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星期四

解脱者的生活方式

古今中外的佛教界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只要是在“佛法难闻今已闻”之后,能够用心珍惜和自觉遵循着佛陀教导的四圣谛教理法义,逐渐地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彻底斩断部分的无明结缚,或者是彻底斩断所有的无明结缚之后,他/她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饮食起居和工作职业等等,都是仍然与以前一样,不会有什么外在的明显变化出现。

原因就是佛陀教导的解脱方法和道路,主要是从自己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的原有知见错误观念里面,逐渐和彻底解脱出来,并不是把自己的身体,从自己现有的生活环境、饮食起居和工作职业里面“带出来”或者“彻底脱离”出来。

当然,在古今中外的佛教历史上,确实是有一些听闻佛法之后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男女老少,会选择剃度出家的特定生活方式。但是要清晰知道,做出这种选择和决定的人们,永远都是极少数的值得尊重的一小部分人。

为了证明上述这些观点,我现在从早期佛典《阿含经》中引出六例真人真事,并且对照阅读思考后期佛典《华严经》中的一例有趣的故事。

 

一、长老阐陀

首先从经典之中,观察一位佛陀时代就已经出家的佛教比丘长老阐陀走入法流之后的生活状况。

 

《杂阿含·第十卷·第262经》:「如是我,有多上座比丘仙人住鹿野中,佛般泥洹未久。时,长老阐陀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能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盘,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而起,各还本处

 

从这一段经文记载之中,可以清晰看出:

1.佛陀时代就已经出家的佛教比丘长老阐陀,在走入解脱法流之前的生活状况,就是「晨朝着衣持钵,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经行」等等。

2.长老阐陀比丘,听闻阿难尊者说法教授和走入解脱法流之后的生活状况,仍然还是「晨朝着衣持钵,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经行」等等,因为经中已经明确指出:「从而起,各还本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入法流之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走入法流之后还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3.解脱者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和工作“业处”等等,并没有什么明显改变,因为改变的只是自己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原有知见错误观念

但是非常可惜地是,在古今中外的佛教历史上,一直都有无数的男女老少们虔诚相信:那些已经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圣者们,他们的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方式等等,都会发生不同于凡人的彻底改变。

 

二、外道仙尼

现在继续从早期佛教经典记载之中,用心观察第二位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圣者的生活方式。

 

《杂阿含·第五卷·第105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竹园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知有三种师。……佛说此法时,仙尼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仙尼出家见法、得法,断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从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得于正法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仙尼:「汝于正法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

尔时,仙尼得出家已一静处修不放逸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行梵行,见法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1.从这一段经文记载内容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来是外道出家者的仙尼,在听闻佛法、得法眼净、走入法流之后,他是立即选择了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于正法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

2.从这段经文记载之中的出家之后的仙尼比丘,他自己的“正业处”修行方式是「一静处修不放逸如是思惟」,可以自然想到已经走入圣者之流的仙尼比丘,他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每天经常性地「晨朝着衣持钵,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经行」等等,以及偶尔地接受邀请“应供”前往佛教在家弟子住所“吃一顿饭”等等。

3.如果自己心中还是不愿相信那些已经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圣者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和太多明显改变,那么就请用心阅读大乘佛教界著名的《金刚经》里面的记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三、独长

现在继续从早期佛教经典记载之中,用心观察第三位,同时也是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在家弟子给孤独长者走入解脱法流之后的圣者的生活方式。

 

《杂阿含·第二十二卷·第592经》:如是我,佛住王舍城寒林独长有小因至王舍城,……其光明,至寒林丘塜间

尔时世尊出房露地行,独长遥见佛已,即至其前,……尔时,世尊将给孤独长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给孤独长者闻法、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无畏,即从座起,正衣服,为佛作礼,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从今日尽其寿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唯愿世尊来舍卫国,我当尽寿供养衣被、饮食、房舍、床卧、随病汤药。」

