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ing He
21-03-30,第一讲:神教和师教
21-03-31,第二讲:师教的演变-1
21-04-01,第三讲:师教的特点
21-04-02,第四讲:师教的演变-2
1.在印度佛教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所谓的“武僧”这一类练习武术和技击功夫的出家比丘群体,因为绝大多数的佛教出家僧众“出家修行”的目的,都是专心于教理法义的闻思、内观禅定的练习和心灵之中各种结缚的觉察、斩断与清除。
2.中国汉传佛教界出家僧众编辑整理完成的几部《高僧传》里面,也没有为所谓的“武僧”单独设立一类或一章,因为这些义学僧众心里都清楚佛陀的教法指向哪里、佛陀的出家弟子承担着的责任、义务和正业处。
3.闻思修证高深的佛法,必须要有清晰和正确的基础佛法教理知识。否则,所谓的“勇猛精进修行”,不仅很有可能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甚至还有早已偏离或背离佛陀教导的可能。
21-04-03,第五讲:师教的演变-3
1.早期佛教僧团道场里面,犹如一所“传道、授业、解惑”的民间私立学校,所有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都是以佛陀为师、以教法为师、以贤圣僧和大长老为师。
2.早期佛教僧团道场里面,并没有神教一类的宗教仪轨仪式和梵呗唱诵活动,大家只在听闻教法和布萨诵戒时聚集在一起。平日修行时候,通常都是或单独或结伴寻找一处适合专心用功的场所,安静地思惟教理法义和用心修习禅观。
3.汉传佛教寺院里面,全面模仿中国古代皇宫的殿堂建筑式样、全面引入皇帝上朝的仪式流程、全面运用皇宫里面的管理方式、全部照搬皇室成员的排场仪仗和刻意模仿古代贵族“钟鸣鼎食”的作风。例如,早晚撞钟击鼓、文武百官对面站立、皇帝分封群臣、各种各样的黄罗伞盖、手提香炉、幡盖宫灯、威武肃静等等。
4.在这种全面模仿和直接照搬古代宫庭生活的寺院环境里面,越是香火收入旺盛的佛教寺院,越是会从原来的“尊师重教、专心闻思、安静修证”的学风,迅速地走入“和尚皇帝、执事僧官、奴隶清众”的阶层等级制度之中,于是在僧团之中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争名夺利和虚伪表演,自然就会变成了某些佛教寺院的日常“修行”内容。
21-04-04,第六讲:师教的演变-4
1.对佛陀本人生平经历的神教化想像。
2.大量融合印度本土神教、西域诸国神教、各地民间传说和民间信仰内容。
3.朴实无华、清晰简洁的早期佛法教理,全面走向泛神教化迷信崇拜、经院哲学化繁琐演绎、迎合世俗化祈祷、祈求、祈福。
4.一些佛教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长期杜撰、编造和附会一系列的佛教神话,不仅直接推动了师教走向神教的转向速度,最终也把原来不崇拜神灵,不提倡祈祷、祈求、祈福,不存在超度事实的师教,慢慢地变成了具有很多神教特色的佛教。
21-04-05,第七讲:觉而不迷-1
1.皈:回头、转向、归向。
2.依:依止、依从、依教。
3.在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前,首先就要认真闻思这三类皈依的对象,具有哪些殊胜的特征和特点,值不值得自己皈向和依止。没有经过闻思、质疑、比较和抉择,直接就决定皈依佛法僧三宝,这也是迷信和盲从的表现。
4.佛陀与一切天人不共的特征,可以从诸佛特有的十个名号里面得知。
5.清晰认识到佛陀的十个名号里面的含义,可以掌握佛法之中的所有核心教理,可以抉择佛教之中的所有修行法门。
21-04-06,第八讲:觉而不迷-2
1.如来只是佛陀的自称,犹如古代的皇帝,自称为“朕、寡人”等等。
2.古代的文武官员,却不可称皇帝是“朕、寡人”,只能称皇帝是“圣上、陛下”等等。
3.佛陀是其所在的人类历史时空里面的第一位“自学成才”发现和教授“四圣谛”的已经彻底觉醒和究竟圆满觉悟的人。
4.人间和天上相比,人间是善处。以能用意思维观察所作事故,能寂静意故名为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
