产生出来的热恼。绝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在想着:我接下来要去哪里获得这个食物,我好想念这个食物喔!小时候那个不能够忘怀的一个情景,暗恋的对象的一个情景,一个星期之前喝的那碗牛肉面的热汤的滋味,在什么地方、哪个巷子、哪间店的汤头特别地如何心里面盘算着。

当你去留意就会发现,心里的盘算一产生之后,口水就要滴出来了,身心就处在亢奋的状况。你马上感觉到当下是匮乏的,必须要赶快照顾那个饥渴感。一整天,我们的神经系统,都一直被这些盘算、梦寐以求所轰炸着。就连在睡梦里,我们都是被「欲的盘算」轰炸着。

我看到家里的小猫,就连在睡梦里眼珠子还在拼命转动,有时候,脚还在奔跑的状态。牠们在做甚么梦呢?看到、闻到香喷喷的鱼了,看到可怕的动物要跑开来。我们自己做梦的时候也是如此,是什么样的梦境,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一下子就钻进那个梦境里?梦境里是甚么那样吸引我们,让我们几乎是在一瞬间昏昧着迷,进入梦境,就忘失掉了现实之中在发生的事情。那些梦境的内容,说穿了不过就是那些我们梦寐以求的「欲的滋味」。

另外的一种反思「离欲寻」的方法,就是去看到,我们人生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害怕、没有自信,必须要那么汲汲营营、辛苦地工作,很大的原因来自我们坚信:我们必须要有很高程度的欲乐,才能够快乐。我们不相信在很简单的状况下,其实是可以很丰足的

我们因为不相信吃东西可以只需重质不重量,所以我们很害怕,觉得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才能有安全感,房屋一定要住多大,旅行时行李箱一定要塞到多么满,若不带这些化妆品出门,就会被人家看穿我们皮肤的真貌。我们从来没有经验到,与其人家看着你的皮肤,觉得就是这么一回事,不如坦荡荡地把皮肤的真相给人家看,管人家怎么想,你就是做你自己,因为你的心有更丰足的资粮在支撑着。

我们不晓得那样的滋味,然后一辈子被灌输的观念,都是你如果没有多么努力,或者你没有多少钱的话,会有多可怕。被告知: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考试没有考一百分,或在名利上面没有达到颠峰的状态。但是,讲这些话的人都不知道,他们的那些害怕和所追逐的快乐,都是被饥渴感和无明所放大和渲染的。他们也不知道,以为只要拥有了这些、只要子孙满堂、只要钱赚到什么样的地步,就会有丰足感。

我们之前曾经讲过认知佛法的几个特质。其中一个特质,就是「降低自己带给这个世间的负担」。意思是让我们自己变得很好养,对别人而言,我们造成的负担很少。对自己来说,要养活自己也是简单的事。若是一个善于「离欲寻」的人,听到这样的话,就会感觉法喜充满,他的心马上就会随顺,觉得如果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减少负担,是一件多么自在的事情啊!

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到「离欲寻」,少有「离欲」的滋味,那么当他听到「要减少负担,生活简化、家里不要囤积一大堆没有用的东西,让自己变成少负担的人」,他可能会愁眉苦脸。或者觉得自己人生的快乐和奋斗的动力,好像被剥夺了。这就是修行人跟世俗人不一样的地方。

以上讲的是先对「离欲寻」有正确的了解,之后就不会觉得「离欲寻」是一种压抑,能够认清欲贪真的是一种过患,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质量和快乐。所以,我们会更加欣然地去修学「离欲寻」。

如同我们过去讲过的,佛法具体的修行方法,离不开「心行」的了解、调整、超越。「心行」从某个角度来讲,可以分成「想」和「受」。「想」是指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诠释经验、诠释欲,可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欲,我们内心应该要对于欲产生出什么样的念头来。

根据《中部第 19经》,经文里讲到,佛陀自己是如何除尽欲贪,如何能够放下、舍离、超越欲贪,让它停歇。一个很重要的作法就是,同时去观察这个欲贪是如何造成自己及别人的负担和焦恼。很多时候,我们光是学会用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欲贪,我们跟欲贪之间的关系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你在受用欲贪的方法上,在面对它的心态上,自然而然就会有所调整了。