……佛告长者:「汝可于彼建立精舍,令诸比丘往来宿止。」

长者白佛:「但使世尊来舍卫国,我当造作精舍僧房,令诸比丘往来止住。」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长者知佛世尊默然受请已,从座起,稽首佛足而去。

从以上经文内容里面,可以清晰看到:

1.给孤独长者得法眼净走入法流之后,他只是选择成为一位佛陀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并没有选择出家修行。这样就意味着给孤独长者的生活方式,纵然是在「闻法、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诸疑惑」之后,也并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变化。

而真正发生根本性巨大变化的,只是他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的原有知见错误观念

2.从给孤独长者和佛陀的对话内容之中出现的「我当尽寿供养衣被、饮食、房舍、床卧、随病汤药。……我当造作精舍僧房,令诸比丘往来止住。」可以明显看到,给孤独长者在走入法流之前的原来的生活方式、工作职业和经营内容等等,都不会因为他走入法流之后而发生明显改变。

 

四、聚落主

现在继续从早期佛教经典记载之中,用心观察第四位佛教历史上的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圣者的生活方式。

 

《杂阿含·第三十二卷·第912经》:如是我,佛住瞻婆揭伽,有聚落主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王聚落主:「……彼心、心法受喜,如是离瞋恚、愚,不欲自害,不欲害他、自他俱害,不世受斯彼心、心法常受安,于法中,远离炽然,不待时节近涅盘,即此身现缘。聚落主!如此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近涅盘,即此知者,——乃至正定。」

其世尊是法,王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王落主法、得法、知法、深入于法,度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得所畏。即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我今已度。世尊!佛、法、比丘僧,尽寿为优婆塞。」

佛所喜,作而去。

 

从以上这段经文内容里面,可以清晰看到:王顶聚落主在走入解脱法流之后,不仅没有选择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反而重新回到他原来的生活环境、居住场所、家庭家族、工作职业和生活方式之中。

甚至可以大胆想像这位已经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聚落主,他仍然还是会像往常一样召集当地居民开会传达上级通知、挨家挨户收取皇粮税款、调解社区民事纠纷和处理一些日常事件等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王顶聚落主重新堕入凡夫俗子的行列,或者忘记和失去佛法鼓励的“出离”。

因为,佛陀教导的“出离”,主要是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出离,佛陀教授的“解脱”同样也是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的原有知见错误观念里面斩断、清除和解脱。

 

五、婆肆罗门

简单介绍过早期佛教历史上的两位出家比丘和两位在家男弟子“优婆塞”圣者走入解脱法流之后的生活方式,现在继续从早期佛教经典记载之中,用心观察历史上的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两位在家女弟子“优婆夷”圣者的生活方式。

 

《杂阿含·第四十二卷·第1158经》:如是我,佛住卫国祇树给独园,舍卫国婆肆罗门信佛、法、僧,佛、法、比丘僧。于佛、法、僧狐疑,于苦道亦疑惑;见谛得果,得。其是婆豆婆遮姓婆罗门。……

时,婆罗门闻之,瞋恚不喜,……即往诣,……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之所念,而说偈言……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示、教、照、喜,次第说法,……即于座上,于四圣谛得无等,……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已,尽其寿命为优婆塞,证知我!」

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还归自家。

其妇优婆夷遥见夫来,见已,白言:……其夫答言:「……汝今与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学道。」

时,妇悉以鲜洁白,令作法

 

从这一段经文记载之中,可以清晰看到:

1.已经走入解脱道法流之中的「见谛得果,得」的在家优婆夷须陀洹圣者,她每天不仅还是如同以往一样地用心从事者“身为人妻”的各种日常生活工作:做饭、洗衣、打扫清洁、照顾家人、夫妻生活等等,甚至有时候还会被自己的丈夫「婆罗门闻之,瞋恚不喜」等等。

