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4日星期三

不想参加“盂兰盆法会”



Wen-Ning He

今天上午,几位信仰佛教多年并且早已在寺院里面正式皈依三宝的同学校友们陆续来电问我是否有兴趣一起去寺院里面给自己的亲人写个牌位,趁着一年一次的七月十五盂兰盆法会超度他们早日离苦得乐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结束通话之后,我想还是有必要对于这部《佛说盂兰盆经》和根据此经发展出来的“盂兰盆法会”再次表述自己的个人观点。

首先,我认为《佛说盂兰盆经》并不是印度历史上的那位释迦牟尼佛陀为人间众生宣讲的佛教经典,因为经文内容已经直接违反了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法义。

现以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佛为例,辨析如下: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干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一)根据佛教历史,大目犍连尊者是佛陀在世时候著名的“十大弟子”里面的“两位上首大弟子”之一(另一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这两位上首大弟子在遇到佛法之前,就已经是带领两百多徒弟修行的“外道”宗教首领了,他们对于出现在世人之间的和发生在自己的亲人与熟人之中的各种各样的衰老变化、疾病痛苦和死亡现象,并不是没有见闻和经历。因此从世间普通常识来分析,一位出家修道的宗教领袖人物,即使看到自己的父母亲人在生活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痛苦折磨,他可以感同身受和生起悲悯,但是也不至于会「大叫,悲号啼泣」。

(二)根据佛法教理,大目犍连尊者跟随佛陀出家修学之后迅速证得沙门最高果位---阿罗汉果。证果之后的大目犍连尊者,他和所有的已经证得沙门最高果位的阿罗汉圣者一样:
1.他是杀死一切烦恼之贼者---已经彻底斩断内心之中的所有贪嗔痴慢疑等诸烦恼;
2.他是佛陀教法的圆满完成者---苦已知、集已断、道已修、灭已证;圆满完成佛陀所教,正式成为“无学”圣人;
3.他是人间众生和天上有情的最佳福田---清净智慧的身行、言语和心念,可以为一切有缘众生培植今世和来生的走入清净法流的善根、福德、因缘。
只要能够确认大目犍连尊者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和只要清楚佛教里面关于“阿罗汉”的概念定义,那么就一定不会接受这部所谓的《佛说盂兰盆经》里面宣扬的「目连悲哀」和「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等等信口开河地造谣撒谎。因为如果大目犍连尊者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后还会「悲哀」和「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那么只能说明他还是一个普通凡夫,还没有完成佛法修学,还没有断除“贪爱”,他的「悲哀」和「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等等言行表现已经证明了他内心里面仍然还是一位“有爱故有忧”的生死凡夫。
我之所以认为读诵、宣扬和印刷流通这部所谓的《佛说盂兰盆经》是在诽谤阿罗汉圣者,原因就在于此。

(三)根据佛教法义,佛陀是无师自悟、无师自通和无师自证者,声闻阿罗汉弟子众是在佛陀的教导下“即身观察、缘自觉知”证得沙门最高解脱圣果者,除了这个区别之外,佛陀与阿罗汉弟子的解脱是无二无别和完全相同。因此如果说大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仍然还会出现「悲哀」和「大叫,悲号啼泣」的言行举止,那么一些根本不懂佛法义理的人们编造出来的“佛陀听了魔王的言语(等到末法时期,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穿上你的袈裟,住在你的寺院里面……)落泪了”之类的神话故事能够在世间得到广泛流传,也就没有任何意外了。
甚至我还能按照这个思路继续编造出:
1.摩诃波奢波提长老尼涅槃时,佛陀想起从小到大的多年养育之恩,眼睛湿润了;
2.耶输陀罗长老尼涅槃时,佛陀想起曾经十三年的夫妻恩情,不觉流泪了;
3.佛陀在忉利天宫为生母摩耶夫人说法时,想起自己母亲的早逝,不觉流泪了……

其次,关于中国汉传佛教界流传多年的所谓的“盂兰盆法会”,很多历史学家和宗教学者已经做过缜密地研究,例如: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公元17271814):「道家有所谓天、地、水三官者。……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时首月候之。故曰三元,三元正当三临官,故又曰三官。……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清)赵翼:《陔业考·天地水三官》卷35,台北:世界书局,1965年,第12页。

