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星期四

四说知见

 

Wen-Ning He

有一位专心学习戒律多年的同参道友,以非常友好和礼貌的文字提出一些关于佛教“持戒修行”和佛法“留惑润生”的不同理解。我仔细阅读并在得到这位“律师”的同意之后,现将自己的“个人知见”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知见比戒律重要

简单来说,佛教界所有戒律之中的最早出现的“比丘戒”,不仅是在佛陀成佛、说法和教化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多年之后,甚至是在很多佛弟子闻思修证得法眼净、走入法流和证得阿罗汉果之后,这是南北传承的佛教界和学术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详细来说,佛教“比丘戒”的最初出现,是佛陀成佛之后的第五年冬天,佛陀带领弟子们住在跋耆国毗舍离城迦兰陀村里面,因为当时的佛教僧团之中的长老须提那子(迦兰陀子耶舍)回到俗家里面和自己出家前的妻子“如俗法共处三日”致使妻子成功怀孕和“月满生子”,从而引起了世人议论和讥嫌,于是作为导师的释迦牟尼佛陀才根据这起因缘事件正式制定了佛教界里面的第一条戒律。然后又过了七年时间,佛陀根据“随犯随制、有犯方制”的原则,直到成佛之后的第十二年时间(也有说直到佛陀般涅槃之前),才制订完成了今天佛教界里面的比丘戒内容。

知道了这些最基本的事实经过,即使我们不去考证这位长老须提那子Sudinna、迦兰陀子Kalandaka-putra、耶舍Yasa)是不是佛教历史上的那位当佛陀在鹿野苑度化最早的五位比丘成为阿罗汉之后,就紧接着在波罗奈城出现并且带着自己的五十四位朋友一起出家的那位长者(Setthi)之子耶舍Yasa(因为印度佛教历史上,同名的出家僧众太多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四点无需争论的常识:

1.佛陀教授“闻思修证”在先,佛陀制订“比丘戒律”至少也在成佛之后的第五年时间,也就是人间的三宝(佛陀、佛法、僧团)正式出现五年之后。

2.在佛教的任何戒律都没有出现和问世之前的至少五年时间里面,当时的很多跟随佛陀闻思修证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都能得法眼净、断除结缚、走入法流之中和证得沙门圣果,甚至是证得“无学、无生”的阿罗汉果。由此可知,佛弟子持守戒律,充其量也就是保障自己能够成功走向解脱的一种重要帮助或者辅助,但并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直接关系到修行能否解脱的最重要的因果。

3.佛法知见(解脱正见)的建立与否,远远要比严格持戒更为重要。因为严格持戒只是减少修道路上的障缘,而佛法知见却能直接导向断结、生信、入流和证果。

4.即使按照大乘佛教和汉传佛教理论,任何持戒严谨但是却陷入“常见、断见、戒禁取见”里面,甚至是已经走入“邪见”之中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居士,无论他/她们有多么虔诚(长年坚持素食、经常买生放生、每天早晚功课、佛前燃顶燃指、刺血抄写佛经等等),他/她们真实的闻思修证功夫也远远不如一位每天“犯戒”但是却能够断除三类结缚的佛弟子。

综上所述,与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时间用在诸如每次上卫生间之前都要认真地脱鞋和换鞋进去,用完卫生间出来之后再认真地脱鞋和穿鞋,或者是每次燃香之前都要恭恭敬敬地双手持香齐眉、虔诚祈祷和真心祝愿一番,还不如认认真真地先把常见、断见、戒禁取见这些结缚的概念、定义、表现和断除方法等等闻思一段时间。

 

二、留惑润生,逻辑不通

佛法知见的建立和生起,“常见、断见、戒禁取见”的破除、斩断和清理等等,严格来说就是一个“即见即断、只要看到就能斩断、看不到就不能斩断”的纯粹就是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里面完成的“闻思修证”过程,而不是类似于社会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多专业技术,需要理论知识培训、设备工具条件和手眼大脑四肢的熟练配合才能应用完成。例如,已经学会开车、裁剪、烹调、车床操作和水电安装技术的人们,把技术学会了之后还可以“故意”地隐藏起来不去使用或者不去运用。

在此先不去讨论菩萨道行者能不能故意地留下一分“生相无明”为了在轮回之中普度众生的心愿而不去断除,仅仅是按照普通常识和逻辑进行观察,只要是属于“知见”这一类的个人头脑和心灵之中的认知,其实就只有两个区别:第一是已经能够清晰地觉察到;第二是暂时还没有能力觉察到。

对于“已经清晰觉察到”某些能够引起轮回再生的知见(见惑、思惑、无明)等等的菩萨道行者来说,他/她想不要断除(故意保留)这些可以导致轮回的知见都不可能。因为只要是属于头脑和心灵里面的知见这一类的无明迷惑,无论是粗重的还是微细的,在“已经清晰知见”的前提之下,都是“即见即断,见到的同时就已经断除和清理干净。”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已经清晰地知道某些食物里面生起的黄曲霉菌,只要吃下去之后就能够在体内产生对肝脏的严重伤害,那么一般来说这个人都不会主动服食含有黄曲霉菌的任何食物。

与此同时,对于“暂时还没有觉察到”某些能够引起轮回再生的知见的菩萨道修行人来说,“暂时还没有觉察到”就是现在不仅不知道眼前的这些食物里面已经生长了黄曲霉菌,甚至都不知道吃下这些食物会对自己的肝脏造成哪些伤害,因此根本就不存在“故意留下一些迷惑、故意不去断除”的预设前提。

简单来说就是,佛法闻思修证里面的“见、思、无明”,只有“能见”和“不能见”的区别,没有“能见”之后却“不能斩断清除”或者是“故意留惑润生”的可能。

以登山来说,除非是自己实在是没有能力登到顶峰了,否则怎么可能在已经距离峰巅只有一步的距离就故意不上去,甚至连续无数次地放弃登顶而走到山下重新攀登呢?

据说这些在距离山顶只有一步的故意不登上顶峰的登山者,他们是想帮助、鼓励和引导无数的登山者顺利登上山顶。

可是,只剩下这最后的一步距离就登顶了,您先登上去,然后立即就走下来帮助大家登顶,这样不是更有“明行足”的智慧和经验吗?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