2.就是这样一位从外表看上去和普通的人间妻子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的已经走入解脱道法流之中的在家优婆夷圣者,当她听说自己的丈夫决定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之时,立即表现出不同于普通妻子的圣者心境:「时,妇悉以鲜洁白,令作法

此时,没有留恋不舍,没有流泪哀求,没有感觉曾经的海誓山盟被背叛,没有指责眼前的丈夫是一位负心人,没有担心自己未来的日常生活着落,没有顿觉天昏地暗,从此失去了依靠等等,这就是一位已经走入“四圣谛”法流之中的在家女性圣者的殊胜解脱。

我曾经见过一位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大学女教授,她在自己丈夫出家剃度的现场,当众“泪飞顿作倾盆雨”痛哭流涕和痛不欲生。

圣者的心境和凡夫的心境,两者之间的距离,又何止是十万八千公里。

 

六、婆婆梨和婆蜜女

现在继续从早期佛教经典记载之中,用心观察历史上的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另外两位在家女弟子“优婆夷”圣者的生活方式。

 

(一)《长阿含·第二卷·第一分·游行经》:「尔时,世尊宜住已,告阿离国即受教行,着衣持俱侍世尊,路由跋,到,坐一下。有一,名婆婆将诸弟子,坐一下,严驾宝车,欲往拜供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时,庵婆婆梨女取一小床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时,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毡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再三。「唯愿如来听我正法中为优婆夷!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1.所谓的「」,就是在古代印度社会生活里面,公开从事着有偿性服务工作的职业女性。

2.在古代印度社会风俗里面和佛陀教法之中,在家男子与职业「」发生性行为,只要能够按照双方的约定「与值」,就不涉及伤风败俗或者违法犯戒。

3.这位已经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初果须陀洹圣者庵婆婆梨女,她是否还会遵循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内容,继续从事」职业生涯呢?

 

(二)《华严经·第六十八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尔时,善童子,……行,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处处寻觅蜜多女。……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财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寻觅婆须蜜女,汝已获得广大善利。善男子!……婆须蜜女于此城内市鄽之北自宅中住。」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往诣其门。……尔时,善财见此女人,颜貌端严,色相圆满,皮肤金色,目发绀青,不长不短,不麁不细,欲界人、天无能与比;音声美妙超诸梵世,一切众生差别言音,悉皆具足,无不解了;深达字义,善巧谈说,得如幻智,入方便门;众宝璎珞及诸严具庄严其身,如意摩尼以为宝冠而冠其首;复有无量眷属围遶,皆共善根同一行愿,福德大藏具足无尽。……

尔时,善财前诣其所,顶礼其足,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随其欲乐而为现身若天见我,我为天女,形貌、光明殊胜无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见我者,我即为现人、非人女,随其乐欲皆令得见。

「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见我频,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

若有众生我唇吻,则离贪欲,……

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以上这些大乘圣典《华严经》里面记载的著名的大菩萨「婆须蜜女」的言行教化事迹,也可以视为早期佛典《长阿含·游行经》中的著名「庵婆婆梨女的一种“江湖传说”。

2021年12月22日星期三

三段、八格与八纲

 “真心想请教一个人如果决心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彻底斩断有身见结缚,有没有哪些方法和决窍是比较有效的呢?比如说从自己的身心五蕴之中寻找那个主宰我,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吗?或者说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多提供一些比较有效的能够作为参照的方法吗?”

---------

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想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彻底斩断有身见无明结缚等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认真走好“三段”涉及到自己“闻思修证”能否成功的关键道路。

(一)首先就是自己能够主动自觉地意识到和走出来由各种各样的民间信仰故事、江湖神话传说和相似教理法义组建而成的看似美丽神圣、真诚感人和庄严深奥的城堡迷宫,从而能够果断地选择四圣谛教理、沙门果目标和解脱道方向作为自己今生的闻思修证。

事实上,每一个人真正走过、走出或者说走完这一阶段道路的具体因缘和所用时间,不仅是因人而异,同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通常来说,有些人只要几天时间就能走过这一阶段,也有些人需要几年时间或者十几年时间,才能走过这一阶段。