清朝历史学家俞正燮(公元17751840)道教中元施食,事由元都大会。释家目论博交帆,不合中宪日月,乃言七月十五,目莲面然,别生典故,陇施小利,便背佛宪。微义传讹,婆那作盆,倒悬为盎,袭用中元,明是道士余谈。……释将非释,良可笑也。---俞正燮:《癸巳类稿·道笑论》卷十四,台北:世界书局,1965年,第550页。

当代道教学者萧登福教授:「佛教入中土,为了传教,逐渐吸收中土风习与名相,用以融入佛经;有的甚或直接采取中土风习而伪撰成经,用以招徕信众。佛教的重视中元节,便是如此心态下产生的,而其开始,则肇自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这本经书,据其内涵来析述,应是竺法护采道教仪轨,所伪撰出来的经典
中元普渡的源始,究其因,则是起自道教禳灾救赎行为;佛教东传后,逐渐汉化,并仿照“中元节”,而有了“盂兰盆节”---萧登福:《佛教与道教》,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第245页。

我个人认为虚心学习和仔细阅读这些历史学家与宗教学者的论文著作,在很多时候都比一味地沉溺在某个宗教的经典里面更有受益和启发。

2019年8月12日星期一

见贤思齐 or 模仿抄袭



Wen-Ning He

早餐之后,我突然想到农历七月十五快要到了,绝大多数的汉传佛教寺院里面都在准备当天的“盂兰盆法会”活动和组织大众集体读诵《盂兰盆经》超度自己的现生与过去七世父母亲人,那么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道教经典之中和道教修道人士对于“中元节”有哪些定义、阐释和宣传呢?
我打开电脑上网进入道藏找到有关“三元”和“中元”的经文与注释,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开心、欢喜和快乐。想到这些开心、欢喜和快乐不能自己独享,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顺手写下这篇小文章分享给大家同乐。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三元方欲显明善恶之报,惩劝之妙法,故述上元、中元、下元以晓之。言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
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
所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校录者。十一月一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成乾。乾者,天之用也。正月天道数成,故一切天官主当校录。
所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检录者。五月一阴生,六月二阴生,七月三阴生,三阴成坤。坤者,地之用也。七月坤气王周,故一切地官主当校录。
所以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水官校录者
……此经普校人天,仿学玄都大献之法,拔赎一切亡灵,愿行该广,故称大献。……拔度之宜,经文具载。故上从天子,下及兆人,若能遇此宝经,依文修选,探诸花果百味芬芳,备尽人间珍奇异物,列情励志,造大献盘,种种装严,虔心供养,十方众圣,鉴照分明,三代天尊,流恩授受,此乃目经意由也
就此一卷之中,又为四也:第一从初至彻照诸天,名为序分;第二从尔时众圣下,至难可拔赎,名为正说分;第三从尔时太上道君得闻命旨下,尽颂终,名为通传分;……
敷黄金荐地,白玉缘阶,七宝琳琅,光明焕日,黄云四缠,紫霞三匝,香光缠苍,冲溢虚空。
其说法之所,悉以黄金遍布,其地阶之边,并用白玉而为缘钫。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琴、玛之类。琳琅者,即玉之别名也
天钧大乐,奇雅妙音,万种互作

经文开篇的这一段“注释”,对于经常阅读佛教经典的读者来说,是不是太熟悉了?因为经文中不仅出现了疑似借鉴或抄袭自《佛说阿弥陀经》里面的“黄金荐地白玉缘阶七宝琳琅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琴、玛之类天钧大乐,奇雅妙音,万种互作”字句,甚至还出现了“序分正说分通传分”的大乘佛经结构。
当然此经的重点还是“遇此宝经,依文修选,探诸花果百味芬芳,备尽人间珍奇异物,列情励志,造大献盘,种种装严,虔心供养,十方众圣”。只是这个道教的“大献盘”和佛教的“盂兰盆”,究竟是谁先谁后呢?

