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ing He
作者注:本文成稿于2010年3月28日,首发在《徐州佛教》杂志。
------------
中泰佛教本科段课程设置之比较
明 慧
2010年3月28日
一、前言
起源于古印度释迦牟尼佛陀大觉心海中的智慧教育,穿过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空,在人间呈现出梵汉语系、梵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不同特色的三大佛法传承,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交通方式落后、资讯获取困难的过去岁月里,作为同根同源的三大传承中的释尊弟子,缺乏对彼此所信奉受持的佛教教义和学修传统的全面深入了解,可以原谅,也应当给予理解。
但是在今天,交通方面已经实现了前人心目中“随风飞到天尽头”的梦想,从北京、上海到达地球另一边的纽约、旧金山不过是十几个小时的空中旅行;资讯方面,互联网络、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等,更是让唐人“天涯若比邻”的理想已经变成现实。作为住持三宝之一的佛弟子,面对着“地球村”居民日益频繁的互通往来和现代学术界的研究趋势,虚心了解和深入学习兄弟传承中的精深法义及优良传统、借鉴警惕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反思、改进和提高各自教育方面的不足,应该是早就开始进行的关系到佛教未来发展的一件重要大事。
但是在传统汉语系佛教界中,曾经一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封闭保守心态和轻视排斥外界进行佛学研究时所采用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工具的旧习,从而导致部分同修道友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长时期沉浸在、甚至是终生沉醉在所谓的传统八宗里面,既不能清醒地知道其他佛教派系学修传承中的特长优势和自身知识结构中的局限缺乏,也不能面向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群宣讲介绍和弘扬大乘、以菩萨道无比庄严的四弘誓愿去摄受众生;甚至于只是把菩萨道行者应当广学内、因、声、医方、工巧“五明”的渡众修学原则,仅仅是印刷在书籍里,当作一种格言警句或知识理念来背诵和传承。何以造成此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衰败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佛学普及教育长期抱残守缺和落后不彰,从而直接影响部分四众弟子错解佛意和形成得过且过的心态所致。
有鉴于此,特以本文作为引玉之砖,尝试选取中国汉语系佛教界中久负盛名的第一高等学府——北京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网站:http://www.zgfxy.cn/
,2010年03月26日登入),与南传佛教国家中一所具有梵汉语系大乘佛教特色的学校——泰国国际佛教大学(国际佛教大学佛学学士课程:http://www.ibc.ac.th/ch/BA
,2010年03月26日登入),就双方本科段课程设置进行简单比较分析,以期将国内、海外佛教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中,各自的重点、特长呈现给大家,从而能够知己知彼和完善提升,为将来佛教界三大语系传承之间的友好交流和佛学专业人才之间的高层对话,提供些许参考。
二、佛教院校本科段教育目标初探
最近几年,西方宗教研究界出现了一种神学回归趋势。如英、美一些学者倡导“佛教神学”(Buddhist Theology)以区别于一种抽离的佛学研究(Buddhist Studies)(Roger Jackson and John Makransky (eds.), Buddhist Theology:Critical Reflections by Contemporauy Buddhist
Scholars,London:RoutedgeCurzon, 2000.)如果就此追问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抽离的佛学研究?这要从回顾国外某个法院的一项裁决結果开始。
根据美国高等法院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项裁决,认为“宗教的实践与教导”(practice and teaching of religion)与“有关宗教的教学”(teaching about religion)是可以严格分开的,因此在大学中教授后者,并不违反政教分离的原则。从此,宗教研究在美国的公立学院中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宗教研究被认为是在世俗大学中的一门客观和科学化的研究学科;而传统神学则被理解为局限在某种宗派性的神学院中的认知信仰性(confessional)活动。这种对宗教本身的教导(of
Religion)与有关宗教的教导(About