不可否认的是,世间还有一些人,纵然是用了几十年时间、甚至是用尽了自己的一生时间,最终也没有成功地走出、走过和走完这一阶段。

对于那些已经走过、走出和走完这一阶段道路的男女老少修行人来说,观察和判断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是否仍然还在那座看似美丽庄严的迷宫里面到处乱窜,很多时候也就是在一看、一听之间,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与此同时,对于这一阶段的修行人来说,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他/她已经懂得把自己今生的全部闻思修行时间,都集中在《杂阿含》和《相应部》上面,因为这些才是导师当年公开对弟子们展示和宣说的那一把“掌中之叶”!

至于那些成千上万片的、甚至是不可计算出具体数量的、但是看上去同样也是美丽多姿的“林中之叶”和“地面落叶”等等,很多人的内心里面已经生起了喜欢或者喜爱,那么就去用心采摘、拾捡和珍惜吧。

但是,对于任何一位已经走过、走完和走出这座美丽迷宫的修行人来说,他/她是不会再去采摘、拾捡和珍惜这些“林中之叶”和“地面落叶”了。

这种内心里面的感觉,就像我在今生之中的余生里面,肯定不会再对禅堂里面的修行方式,重新生起仰慕之心或者主动给予宣传称赞是一样的。

原因非常简单:曾经的我,也是痴迷过、狂热过、愚昧无知过很多年时间。

但是现在的我,早已从迷宫里面走过、走完和走了出来。

 

(二)其次是自己要能够准确了解和清晰掌握在“本专业”闻思修证之中,涉及到“有身见”无明结缚的相关教理内容和法义知识。

例如:1.在古代印度婆罗门文化传统里面的关于“我”的概念、定义和种类;

2.在沙门思潮之中的新兴团体导师佛陀,他多次直接否认和公开反对的这个来源于婆罗门文化传统里面的“我”,究竟是“I”我,还是“self”我;

3.佛陀和圣弟子们对于佛法闻思修证之中,涉及到的“无我、五蕴、常见、断见、有身见”等概念的清晰指导和准确定义。

以上的这些能够引导自己走入解脱法流之中的、属于“掌中之叶”里面的闻思修证“专业知识”,在今天借助网络科技发展和资讯传播便利这些前所未有的优势,通过阅读实现“闻思理解”和通过“闻思理解”达到清晰掌握,并没有多大的困难。

因此古今中外的很多人,走完这个第二阶段的具体时间长短,也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异。

但是通常来说,只要能够完成走出迷宫的第一阶段,那么接下来的走完这个第二阶段的所需时间,也就是半年、一年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长度。

因为在这个第二阶段的闻思修行的重点,其实就是用心闻思和清晰掌握直接涉及到如何斩断有身见无明结缚、如何斩断最粗重的三类无明结缚、什么是走入解脱法流之中、哪些是须陀洹初果圣者的特征等等,既不需要通过闻思掌握丰富的佛教知识或者佛学理论,更不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法会佛事或者禅修活动。

 

(三)最后的第三个阶段,主要就是在自己已经走出美丽迷宫,并且已经清晰准确地熟练掌握了涉及到如何斩断有身见无明结缚、如何走入解脱法流之中,如何在今生亲证须陀洹初果的教理法义知识之后,正式开始的与第二阶段偏重于“闻思”有所不同的“修证”阶段。

考虑到现代社会里面的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学习开车驾驶技术和考取驾驶证件的经历,我就以学车和拿证来作比喻:

第一个阶段,如同一个人决定学车拿证的时候,他/她内心里面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到正规驾校报名、自己要跟随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练学习,而不是去医院、去超市、去美术馆、去幼儿园里面报名学车考证。