一、【天尊含笑,五色光明,从口中出,彻照诸天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良耶舍佛说观无量寿经》:「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二、【悭食过重,饿鬼报身。饥欲求食,食成火炭。渴方就饮,水变火精。此缘悭贪,障闭功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大目犍连使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三、【……大众慈悲,称无量善,一时举手弹指,敬礼寻声救苦天尊,愿生生世世,莫作悭贪,障闭功德,受如此报。非直只饿鬼道中,亦更余处,流曳三涂五苦之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四、【……但饮酒食肉,罪业既深,非直浊乱五神,抑亦轮回八难,遂使六根三业,广造诸愆,匿恶潜怨,身心不善,任情杀生,贪吝无端,失道乖真,不知回向,一入地狱,终无出期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尔时地藏菩萨白圣母言:南阎浮提,罪报名号如是。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五、【……道君稽首又问天尊:作何因缘,得离众苦。行何福业,得还人中。……天尊告曰:斯等罪人,造罪既多,非是一类。若欲救拔,亦难可同。非一人力,得以济免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六、【……当依玄都大献法,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选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大圣,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以其日夜烧香然灯,照耀诸天九幽长夜八门之中。作玄都大献,仿玉京山,采诸花果,依以五色,世间所有众奇异物,道具名珍,绫文锦绮,玩弄服饰,十绝幢,宝盖庄严,供养之具,肴膳饮食,百味芬芳,献诸众圣,及道士等……於其日夜讲说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一俱饱满,免於众苦,得还人中。自非如斯,难可拔赎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七、【……於是十方及道士等,感此至言,为之诵咏,上通九亿,下彻六天,地狱罪人,一时解脱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

八、【尔时十方众圣得闻天尊妙法,拔度之因,闻所未闻,悟所未悟,遂乃同声赞善,欢喜奉行……太上道君、十方大圣,说偈颂已,天尊告曰:三元斋日,皆须讲说是经,勤修礼拜,六时行道,香汤洁己,过中不味,内外恬夷,淡泊无为,不交人事,先授十戒,静心闭意,思神念真,想存在法。尔时众圣一时稽首,请奉戒文天尊告曰:第一戒者,不得杀生,淫祀六天神鬼。第二戒者,不得窃盗为非,取他财物。第三戒者,不得爱乐美色,嫉非法。第四戒者,不得妄言绮语,以为口过。第五戒者,不得耽酒沈酗,纵横无度。……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佛教五戒是: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道教和佛教的“五戒”完全一样,这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必然或巧合呢?还是“见贤思齐”的模仿或抄袭呢?

九、【……太上道君稽首礼日:三元斋法,中元之旨,前已具闻。未审上下二元,依何法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十、【……天尊告曰:此三元斋,三录定简,灵宝要文。……今所陈说,七月十五日作玄都大献者,此乃总管上下二元,故以相告,宜遵之焉……中元道,摄上下二元,其功最重。故玄都献法,拔度先亡,所以不言天官、水官,唯称中元者,唯中元地官。地官处中,中是正色,故举中元,以摄上下。又万物至秋,皆悉成结,所以取其方金即熟。故以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以为供养。又一切饿鬼罪魂,今日皆蒙释放中元教戒之日,玄都大献之晨,常须建福修斋,行道讲经,供养三宝,拔度亡灵,既此一时,地狱囚徒,咸蒙福佑,遵则享祚,泄则祸臻太上道君、十方大圣、飞天神王、七千二百四十童子,闻是说已,一时欢喜,作礼而去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弟子。欢喜奉行。

道听途说 不可轻信



Wen-Ning He

陈继儒(公元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又号白石山樵松江府华亭县(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文学家、书法家和绘画家
陈继儒自幼聪颖,为同郡大学士徐阶(公元1503年~1583、明世宗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所器重。
陈继儒在29岁时曾经儒生衣冠焚弃之,然后隐居昆山之阳(山南),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兼能绘事。虽然曾经奉诏征用,但是皆以疾辞。黄道周崇祯上疏中曾经这样提及陈继儒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
陈继儒善绘画、书法,善写水墨梅花,即其制创,无不堪垂后世也。”“画山水涉笔草草,苍老秀逸,不落吴下画师恬俗魔境。他的书法师法苏轼、米芾,凡苏轼字帖、断简,必极力搜采,手自摹刻之,曰晚香堂帖与同郡董其昌齐名董其昌曾说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画师恬俗魔境。
陈继儒著有《梅花册》、《云山卷》、《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晚香堂小品》等传世。其中收集一篇《警世通言》,据说出现之后的数百年来,已经点醒了无数人,从而被后世尊称一篇千古奇文
但是有些可惜地是,这样的一篇非常典型的中国农业社会里面的一位传统读书人根据自己有限的文化教育知识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三十六句格言警句,有时候却被当作是中国汉传佛教历史上的那位南宋僧人道济禅师(民间家喻户晓的“济公和尚”)的作品。
   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陈继儒先生这三十六句格言警句里面的观念,但是为了真善美的真,为了史实、事实和真实,我还是愿意以此文为作者的知识产权力争之和澄清之。