religion)之间的区别,成为一个严格的分界线。遵照这个裁决,宗教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是可以用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或哲学等诸多不同方式进行的,但是若渗入了基督宗教的神学立场或前设,则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在宗教研究中,有些学者甚至强调客观中立的研究。(D.G.Hart,The University Gets Religion:Religious Studie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esp.pp.177-234)如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揭示并质疑一种承接自启蒙运动的假设,就是以为有某种客观、中立、普遍的理性及立场,是科学及学术研究的所依。
但是这种对宗教研究的理解和假设,在近年不但受到宗教研究界的批判,(Gavin Food,Beyond Phenomenology:Rethinking the Study of
Religion,London:Cassell,1999, pp.18-41, 200-237.)甚至在当代学界中也遭受十分严厉的批判。如迈坚泰尔提出,一些看似普世或中立的立场,其实既不中立也不普世,而是有一特定的传统;人的理性是依赖某种传统去运作,而没有所谓的普遍中立的理性,在面对价值抉择时尤其如此,在不同的规范之间是无法找到客观而共同的标准去衡量取捨的。(Alasdair Maclntyre,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
London:Duckworth,
1988.)因此就佛教传统教育来说,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实践次第。解脱道所强调的戒定慧三增上学与菩提道所著重的六度万行,从来都是明确要求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根本不必重新回归所谓的“佛教神学”和呼吁大家走出“抽离的佛学研究”。
今天世界上任何一所高等学府里的佛学教育,都只能归属于闻、思的教理慧学阶段;因为在当前的学术环境内,通常不能提供培育僧才最为核心的三增上学和六种波罗蜜多的实修条件。认识到这一点,对佛教学院本科段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就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以佛教解脱道和菩提道的闻、思为中心,以佛教在社会中全部的或主要的出现领域为范围,所展开的有关佛教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以期培育出能够正确、完整和系统地认识佛教,能够担任普通佛教教学和达到佛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要求的人才。
目标确立后,要想真正实现,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完成。如果把教育目标比作大海航行中的前方港口,教育内容则相当于所乘交通工具的各个组成部分,其具体表现就是全部的课程设置。因此,本科段的课程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佛学类课程,至少一半以上的比例;
2、社会通识类课程;
3、基础语文类课程,以所在国官方语文和国际上通用的主要语文为主;
4、经典语文类课程,以佛教梵语和巴利语为主。
笔者对中泰两所佛教院校进行比较和评介的标准,就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否让学生得到完整和扎实的训练、以及能否将教育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予以实现。
三、传说中的最高学府--中国佛学院
位居首都市区的中国佛学院,是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由中国佛教协会集中全国佛教界的力量建立和领导的、新中国第一所汉传佛教高等学府。北京作为过去几个朝代的古都和今天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单从每日在北京所进行的各种国际、国内会议活动和国内一流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大多云集于此这一事实来观察,得天独厚的外在环境所给予中国佛学院各个方面的影响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支持,毫无疑問是首屈一指、旁无可及的。因此,在其教育理念中即明确宣布“中国佛学院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相当佛教学识、立志从事佛教事业并能联系四众弟子的佛教教职人员队伍为总方針。同时,使学生具有大学本科程度以上的文、史、哲知识水平,成为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以及寺院高级管理人才。”(中国佛学院网页教育理念
http://www.zgfxy.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
,2010年03月26日。)
事实上,从1982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本科班教学开始,其本科段课程设置应用到今天已有28年之久。校方网页上所公布的资料中,在“课程设置”页面 (中国佛学院本科班课程设置http://www.zgfxy.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7,
2010年03月26日)列出了全部课程的名称提供给世人学习参考。为便于进行整体比较和统计分析,笔者现根据其网页内容整理制表如下:
序号
|
课程名称
|
注释
|
1
|
古代汉语
|
|
2
|
英語
|
日语(选修)
|
3
|
中国通史
|
|
4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史、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史(六派哲学)、西方哲学史
|
5
|
写作
|
|
6
|
文献学与图书馆学
|
文献学概论、佛教文献学、图书馆学
|
7
|
时政
|
|
8
|
基础佛学
|
佛学概论、大乘起信论
|
9
|
佛教史学
|
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南传佛教史
|
10
|
戒律学
|
戒律学纲要、四分戒本、菩萨戒本
|
11
|
中观学
|
三论玄义、百论、中论、十二门论、维摩经、肇论
|
12
|
唯识学
|
唯识三十论、辩中边论、摄大乘论、解深密经
|
13
|
禅学
|
中印禅宗史、六祖坛经、禅宗思想史、楞严经
|
14
|
天台学
|
教观纲宗、童蒙止观、十不二门、法华经
|
15
|
华严学
|
五教开蒙、华严经旨归、五教章、金狮子章
|
16
|
净土学
|
中国净土教理史、无量寿经、往生论或弥陀要解
|
17
|
因明学
|
|
18
|
佛教音乐
|
|
19
|
书法
|
|
20
|
茶道(选修)
|
|
21
|
计算机基础与运用(选修)
|
|
这张课程设置表显示出中国佛学院本科段课程中:必修类课程为19类47科;选修类课程为3科。为方便与国际佛教大学的本科段课程进行比较,现以必修类课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佛学类课程为37科,包括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史(六派哲学)、往生论或弥陀要解(算作一科),占79%;社会类课程为9科,占19%;外语类课程只有1科,占2%的比例。虽然没有开设佛教经典语文梵语、巴利语,但是已经体现出以佛学类课程为重点学习领域的鲜明特色,这是应当给予充份肯定和赞叹的事实。
可是从培养“佛教学术研究人才”的目标看来,中国佛学院本科段课程设置只是继承了传统汉语系佛教里的八个主要宗派,其它方面的佛学课程,如海外佛学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成果等,几乎没有涉及。众所周知,几乎全部大乘佛教经、律、论三藏的母本,都是由西域高僧大德来华传入或中土义学僧侶留学携归的梵语文献。因此,身为大乘佛子,学习梵文原本就是名正言顺的自家本份事务。因为,如果没有经过梵语文法的系列训练,根本无法阅读经典原著,只能在译文语境里学习和实践。所以日本佛学研究家舟桥一哉教授指出“即使研究中国佛教或日本佛教,如果完全不具梵文的有关知识,也是难以获致研究上预期的效果。”( 大谷大学佛教学会编,关世谦译,佛学研究指南,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初版,第2页。)
从事佛教学术研究的人员,必须具备经典文献的解读功夫。否则在学术界中,是不被承认和接受的。如同西方国家里的一些不懂汉语的所谓“汉学家”和所谓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根据身边能够接触到的翻译作品多少也能了解一点中国的情况。但是如果他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动辄发表一番高谈阔论,只会招来外界的质疑,因为他不具备中国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等于是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工具。与此相同,放弃对佛教经典语文的学习,却想通过四年时间就可以训练和培养出佛教学术研究人才的教育理念,如同建造空中楼阁一样虚无飘渺,因为缺少地面上的坚固基础支撑。
从培养“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的目标看来,至少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语这几种使用地域非常广泛的语言,在学好佛学课程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精通一种,旁及二门。即使达到这样的目标,能够与外国人进行日常事务对话,还是不能与其交流佛法。因为佛学外语属于专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词汇、词组和惯用术语。以英語为例,要想真正掌握可以进行“国际佛学交流”的英語,只有从英語类优秀的佛学专业著作中学习熟悉和反复练习。国内社会上流行的许多英语教材,只是为将来进入各个专业领域学习深造奠定基础,如同体育比赛前的热身活动一样。中国佛学院在课程设置中,连续用八个学期教授一套新概念英语教材,纵然精神可嘉,也只是帮助学生提高一些口语能力和打下初步的阅读写作基础。谁如果以为学完这套教材,就可以与地球村的他方居民用英语进行“国际佛学交流”,笔者只能认为他对国际佛学交流内容的认识程度,就象一首流行歌曲星星点灯里的那位“不知道天多高,不知道海多远,曾经在满天星光下做梦的少年”一样,天真可爱到极点。