5.勇猛强记,能造业行。勇猛强记,勤修梵行。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6.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21-04-07,第九讲:发心与立志
1.发:动词,生起,抉择,增长。
2.心:名词,誓愿,目标,理想。
3.上求佛道: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已经走过和将要走过的“四圣谛、八正道”。
4.下化众生: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的内心之中,都有着程度深浅不同的贪嗔痴慢烦恼结缚,不仅需要在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的教授之下如实发觉,还需要在佛弟子的指导之下善巧斩断和彻底解脱。
5.师教里面是师长和弟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质疑、反驳和有选择地接受师长的教导,如果认为师长的智慧和能力已经无法给予自己指导,也可以离开这位师长,再去他方寻找更优秀的师长。
6.发心之后的闻思修行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先自觉、后觉他;先自利,后利他;先自度,后度他。
7.在生活工作之中,经常在自己心中清晰地忆念(多闻)师长的教导,能够让自己的内心里面源源不断地生起慈心,能够慢慢地减轻和减少原来经常生起的贪婪、嗔恨、傲慢等心念,这是佛法闻思修行的基础功夫和真实功夫。
21-04-07,第十讲:觉而不迷-3
1.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自己心灵之中的所有的贪欲,都已经彻底斩断和清除干净,所有的嗔恚和愚痴,都已经彻底斩断和清除干净,并且从此之后,永远都不会再次在心灵之中继续生起、再次反复、再次重现,拥有这样的一种心灵状态的人,就是佛法之中的善逝,或者善逝者。
2.无论古今中外的男女老少,只要自己已经从八正道行入涅槃,就可以称为善逝,或者善逝者。
3.善逝和善逝者的定义,对于佛弟子的闻思修证来说,最大的指导就是在平淡无奇的、普普通通的人间生活之中,是以一种平静温和的方式,悄悄地斩断和清除自己心灵之中的所有的贪嗔痴。
4.真正懂得了善逝和善逝者的定义,自然就不会再继续认同、赞叹和实践佛教界或宗教界里面的任何一种极端自虐式修行。例如:燃顶、燃指、燃臂、燃身、舍身、打饿七、九十天不坐不卧的般舟三昧、刺血抄写经书等等,原因就是这些修行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违背了善逝的定义和善逝者的教导。
21-04-08,第十一讲:发心与财富
1.世间会议有主持,佛教寺院有住持。从佛法教理上来说,寺院住持肩负着弘扬师教、住持佛法、教导弟子和教化一方众生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2.由于汉传佛教寺院里面普遍采用古代皇宫里面的上朝流程、官职制度、管理模式和宫庭礼仪,因此寺院住持的影响力,类似于历史上的帝王。一位唐太宗类型的开明帝王,可以凝聚天下的一群优秀的文武官员,共同开创出一段贞观之治盛世。一位无心于佛法闻思修证的寺院住持,也会感招和吸引一群江湖人士组成自己的管理层,从而通过宣扬相似佛法、江湖佛教和民间信仰的形式,持续影响一个地区的善信男女很长时间。
3.发心之前,有必须抉择的前提。发心之后,有摄护和增长的要求。
4.佛教肯定财富的重要性,认为贫穷是一种匮乏之苦,并且鼓励在家弟子通过如法的方式积极创造财富,从而持续地利益家人眷属、亲友同事和有缘众生。
5.佛法认为财富是五家共物,取得财富的方式必须遵守着法的规律。例如,不能以伤害他人的方式、不可以违犯国法的方式取得财富,不能从事毒品贩卖和武器生产等等。
6.对于出家僧众而言,法财和圣财,永远都是第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