《警世通言》

(明朝)陈眉公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甚么?(大错!应当如理如法地用心追求。)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甚么?
不礼爹娘礼鬼神,敬甚么?
弟兄姊妹皆同气,争甚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甚么(大错!今生的关爱教育品行更重要。)
奴仆也是爹娘生,凌甚么?
当官若不行方便,做甚么(大错!做官首先就要遵守法律。)
公门里面好修行,凶甚么?
刀笔杀人终自杀,刁甚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甚么?
文章自古无凭据,夸甚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甚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甚么(大错!今生的努力因缘更重要。)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甚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甚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甚么(大错!三苦八苦惟有佛法可消除。)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甚么?
才过三寸成何物,馋甚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怪甚么(大错!唯有生前所造诸业随身流转。)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甚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甚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甚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甚么?
是非到底自分明,辩甚么(大错!典型的乡愿心理、和事佬思想。)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甚么?
嫖赌之人无下梢,耍甚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甚么(大错!术业专攻、分工合作更重要。)
人争闲气一场空,恼甚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憎甚么(大错!又是听天由命的农民思惟。)
怨怨相报几时休,结甚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狠甚么?
世事真如一局棋,算甚么(大错!没有计划盲目度日必然付出代价。)
谁人保得常无事,诮甚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甚么(大错!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
欺人是祸饶人福,强甚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甚么?(大错!正因为无常,才要努力闻思修证。)
网址链接:https://kknews.cc/culture/kn4m2p.html
文章标题:《陈继儒的千古奇文-非冯梦龙-之《警世通言

附一:陈继儒《模世语》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甚么?
命里有时终须有,钻甚么?
前途只有这些路,急甚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谄甚么?
弟兄姊妹皆同气,争甚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恋甚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愁甚么?
奴仆也是爹娘生,凌甚么?
当权若不行方便,逞甚么?
公门里面好修行,凶甚么?
刀笔杀人终自杀,唆甚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甚么?
文章自古无凭据,夸甚么?
他家富贵生前定,妒甚么?
前生作孽今受苦,怨甚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甚么?
才过咽喉成何物,馋甚么?
死后一文将不去,悭甚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甚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甚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甚么?
赢了官司输了钱,讼甚么?
是非到底自分明,辨甚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恼甚么?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甚么?
十个下场九个输,赌甚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甚么?
人争闲气一场空,恨甚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憎甚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仇甚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狠甚么?
世事真如一局棋,算甚么?
谁人保得常无事,诮甚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甚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卜甚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甚么?

附二:清人石成金《什么话》序中说:陈眉公辑有《模世语》三十六条,唤醒人心而脍炙人口者,已久且多矣。石的《什么话》六十条即模仿《模世语》而作。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么!
命里有时终须有,钻什么!
前途只有这些路,急什么!
不礼爷娘礼世尊,谄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恋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愁什么!
奴仆也是爷娘生,陵什么!
当权若不行方便,逞什么!
公门里面好修行,凶什么!
刀笔杀人终自杀,唆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文章自古无凭据,夸什么!
他家富贵生前定,妒什么!
一生作孽终受苦,怨什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
才过咽喉成何物,馋什么!
死后一文将不去,悭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慌什么!
赢了官司输了钱,讼什么!
是非到底自分明,辩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恼什么!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什么!
十个下场九个输,赌什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人争闲气一场空,恨什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憎什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仇什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狠什么!
世事真如一局棋,算什么!
谁人保得常无事,诮什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

附三:陈继儒的这三十六句原名是《模世语》,是他编纂的格言作品(吐槽一下,他似乎总是在编书,不过《小窗幽记》值得一读),清朝石成金模仿眉公又写了三十六句,取名《什么话》(吐槽+1,收在他的集子《传家宝》里,好直白),而目前流传的《济公圣训》其实是《模世语》和《什么话》嫁接糅合而成的新品种。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