这一个比喻说来荒唐可笑,但是在生活之中,仍然还是有很多人心里想着和嘴里说着自己在闻思修证佛法,可是仔细观察之下,却发现他/她们或者是在用心闻思修行吃饭时如何托碗像“龙含珠”,动筷像“凤点头”,或者是用心闻思修行进门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或者是努力参加早晚唱颂和各种各样的佛事法会等等。

这就很像一个人决心学车拿证,但是却跑到医院、超市、美术馆里面注册报名一样。

第二个阶段,如同一个人在驾校里面报名注册之后,开始用心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驾驶员的相关理论知识,目标当然也是为了顺利通过理论考试。

第三个阶段,如同一个人在安全驾驶的理论知识已经顺利通过之后,正式开始场地训练和道路训练,目标自然也是为了顺利通过接下来的场考、路考和取得合法的驾驶证。

因此这个第三阶段的闻思修证特点,就是把自己前面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慢慢学会在教练车上、在自己的五蕴身心之中和所在的生活环境之中,从生疏、机械、僵硬和顾此失彼,逐渐过渡到熟练、轻松和本能一样地实践和运用。

 

最后再举两个参照例子:

(一)学习过梵文的人们都知道,梵的特点是:

1.有三个阳性、阴性、中性

2.三个单数、双数、复数

3.八个主格对格、具格、与格离格属格、处格呼格

以上这些语法知识,都要在开始学习梵文之时,就能清晰准确地牢牢记住。

因为只有熟练记住这些最基础的语法知识之后,自己才能在看到一段梵文句子的时候,立刻就能判断出构成这个句子的每个部分的性、数、格等等,从而真正明白这段梵文的正确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的时候一个一个地记忆梵文语法,并不是在浪费时间,恰恰是为了以后能够在面对任何一个句子的时候,自己立即就能判断出它的组成结构和真正表达意思。

否则,不学习梵文语法或者说没有熟练掌握梵文语法,那么在面对一段梵文句子的时候,只能是有两个结果:

1.自己根本不能阅读理解梵文句子,要么望文兴叹直接放弃,要么借助他人的讲解或者翻译。

2.自己不怕麻烦,慢慢地借助语法工具书来判断梵文句子的结构属性和尝试理解梵文句子的意思。但是这样一来,花费的时间精力肯定要远远超过提前用半天或者几天时间熟悉和掌握最基础的语法知识。

 

(二)学过传统中医的人们也知道,中医最关键的是能否迅速准确地辨别出真正的病症。因为通常来说,只要能够准确地辨别出病症原因和具体所在,就有办法展开接下来的治疗和调理等等。

因此中医辨病遵循着“四对”八个纲要:阳、表里、寒热、虚。在此四对八纲之中,阴阳对应着疾病的种类,表里对应着疾病的位置,寒热对应着病因和病性,虚实则对应着病势。

可是,任何人生病,都不是如同进入电影院里面“对号入座”观看电影一样的“按方生病”,而是会表现出几种、多种、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假象症状。

例如,仅仅是八纲里面的一对“热”理论,就有虚寒、虚热、实寒、实热、表寒表热、里寒里热、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之不同。

因此对于中医来说,要想准确地“察外知内”辨准病症,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否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误诊、误判、甚至是直接送病人上西天的现象出现。

如果简单了解一点梵文语法知识和中医八纲辨症常识之后,再回到佛法闻思修证领域里面,就会发现从自己的五蕴身心里面斩断有身见无明结缚的闻思修行,相比梵文语法的八格和中医辨病的八纲,真是太简单了。

因为总共只有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即使全部都展开来观察,也就是“色是我、色异我、色在我中、我在色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二十个固定的、机械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等复杂变化的观察审视之处。

因此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位能够熟练运用梵语八格语法或者中医八纲辨症的男女老少,只要他/她能够遇见真正的佛法教理知识和决心斩断自己头脑之中的有身见无明结缚,他/她能够很快做到。

原因就是:斩断自己头脑之中的有身见无明结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程度,要比梵文语法的八格和中医辨病的八纲,简单地太多了。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