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几位生活在人间的“预流向”佛弟子用心收集了“初果圣者应知、应断的三类结缚”之中的“疑结缚”释义。为了节省阅读时间,我重新删繁就简和编排整理。
2.文中所有红色涂抹,均为个人标识。所有㊣号之后文字,均为个人知见。
----
断疑生信
1.朱芾煌《法相辞典》:疑者:……谓于他世作用因果诸谛宝中,心怀犹豫。……谓于诸谛,犹豫不决为体。……犹豫者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谓犹豫者,善不生故。……犹豫简择,说为疑故。……于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者:谓由不决,不造修故。……谓于谛等,犹豫为性。……谓于佛法僧及苦集灭道,生起疑惑,……谓于诸谛犹豫。……谓于佛法僧及苦集灭道生起疑惑、犹豫不决定、不究竟、不审决、……于佛法僧及苦集灭道,生起疑惑、踌躇、犹豫、不悦、不悦行、不决度、不悟入,是名疑。
2.《佛光阿含藏》:疑,怀疑正理。迟钝、踌躇。……于法犹豫而无决断。
3.《佛光大词典》:心所之名。……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之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对于诸谛理犹怀疑惑,……故凡怀疑、犹豫不定之心理,皆以网譬喻,而称疑网。此外,疑自、疑师、疑法,总称三疑。
4.《佛学大词典》:疑见:十种邪见之一。谓于苦、集、灭、道等诸谛之理,心存犹豫而无决定之见。
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以疑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无定心故,于佛法无所获,疑有三种:一疑自,二疑师,三疑法。……痴心求理,犹豫不决,名之为疑。
6.于凌波《唯识名词白话辞典》:谓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而无法决定的精神作用。即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即对于诸谛理犹怀疑惑……故凡怀疑、犹豫不定之心理,皆以网譬喻,而称疑网。
7.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疑见:对真理怀着犹豫不决的见解,是十种见之一。
8.思择公众号:不善心中的“疑”和“疑”心所,从巴利词源学上是指显著的愚痴而致的困惑、怀疑或犹豫不决。“疑心所”是指宗教上的疑,是不相信佛法僧与三学、三世、缘起。
“疑”有八项(即八事怀疑):真实的佛陀;真实的法;真实的僧团;戒定慧三学;过去世,即过去蕴;未来世,即未来蕴;过去世与未来世两者,即过去蕴与未来蕴;缘起,即十二因缘,包括业力果报。对一般事务的“疑”有时是有“慧心所”(推理、分析)
疑(vicikicchā):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学(以及对过去世、对未来世、对过去世与未来世、对缘起有疑心)。其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9.方竹平《佛法概论—三乘菩提概论》:我见断除之后,对于“欲界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不再生疑,名为“已断疑见”,又因已断“欲界身见我见”故,于诸方大师所说法中,已能判断彼等是否已断“欲界身见我见”,于诸方大师之已断欲界我见者,能如实知;于诸方大师之未断欲界我见者,亦如实知见,故名已断疑见;由如是断疑见故,佛说初果须陀洹人“于诸方大师不疑”,皆能断定其为已断我见或未断我见者,是名断疑见。
------
㊣ 阅读了以上九段佛教出家僧众、在家弟子和专家学者们阐述的“疑结缚”之后,我想可能仍然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不清楚学习佛法和闻思修证,究竟要从哪里“下手”断除疑结缚。事实上,不要说普通的初学佛者不知道如何断除疑结缚,据我所知,纵然是佛教界里面出家多年的所谓的“老参上座”、僧官执事、住持大和尚、方丈老和尚,也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不清楚如何断除这道粗重的疑结缚。原因当然有很多,如果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进行排列,在我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几个,第一是“佛法难闻”,第二是走错了“闻思修证”的道路。
㊣ 大乘佛教之中有一首著名的《金刚经赞》,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断疑生信”四个字。可是,要如何断疑呢?在大乘佛教里面也有很多种方法。至于效果如何,我就不去评论了,只要观察很多大乘佛教界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学佛修行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的言行,相信自然就会作出自己的判断了。
㊣ 在早期佛法里面,或者说在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佛陀是如何教导弟子们断除疑结缚的呢?我们可以仔细阅读两篇经文:
1.《杂阿含》第396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2.《杂阿含》第947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多闻圣弟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原来在早期佛教里面,佛陀教导弟子们“断除疑结缚”或者“断除三结”的方法,竟然是这样朴实无华和简洁清晰:
「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
「若多闻圣弟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
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和简洁清晰的教法,圣弟子只要用心和专注地“于四圣谛如实知见”就可以断除自己头脑和心灵之中的最粗重的身见、戒禁取见和疑结缚了。不需要广学五明、不提倡梵呗唱颂、不涉及琴棋书画、更无关燃身、燃指、素食、慈善和放生。
㊣ 在很多佛教信仰者眼中,一个人今生学习佛法“得法眼净”、“走入法流之中”和“证得须陀洹果”,那是犹如从地球登上月球一样困难重重。可就是没有多少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心仔细反省自己这些年来闻思修证的“佛法”是不是佛法?自己头脑和心灵之中的很多佛法知识和修行观念,有多少是似是而非、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类似于“阿罗汉走路都是脚底距离地面四指”的宗教信仰和民间知见?
㊣ 根据南北传承公认的最早期的佛教经典记载,佛陀教导的断除三结、得法眼净、证须陀洹果的方法是「若多闻圣弟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可是,佛教界里面的某些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对于佛陀的教导不仅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从来不去「如是知、如是见」闻思修证,甚至还长年累月地宣扬和实践着“念十万声佛号、磕十万个大头、持十万遍咒语”等等所谓的佛教修行。
㊣ 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上考试的人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想通过驾驶员资格考试,他/她就必须要认真学习车辆驾驶技术和交通安全知识,然后参加考试才有可能顺利通过。否则,他/她的文学知识再丰富,他/她能熟练背诵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台词,他/她出版过几十本生物学专著,仍然有可能不会通过驾驶员资格考试。这个生活常识如果用文字写出来或者讲出来,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有意见。可是,为什么很多佛弟子总是信心满满地认为“八万四千法门”之中,任何一种都能走向解脱呢?
事实上,有很多出家几十年的住持方丈老和尚,终其一生闻思修证,都没有走出初果圣弟子就已经彻底斩断的身见、常见和戒禁取见。
㊣ 皈依法,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其实并不是一句佛教宣传口号,而是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六根接触六境生起六识之时,自己的知见必须要以法为依止,自皈依法。
㊣ 佛陀已经清晰教导断除三结的方法是「若多闻圣弟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如果自己已经皈依法了,现在赶快先把自己头脑和心灵之中的这“三结”斩断和清除。注意借鉴佛陀名号之中的“善逝”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是真拿着一把锋利的刀子削、砍、切、劈自己的身心,那样做只是自残、自戕、自己伤害自己的肢体,和“断三结”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