当我们知道,原来我们大吃大喝、贪得无厌、永远都不会有得到满足的欲贪的方向,带给自己和世界多么大的祸患。像现在的温室效应、环境破坏,影响到的不只是千千万万的人类,而是多到无法计算的其它生命。当我们知道如此放纵、不警觉的方式,是牵连到那么多的众生,必须要把它们的生命牺牲掉了,才能够提供给我们这么短暂的愉悦感时,我们就会重新反思要怎么样受用这个愉悦感。

再则是「给自己焦恼」的状况。很多人想起自己这一辈子的努力和打拼,忍不住就老泪纵横、悲从中来。想到自己经历的心酸,吃了那么多苦头才走到今天。听起来好像很伟大、很了不起可以出小说自传了!实际上,你仔细去看,我们吃了那么多苦头,真的是为了什么伟大崇高的理想吗?仔细看来,那个伟大崇高的理想,不过是因为我们相信:欲贪是真正快乐的来源,是我们拼了老命,以我们的健康作为代价,以便换取从欲贪得到的安全感。实际上,它能够提供给我们多少的安全感呢?看似丰硕的囤积,它就是强大的焦虑、渴望所逼出来的。

我们都晓得,在做生计时我们喜欢自己做老板,不喜欢去做别人的员工。因为做人家的员工,要看人家的脸色。要是老板经营不善或看你不顺眼,当然是先开除你,当然是你先遭殃。我们如果那么不喜欢看人家的脸色,那么不喜欢把自己的安全和命运,牵系在别人无常的心意上面,那么,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安全感,牵系在这么高度不稳定的欲贪上面呢?

这个欲贪大概取决了凡夫绝大部分的劳心和用力。如果我们对于欲贪能够放下一分、三分,看看人世间辛苦的程度、内在操劳的程度,因为担忧、汲汲营营所滋生的癌细胞、心血管疾病、迅速地加快身体的老化等因素,你可以获得多大的超脱!你可以不要再看这些东西的脸色,不用再任它们摆布,那是多么自由快乐的事情啊!你光是想到这个,心里面的清新感就是色界禅的一个触机,也就是色界禅触发的来源了。

要做有骨气的人,不要看人家的脸色。做个有智慧的人,懂得去分析,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代价,和所得到的回馈能否成正比。若能透过智慧,帮助自己看到:原来我们被欲贪所逼使,做它的奴隶,是多么没有骨气、多么不自由的事情。一点都没有尊严,卑躬屈膝、把这些东西当作是我们的主人。

而实际上,这些东西最终只是一个骗局而已!是一个美丽的包装!就像是杂志封面的男女主角一样,看起来那么亮丽、光鲜,他的服装以及身体的姿势,都在告诉你:「你要像我,你才会有幸福的生活。」然而,若你去认识这些男女主角的本人,当他们卸妆之后,看到他们家居的生活是如此地一团乱、内心是如此匮乏、在浓妆底下的皮肤是跟我们没有差多少的。能看穿欲贪在搞的骗局,只是一个包装而已!那个包装的确是光鲜、亮丽、诱人的。可是,你有没有智慧,看得出什么叫做包装,什么叫做实质?

在《中部 54经》里,佛陀形容欲的乐,就像是屠宰户把动物身上的肉刮下来之后剩下的骨头。骨头上已经没有什么肉了,只有一些筋、血渍在上面。把骨头扔给路旁的野狗,野狗拼命地咬着、啃着、舔着这个骨头。你如果看过饥饿的狗啃骨头的样子,你就知道牠是越啃越饥饿。牠啃不到什么肉,啃到后来,骨头上沾着狗的口水多于肉的量,就好像是狗在舔着自己的口水一样。欲贪就是这个样子,隐隐约约让你感觉到有滋味的东西。可是你在啃的过程会有饥渴感,而且这个欲是无底洞,永远没有办法让你达到身心安宁的满足