从培养“佛学专业教学人才”的目标看来,中国佛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能够担任面向社会大众所开展的、以宣传介绍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初级阶段基础教学工作,却很难胜任在高层 知识群体和专业宗教人士之间安排的教学课程。因为课程设置不完整所直接造成的知识结构狭隘,从而导致学生的眼界、观念和资讯、技能等大多已经局限在汉语系佛教中,既不能直接从原典著作中亲聆佛陀法音,也不能从国内外兄弟传承里学习借鉴和提升。今天,面对着中国社会日益增多的、每年百万以上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群体,面对着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灵烦恼、生命追问和人生困惑,作为佛教界中的一位法师,已经不能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和鹦鹉学舌式的宣传介绍佛陀的法义,和满足于“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种明显落后的大众化教育观点。而是必须要以“我不仅现在能够给你一桶水,同时更能为你指出一条大河,让你终生沐浴和畅游其中”的自信和大度,担当起续佛慧命、教化人間的僧伽使命与责任。
从本科段的课程设置还可以看出,可能除了一些具有特殊天赋的人才以外,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都不能成为中国佛学院教育理念中所要求的“寺院高级管理人才”。因为四年的学习中,没有一门课程涉及到如何进行寺院管理和怎样抉择人事安排。同时这些课程在设置上还存在一些枝末细节问题:
1、没有每一科的课程代码;
2、没有注明单科课程的所修学分;
3、没有注明本科毕业时所要求的总学分;
4、没有注明学生申请学士学位时,所应当达到的最低总平均学分!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佛学院本科段的课程设置,类似于传统书院式教学,却很难实现其教育理念中制定的人才培育目标。但是,明显看出已经走向现代高等教育的道路。
四、现实中的最烂学校--国际佛教大学
国际佛教大学是在泰国教育部直接管辖下,由马来西亚大乘佛教团体檀香基金会及其下属泰国分会,在传统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里所创立的一所年轻的私立大学;也是一个不分宗派与传统、具有现代学术特征的世界性佛教研究机构。其中本科段学士学位课程共开设99科(佛学学士课程http://www.ibc.ac.th/ch/BA)全部以英語进行教授。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和能力在每个学期开学前规定时间里,从学校公布的教学课程中,选择科目和完成注册。学生累计通过其中任何47门课程,取得毕业所要求的141个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学生总成绩平均在2.5分以上,即可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采用美国教育系统,将本科段99门课程根据设置比例,以每学期至少开设15科(每个学生最少选择3科、最多选择7科),在连续下来的七个学期内全部教学一遍的滚动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造成不同时间段入学的学生,其毕业时所修的47门课程中,名称不会完全相同。笔者不准备对全部本科课程中、各类不同性质的科目所占比例进行统计,而是采用抽样分析方式,选取2010上半年本科学生中已经修完学士课程和取得规定学分、即将在今年8月份参加毕业庆典的南传僧人塔玛沙的成绩单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名称(中译)
|
学分
|
1
|
EN101
|
English Structure
|
英语结构
|
3
|
2
|
EN103
|
English Composition
|
英语作文
|
3
|
3
|
EN106
|
Fundamentals of Speech and Communication
|
演讲与交流
|
3
|
4
|
SS101
|
Man and His Society
|
人类与社会
|
3
|
5
|
SS103
|
Literature to Culture
Anthropology
|
人类学:文化与文学
|
3
|
6
|
SS106
|
Home and Life Values
|
家庭与生命价值
|
3
|
7
|
SST101
|
Social Science and Values
|
社会科学价值观
|
3
|
8
|
HU103
|
Literature and Civilization
|
文学与文明
|
3
|
9
|
HU106
|
Thai Language and Culture
|
泰国语言与文化
|
3
|
10
|
SM101
|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
|
统计学概论
|
3
|
11
|
SM103
|
Life, Health and Nutrition
|
生命健康与营养学
|
3
|
12
|
SM106
|
Computer Literacy and Skills
|
计算机操作与技能
|
3
|
13
|
BC101
|
Pre-Buddhist Indian Culture
|
佛教出现之前的印度文化
|
3
|
14
|
BC201
|
Elements of Buddhist Culture
|
佛教文化概论
|
3
|
15
|
BC205
|
Buddhism and Society
|
佛教与社会
|
3
|
16
|
BC207
|
Buddhist Social Institutions
|
佛教社会制度
|
3
|
17
|
BH201
|
Early Buddhism-Historical
Background
|
早期佛教历史背景
|
3
|
18
|
BH203
|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n:Pre-Asokan Period
