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杰师:「我是从您的文章里面才知道竟然还有佛教知识和佛法知识这两种分别,原来我一直以为都是佛教知识,都可以修行证果涅槃解脱,因此也就没有注意过这些不同差异,自己学的也是很努力,不怕您笑话,我的近视镜片也有六百度了,可还是感觉到佛法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自己现在所学所知也只是极少的一点点,随着年龄慢慢大了,内心也有一种忧虑不自信的感觉。但是现在说实话,我还不是非常清楚这两种知识的判断方法,请问您能详细解说一次吗?」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文字,对于“佛教知识”和“佛法知识”作出概念定义和特点描述,我可以清晰肯定地说:
一、佛教知识,主要是对于涉及到“佛教”这一特定现象和特殊群体的历史、文化、思想、风俗、人物、事件和影响等等,所进行的一系列观察、分析、推论和研究。因此,佛教知识或者说佛教内容是无量无边的,是包罗万象的,是任何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之中都永远学不完的。仅以中国佛教为例,经过两千多年时间的传播发展演变,里面始终都有存在着大量的自己闻所未闻的“知识”内容和从未听说过的“新鲜”内容。
当然这些佛教知识内容,其实也是从事佛教研究的人们,例如所谓的佛教专家、佛教学者、佛学教授、佛学博士等等,最喜欢从事、最方便入手和最容易做出成果的。因为所有的研究要求、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等等,主要就是文献阅读、资讯搜集、材料分析、文章撰写的基本学术训练功底和近现代学术研究要求,而且不会涉及到研究者个人的信仰有无、品行优劣、日常行持、身心变化、修行功夫和境界程度等等。
如果用一句相对粗俗的话语形容,就是一位从事佛教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员,他可能上午还在酒店里面喝酒打牌嫖妓赌博,但是下午照样能够在研讨会上面当众宣讲“心生万法、烦恼即涅槃、云在青山月在天”等等看上去高深莫测的“佛法”或者“禅学”。
二、佛法知识,主要是对古代天竺历史上的那位至今仍然是独一无二的世尊天人师成佛之后“不作任何握拳之秘、犹如日月光华一样”公开教授给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的闻思修证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思考和应用实践。
因此,佛法的内容,首先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全部的佛法数量累加在一起,也不过是犹如世尊掌中的几片落叶一样地稀少,因此几乎是任何人都有时间和能力学习掌握的。
佛法的知识,又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古代天竺历史上,无论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普通通的一辈子种田为生的农夫农妇、一辈子伺候别人的低等种姓贱民、一辈子忙碌经商奔波的吠舍人群,还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顶层和上层的国王、皇后和大臣,都可以在一次或者几次听闻佛法之后,当场减轻或者彻底斩断自己内心深处的无明贪爱,顺利生起择法觉支和直接走入涅槃法流之中。
但是“佛法难闻”,因为任何人在自己的一生之中,能够遇见珍惜、听闻理解和信受奉行佛法的机缘,又是无比珍贵难得的。特别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和所见所闻的盲修瞎练的“学佛人数”不断增多,自己内心里面对于“佛法难闻”的认知,也经常会生起“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感觉。
因此对于佛教知识和佛法知识的内容不同和根本差异,其实还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上发生过的、或者是在今天生活之中仍然常见的具体事例进行比较说明。
例如,众所周知,姚秦时期的著名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居士,他在来到汉地“弘扬佛法”之后,曾经先后两次公开接受皇帝赐予的十二位宫女。
今天,如果人们选择如下这些课题展开文献阅读、资料搜集、文本分析、撰写论文、出版专著、或者举办学术研讨会:
1.姚秦皇帝第一次赐予鸠摩罗什的两位宫女,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因缘?
2.这两位宫女的姓名、年龄、籍贯、入宫时间、去世时间?
3.这两位宫女为鸠摩罗什生育了多少子女?
4.姚秦皇帝第二次赐予鸠摩罗什的十位宫女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因缘?
5.这十位宫女的姓名、年龄、籍贯、入宫时间、去世时间、生育状况、日常生活、内心感受,甚至是与家人来往等等?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研究,全部都是属于佛教研究。也就是能够提供佛教学术研究的数据库资料,能够增加社会大众的阅读兴趣,能够丰富特定时期的佛教资讯信息和特定人物的生平传记细节等等,但是对于研究者和阅读者的佛法闻思修证,几乎是没有任何直接帮助。
再如,还有一些学者专家认真研究“佛教武术”系列、“佛教梵呗音乐”系列、“佛教艺术”系列等等,这些仍然还是属于佛教知识范畴。因为在古代天竺历史上,不仅佛陀没有教授过所谓的佛教武术、佛教梵呗音乐和佛教艺术,佛教出家僧团成员也是禁止修学任何武术技击、梵呗音乐和各种艺术。
又如,还有一些出家僧众,津津乐道在佛教寺院生活之中的过堂吃饭动作里面的“端碗犹如龙含珠、动筷好像凤点头”等等,其实这些仍然还是属于佛教知识。因为在古代天竺佛教僧团之中,包括佛陀本人在内,吃饭时候都是“用手抓食”。
因此,任何一个人在接触佛教之后,内心里面是否已经生起“择法觉支”,是否已经“得法眼净”的直接表现,就是自己在接触和观察到类似但不限于上述各种佛教现象、僧俗人事、佛教文章和佛法著作的时候,内心里面能否迅速作出这是“佛法闻思修证”还是“佛教知识内容”的正确抉择与判断。
否则,无论是已经学了几十年的佛教内容,或者是研究了一辈子的佛教知识,其实从个人身心的真实“受用”来说,可能都远远不如一位普普通通的文盲或者半文盲一样的民间通灵人的虔诚信心和今生成就。
最后需要特别声明一点,就是我对于那些真正用心从事佛教研究的人们和研究成果是很尊重的。只是我认为这些认真从事佛教研究的人们,遵循的是学术界的通行标准,依据的是各种历史文献和学术资料,内心里面的贪嗔痴慢与普通社会大众并没有明显差异,自己也并不需要信受奉行世尊天人师教授的“了生死”教理法义,甚至都不一定要懂得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佛法闻思修证常识。因此我对于这些佛教研究人员的相关文章著作,就是纯粹当成一种以佛教内容作为研究课题的学术文章著作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