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地纵情于声色、欲贪之中,这个人的情况会怎么样?这个世间有好多活生生的例子。许多明星名人,他们的资产是天文数字,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纵情在声色之中。可是没有例外地,如果是过这样的生活,最终的结果都是极度不快乐。很多都是有忧郁症、有自杀的倾向,很多都是只能够不断再去寻找更加强力的毒品、更加变态的纵情方式,来增加刺激感。实际上,内心却是比以前更加匮乏。

以前认识一个女孩,从小就在很有钱的人家做帮佣。做这种帮佣的人,有一种很独特的痛苦:虽然是住在那么豪华、漂亮、如皇宫一样的豪宅里,可是你知道这个豪宅不是你的。你是来服侍豪宅的主人,帮着豪宅的主人准备丰盛的宴席。生长在这个环境的女孩,从小就因为严重的自卑感,对她而言,人生最大的快乐,最想要的东西,就是能够身于上流、名流的社会,像豪宅的主人一样,穿着高贵的礼服,出入于名人派对中,被人家当作是上流社会的成员来对待。

因为对于那样的情境、身份、欲乐的受用,有极大的饥渴,所以她一辈子的计划,汲汲营营地都在朝这个目标。处心积虑要找的,就是一个高等身份和地位的先生。嫁到这样的家庭后,她忍受了很多的屈辱,因为有钱的家庭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可是她为了要达到目标,这么多的屈辱都吞忍了下来。

如果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这个女孩的遭遇,会觉得那怎么值得呢?搞到最后都没有尊严了。每一天都是在算计要跟谁结盟、要跟谁形成党派、必须要讨好谁、要去拉垮谁,才能够保住现在的位子。可是,当事人因为完全被饥渴感所吞噬,内心都是活在不断地被夸大、被包装了的「必要满足的快乐」,对她来讲是值得的。

离欲寻后,反而能够以更干净利落、更单纯享受的方式,来面对欲乐

对于「离欲寻」,另外一个反思的角度,尤其是那些觉得离欲好辛苦,好像是要剥夺自己快乐的人,就是要提醒自己:所谓的「离欲寻」,并不会使自己没有机会经验到好吃的东西和美好的触感等等的。而是在做「离欲寻」之后,反而能够以一种更干净利落、更单纯的享受方式,来面对这些欲乐。所谓更单纯的享受方式,就是指一般人在受用这些欲乐的时候,内心会有复杂的情绪,一边在受用、一边被饥渴感推逼而有焦躁,心里往往是患得患失,害怕眼前舒适的感觉消失,所以使力地、用力地要维护着。

若能放下焦躁感和那些汲汲营营,用更单纯的角度去面对这个舒适的感觉,在它消失的那一瞬间,你心里没有惆怅、忧郁。在舒适感还没产生时,因为没有期盼而不会坐立不安。当它生起、停驻时,你能知足地去体会它的滋味。提醒自己:我要的是更纯粹、更完满、更有丰足的快乐感。以这样的角度来思考「离欲寻」,就能帮助自己的心更加甘愿地去随顺它了。

《法句经第 290章》,佛陀讲到:快乐的本身是没有过错的。什么是有过错的?当我们因为一种低劣的、低质量的快乐,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得到更高质量、更高等的快乐,那种低劣质量的快乐就是不好的。这是佛陀对快乐的态度,佛陀没有说快乐愉悦本身一定是不好的。所谓的不好,在于你如何追寻它,在于你会不会因为在受用某一种快乐,而妨碍你去体会、品味以及获得,更高质量的快乐和舒适感

《相应部 42.12经》有一个蛮有幽默感的故事。有一个强盗,专门抢人家的钱,佛经里说他犯了两个错,可是也有一个优点。第一个错是他以非法的、不恰当、不道德、不如法的手段,来获得钱财。第二个错是他获得钱财之后,没有善用它来做有意义的事情,帮助自己获得更长远的幸福。可是这个强盗有一个优点:他有在为自己追求快乐和经营快乐这是他可取的地方。如果连坏人还会替自己着想:要如何为自己增加乐趣和快乐,这就是一个优点。佛陀的态度是,每一个人最原始、最强力的动力,都是要为自己的快乐和平安而打拼。差异只是在于修行人有智能会反思:什么样的快乐才是长治久安的、甚么样的经营方式才能成功帮助自己快乐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