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8日星期五

如何回头上岸

Wen-Ning He


「我想法师您也知道很多人都知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话,我就是想请问法师苦海是怎样形成的,要如何回头呢,岸又在哪里呢?」

-----

一、「苦海是怎样形成的?」

“苦海”只是一个比喻,简单来说,是形容人类的社会生活里面充斥着的无数的和无量的忧、悲、苦、恼现象。而且这些现象的特点就是:苦多、乐少、少乐仍然是苦。

严格来说,佛法里面的“苦海”,只是描述“自己的”五蕴身心在无明和爱欲的主导之下,由于不能分辨(如实知见)六根、六境和六识之间的功能、作用与影响,从而随着“妄执”和“爱取”而出现的所有的连续不断的造作变化状态和阶段执取结果。

“无边”并不仅仅只是平面地理上的广阔无垠和无边无际,而是从立体上形容这种无明、妄执和爱取主导下的六根、六境和六识相互作用和辗转影响下的连续不断的造作变化状态与阶段执取结果,不仅是“重重复重重”地辗转生起着、互相影响着和不断变化着,而且还是“层层深入”和“愈来愈强”地“双向式”系缚着、增强着和束缚着来自“根、境、识”的所有如实知见。

因此,“苦海”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是:以“自己的”五蕴身心作为范围,“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外界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之后,立即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由于受到无明、妄执、爱欲、我见的影响和主导,“自己”不仅不知道所有的“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受)”都是“识、六识”的生起和功能,甚至还将外界的“境、六境”当成执取和追逐的对象。于是在“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和“因惑造业”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无边苦海已经出现和正式形成,从而“因业受苦”轮回生死大海之中辗转浮沉出没、受苦无有止息(除非是通过闻思修证佛法,今生至少证得须陀洹果或以上,才有能力逐渐解脱系缚、斩断束缚、彻底离开苦海和真正止息诸苦)。

举例来说:唐朝最著名的美女杨玉环,原来是唐玄宗的第十四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但是在一次偶然的宫庭宴会里面,唐玄宗突然看到了杨玉环,于是立即在自己的“眼根”和外在的“色境”的双向互动影响之下生起了“眼识”。可是此时的唐玄宗并不懂得佛法教理,他不知道自己看到杨玉环之时内心生起的所有的喜爱之情、怜爱之心和渴望能够早日据为己有的心理,其实都是自己的“眼识”的生起和相续,于是他把这一个暂时名叫“杨玉环”的五蕴身心当成了喜爱、执取和追逐的对象,从而在无明和爱欲的驱使之下,通过自己的权力和谋略把杨玉环从寿王李瑁身边夺来放在自己的身边继续贪恋和执取。

用佛法理论来说,唐玄宗第一次见到杨玉环之时,就在“眼根、色境”接触生起“眼识”之际,由于没有清醒觉察到无明和爱取,从而错把“眼识”的生起当成了可悦的色境贪恋、执取和追逐,此时唐玄宗的“苦海”已经正式出现和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在“眼根、色境、眼识”互相影响和辗转执取之际,唐玄宗的“耳根”和杨玉环的“声音”接触之后生起“耳识”,但是又错把“耳识”的生起当成了对于外境“声音”的贪恋、执取和追逐;唐玄宗的“鼻根”和杨玉环的“香气”接触之后生起“鼻识”,但是又错把“鼻识”的生起当成了对于外境“香气”的贪恋、执取和追逐……从此开始,多重“苦海”相继出现,当事人身心沉浮在苦海之中辗转沉浮和疲惫不堪。

因此,世间苦海的出现和形成,根本原因就是“自己”错把“六根”和“六境”接触之际所产生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生起和持续,误以为是外界的“六境”所具有的独立功能和影响作用(只要有此认识,“无边苦海”就会正式出现),从而在无明和爱欲的主导之下,开始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展开连续不断的贪恋、执取和追逐(只要有此行为,“苦海无边”就已正式形成)。

 

二、「要如何回头呢?」

世间的“苦海”虽然“重重、层层”和“无边、无际”,可是只要懂得真实的佛法教理,要想“回头”却是非常简单和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在任何的“一根、一境、一识”或者“六根、六境、六识”接触生起之际,及时地提醒自己不要把“一识”或“六识”的生起相续,错误地当作是外面的“一境”或“六尘”的单独功能和作用,从而生起警觉、“关闭根门”、不去贪恋、执取和追逐“外境、一尘或六尘”,就能做到及时回头和当下回头。

例如:一位特别喜欢吃榴莲的人,在闻到榴莲特有的气味之时,如果他想沉浮在“苦海”里面继续练习飘泊耐力和游泳技术,就这样作意:“哇,多么香的榴莲果实啊,它发出来的香气真诱人啊,它一定很好吃,我要吃,我要多吃,我要经常吃。”

如果他想从“苦海”里边回头上岸,就这样作意:“我之所以能够闻到榴莲的气味,是因为我的鼻根功能和榴莲的气味接触之后生起了鼻识,无论榴莲的气味是好闻还是难闻,其实都是我的鼻识的生起和相续。”

以此类推,我之所以喜欢吃榴莲,是因为我的舌根功能和榴莲的果实接触之后生起了舌识,无论榴莲是好吃还是难吃,其实都是我的舌识的生起和相续。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果在“自己的”六根接触六境生起六识之时,能够经常这样思维和作意,而不是错误地把已经生起的“一识”或“六识”当作可贪恋、已执取和想追逐的“一境”或“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已经开始回头和成功做到回头了。

 

三、「岸又在哪里呢?」

回头之后的“岸”,对于仍然还在苦海之中辗转沉浮的人们来说,是指破除无明、离开贪恋、放下执取和停止追逐之后的、根据佛陀教导的“四谛”里面的“苦集圣谛”和“苦灭圣谛”、“五蕴”里面的“色受想行识”和“十二因缘”里面的“识缘名色”理论,对于“六根、六境、六识”的功能、影响和作用的清醒觉察和如实觉知。

对于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中根据佛陀教导的上述理论,随时随地觉察和觉知“六根、六境、六识”的功能、影响和作用的人们来说,回头之后的“岸”就是以四圣谛、八正道和因缘法作为核心法义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

按照佛法义理,严格来说,一个人至少要能从无边的“苦海”里面登上“须陀洹果”的这道最基本的保护和救命的堤岸,才能算是佛教里面的真正“上岸”。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