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星期一

知见、守节和持戒



Wen-Ning He

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个春节期间由于社会突发公共卫生灾难导致很多人留在家里不能外出活动的“宅居”时间有些漫长,于是大家每天浏览新闻报道和转发分享信息的热情也空前频繁。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犹如井喷泉涌一样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闻资讯和各方观点,此时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内心之中已经接受与形成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常识判断和阅历经验,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头脑里面已经形成的知见。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知见之中,无论是已经清晰地觉察到还是从来没有意识到。例如:小学生希望长大以后能够成为科学家、医生、飞行员、士兵或警察,中学生希望通过考试进入理想中的高校,大学生希望考研读博、顺利就业或出国深造。
每个人不仅一边生活在自己的知见“梵网”里面,同时还要持续不断地张开自己心中的这张知见梵网去观察、评判、影响、甚至企图修正和改变身边人们的知见。例如:今天上午看到一位校友转发的《为新型肺炎疫情向观世音菩萨祈愿文》之后,我随手就回复了四个字“江湖神棍”。
我知道我也是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的知见梵网里面,而且是从小学时候表现出来,在本科阶段基本成型,到研究生时期已经固定。
我还知道我会在自己的这张知见梵网指引下,用心思考和勇敢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职业、饮食起居和闻思内容,并且会一直走到今生这一期生命的最终。
以佛法来说,佛陀制定的“八正道”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正见”,排在最后一位的才是“正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离开或者无视“正见”生起、增长和坚定的修行,不仅是没有遵守佛陀要求的闻思顺序,甚至还会走入各种各样的民间神教道路之中。

读书期间,由于一次偶然的聆听名师教诲,我迅速决定阅读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的一套8册的《冰心全集》。但是读完之后,真正在心里留下印象的只有第一篇《在法庭上》和另外一篇考证墓志铭的文章。
在这仅有的两篇文章里面,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这篇考证墓志铭的文章。因为冰心老人发现中国文人为死者写的墓志铭内容,几乎通篇都是此人生前如何仁厚慈爱、如何博学多闻、如何爱护乡邻、如何忠于国家等等,读完之后经常让人感觉死者生前简直就是一位符合完美标准的圣人。
可是如果对比外国文人为死者写的墓志铭内容,则会发现墓地里面埋着的一个个死去的外国人更像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有个性有嗜好的非常可爱、可笑、甚至可怜和可气的普通人。例如有一篇墓志铭是这样介绍死者:嗨,过路人,这里面躺着一个生前喜欢喝酒的家伙。因为太喜欢喝酒,他的两位妻子最终都因为无法忍受而带着孩子们离开了他。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喝酒,直到一次醉酒之后在孤独中去世。现在,我不希望你继续走我曾经走过的道路。可是如果您有带着酒,也不妨请我再喝一杯。
我记得当时读完冰心老人的文章之后,我想如果自己一个人走过墓地时看到这样风趣幽默的墓志铭,我内心里面不仅不会感到害怕,反而会喜欢居住在墓地里面的这位“酒鬼”,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曾经在人间生活过的“真人”,而不是很多中国墓志铭里面记载着的几乎个个都是完美标准的“圣人”。
在人间生活里面,99%的人都是具有七情六欲和利害考虑的普通人们,哪有这么多完美无缺的“圣人”。
无论是出于“教化后人”的需要,还是考虑到“为尊者讳”的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乐此不疲地把一个个普通人美化成为完美无缺的圣人,用佛法的观点来分析都是已经造作了“妄语业”和“绮语业”。
同时因为无视人性欲望本能的“内因驱使”和生活环境文化制度的“外缘促成”,从而只是一厢情愿地把个人道德标准提高到冰清玉洁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其实只是增加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们学习与实践的困难,并且最终造成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一套和人后一套的虚伪造假之风长期盛行。

我的家乡有一位老奶奶,她无儿无女,据说当年结婚之后只有六天时间丈夫就在战争中去世了,老奶奶从此就没有再嫁,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一处院子里面为丈夫“守节”到死。
在我内心里面非常怀念这位老奶奶,因为她心地善良、待人热心、裁剪、刺绣、做衣服和做饭菜的手艺都是村庄里面大家公认的最好。因此在她去世之后,整个村庄里面的几乎所有人都去参加她的出殡和安葬。
后来我阅读到了几篇研究李唐、赵宋、朱明王朝时期皇室公主们在丧偶之后的婚姻生活选择时,我内心里面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这位已经去世多年的老奶奶。等到我又阅读了几篇研究明清时期贞节牌坊的论著之后,我已经对老奶奶的这一期人生经历生起了感慨、怜悯和同情。因为在过去的皇权专制统治下的年代里面,那些为丈夫“终身守节”或者“自残容颜”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文化教育程度非常低下的人们。
至于那些出生和成长在社会中上层或者最高层的皇室权贵和官宦商贾人家的女子们,不仅相对来说很少出现为丈夫“终身守节”或者“自残容颜”的事例,甚至有几位公主都是在丈夫死后连续三次和四次再嫁。
因此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越是知识文化教育程度低下和社会人生阅历有限的人们,内心里面的道德感越强烈,因为她们心中能够听懂和理解的只有这些上层人物为他们特别制订的所谓道德要求。当她们或主动或被迫地做到这些要求之后,她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一座座贞节牌坊也就在这片野蛮和愚昧的土地上建立起来了。”
甚至在很多年过去之后,我都没有忘记这几篇论文和这一段话。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记忆力特别好,而是因为在佛教界生活中,我经常发现越是那些从来没有认真阅读过《律藏》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越是喜欢宣扬鼓吹“严格持戒”和评判议论他人“守戒犯戒”。但是如果你要就任何一条佛教戒律的制戒因缘和开遮持犯要求与他展开认真地讨论,往往会惊讶地发现他不仅根本就不知道这条戒律的出现背景和适用条件,甚至都不知道佛教《律藏》到底是收藏在《大藏经》里面的第几册和第几卷。

我个人为“知见”、“守节”和“持戒”作出简单定义如下。
1.知见:以佛法最基础的教理“四圣谛、四念住、五根力、七觉支、八正道、沙门果”作为真正皈依和指导要求,在自己持续不断地闻思学习过程中,随时觉察、调整和抉择自己头脑之中的固有知见,从而慢慢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2.守节:从男女双方开始恋爱或者决心走入婚姻之时正式开始,直到双方的恋爱中断或者婚姻结束之时为止。除此之外,任何一方要求对方在恋爱之前必须保持所谓的贞操,或者是要求对方在婚姻结束之后必须为自己守节,都是典型的野蛮愚昧和无知无识。
3.持戒:没有教理闻思学习功夫、缺乏印度佛教历史常识、不懂佛陀制戒因缘和具体开遮持犯的“持戒”,并不是佛教提倡的“持戒”。因为佛教“持戒”的前提是必须学习了解具体的戒律规定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能否在日常生活之中受持和奉行。否则,所谓的“持戒”基本上都是一些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或臆想猜测的教条规定和生搬硬套。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