|
印度佛教史:阿育王时代之前
|
3
|
19
|
BP201
|
Early Buddhism:Basic Doctrines
|
早期佛教:基本理论
|
3
|
20
|
BP205
|
Mahayana Buddhism:Basic Dotrines
|
大乘佛教基本理论
|
3
|
21
|
BP207
|
Early Buddhist Ethics
|
早期佛教伦理学
|
3
|
22
|
BP209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Bodhisattva Ideal
|
菩萨理念的理论与实践
|
3
|
23
|
PL101
|
Pali Grammar One
|
巴利语文法学
1
|
3
|
24
|
PL201
|
Pali Grammar Two
|
巴利语文法学
2
|
3
|
25
|
PL202
|
Pali Grammar Three
|
巴利语文法学
3
|
3
|
26
|
PL301
|
Pali:Prescribed
Texts One
|
巴利语:经典阅读
1
|
3
|
27
|
PL304
|
Pali: Prescribed Texts Two
|
巴利语:
经典阅读 2
|
3
|
28
|
BH401
|
History of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
|
印度佛教思想史
|
3
|
29
|
BP301
|
Early Buddhism: Problems of Interpretation
|
早期佛教问题解释
|
3
|
30
|
RB201
|
Buddhism in Modern Asia
|
亚洲现代佛教
|
3
|
31
|
BP305
|
Theravada Abhidharma
|
南传佛教阿毗达摩
|
3
|
32
|
BP307
|
Sarvastivada Abhidharma
|
说一切有部阿毗达摩
|
3
|
33
|
BP309
|
Theravada Exegetical Tradition
|
南传佛教注释传统
|
3
|
34
|
BP313
|
Madhyamaka:The Buddhist Doctrine
of Emptiness
|
大乘佛教:空宗
|
3
|
35
|
BP315
|
Yogacara:The Buddhist Doctrine of
Mind Only
|
瑜伽法相:有宗
|
3
|
36
|
BP319
|
Soci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
佛教社会哲学
|
3
|
37
|
BP409
|
Buddhism and Other World
Religions
|
佛教和其它世界性宗教
|
3
|
38
|
CB301
|
Buddhism in China
|
中国佛教
|
3
|
39
|
CB402
|
School of Chinese Buddhism-Chan
|
中国佛教宗派:禅宗
|
3
|
40
|
TB401
|
Tibetan Buddhism
|
西藏佛教
|
3
|
41
|
BP317
|
Science and Buddhism
|
佛教与自然科学
|
3
|
42
|
JB301
|
Buddhism in Japan
|
日本佛教
|
3
|
43
|
SK301
|
Sanskrit:Grammar and Syntax One
|
梵语:文法与句子构造
1
|
3
|
44
|
SK401
|
Sanskrit:Grammar and Syntax Two
|
梵语:文法与句子构造
2
|
3
|
45
|
SMT101
|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
自然科学与数学
|
3
|
46
|
HUT101
|
School of Chinese Buddhism-Pure
Land
|
中国佛教宗派:净土宗
|
3
|
47
|
CB403
|
School of Chinese Buddhism-T'ian
T'ai
|
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
|
3
|
从上面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国际佛教大学2010年本科毕业生塔玛沙所修读的全部47科课程中:佛学类课程为27科,占57.4%;社会类课程为10科,占21.2%;外语类课程(英语、泰语)合计为3科,占6.4%;佛教经典语文(梵语、巴利语)课程为7科,占15%的比例。其中佛学类和佛教经典语文类课程合计为34科,所占全部课程的比例是72.4%,这与中国佛学院本科段课程设置,把佛学类课程列为重点学习领域的用心,可谓是殊途同归、英雄所见略同。
从塔玛沙所通过的全部佛学专业本科段课程名称中,可以看出国际佛教大学的课程设置是遵循通识教育理论和兼顾基础教育共识,以培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高级阶段学习的能力和训练其直接掌握佛教经典语文从而可以展开独立研究为目的,明显看出是为培养将来从事佛学专业学术研究的人才而设置。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学生经过本科四年的训练后,可以熟练应用英語、基本掌握初阶梵语和中等水准的巴利语,从而能够以此三种语文为工具从事佛教学术研究的前期系列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快速阅读、分析比较和采用学术界规范文体进行写作等。简单地说,具备了进入下一阶段研究生入学时所要求的基本条件。
这种课程设置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以“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大乘菩萨道理念为目标和现代国际学术界佛学专业研究人员的能力要求为标准来观察,无疑是非常正确和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如果自己更加刻苦努力,以此本科教育为起点,沿着佛学专业研究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因缘际会,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又具有真才实学和高瞻远瞩,那么将来为佛教界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贡献,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和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把中国佛学院教育理念中培养“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以及寺院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用来衡量国际佛教大学,应当说除了“寺院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不出来,至少前面三条都可以得到初步实现。
但是,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不公平之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母语为其它语言、来自非英語国家而且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全部课程的教学采用英语进行,教授们根本不会为了照顾个人的听力困难就放慢进度,他们必须在泰国教育部规定的课时里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梵文、巴利文两种佛教经典语言和一科泰国语文为任何本科段学生所必须修学,因此学习上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读完本科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充足的信心,否则极有可能自己主动放弃继续学习。据学生事务处提供的资料,已经有近八十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中途退学。到笔者撰写本文时为止,国际佛教大学来自中国大陆的全部学生中,仅有1人于2009年8月本科毕业。值得一提的是,该学生在就读佛学本科之前,已于国内学校取得英語专业学历。现在就读英文本科的大陆学生,只有屈指可数的7人而已。
尽管母语不是英文的学生在学习上一定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但是有一点是可以预期的,那就是只要坚持学下去,哪怕是用五年或六年的时间读完本科,在其将来岁月中从事佛学研究的功底,也肯定要比那些没有经过梵、巴语文训练的佛学研究人员要稳固扎实和充满自信。
五、展望未来愿景
当今世界上任何一所高校所开设的佛学本科段课程,都是只有相对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却不会出现绝对完善的课程设置,可以作为标准模式来进行推广或效仿。
泰国国际佛教大学本科段的课程设置,真正的优势和强项是佛教经典语文梵语和巴利语。但是对于只想系统学习佛教基础知识,而没有志向在将来从事专业佛学研究的学生来说,现在的学习是痛苦多于快乐。因为其课程教学进度几乎没有考虑到外语学习的规律,经常是两三节课之后就要求学生开始双语或三语互译练习。由此造成的学习难度,促使许多人只好选择少修一些课程,实在跟不上的,就自己退学。这样肯定对学生以后主动学习的信心和个人自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希望可以尽快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在奠定部分学生佛学专业学术研究的各项基础的同时,考虑到更多的、将来不会从事佛学研究的学生,所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佛学院本科段的课程设置,真正的特长和优势是汉语系佛教里传统八宗的闻、思教学,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印度大乘佛法教学。因为要想从事印度大乘佛法的教学,必须学习梵语和藏语,这已经成为今天学术界的共识。上个世纪,近代中国佛学泰斗太虚大师游欧归来,即承认中国佛学在翻译工作上,有事实之错谬和不及印度原典之正确。同时,大师指出只依中文汉译佛典,在学习视野上容易陷入封闭局限和闭门造车。(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当今世界各地,翻译成其它语文的汉系佛教典籍,相较巴利语和藏语都要少得多。作为大陆汉语系佛教界第一高等学府的中国佛学院,应当以亚洲第一大国的自信,尽快在本科段课程中开设梵、巴、藏等必修类语文,以期培养出真正有能力从事佛学研究的僧伽人才,将来不仅执掌全球汉语系佛学和印度大乘佛学研究之牛耳,更有能力把中文佛教里的精华以多种语言介绍给地球村的全部居民。
-----------
My Email: hentsu@126.com
My Blog: https://wenningh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