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星期二

亳州白衣庵

 Wen-Ning He

郭则沄1882109日-194718日),字蛰云(养云、养洪),号啸麓,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湖广总督郭柏荫曾孙,礼部右侍郎郭曾炘长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读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历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二等秘书官、浙江金华知府、浙江提学使等职。

1922年辞去公职,隐居京津,讲学著作。

1937年创办古学院

1942年,拒绝周作人先生邀请出任华北教育总署署长职务

1946年去世,葬于香山。

郭则沄著有《瀛海采风录》2卷、《十朝诗乘》24卷、《清词玉屑》12卷、《旧德述闻》1册、《竹轩摭录》8卷、《庚子诗鉴》4册、《南屋述闻》1册、《知寒轩谈荟》《龙顾山房全集》《洞灵小志》《洞灵续志》《洞灵补志》等书。

一、《洞灵》简介

三部《洞灵》里面讲述的多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以及士大夫之间流传的各类奇闻异事,以谈鬼说狐居多,间及公案游侠、海内异闻,诸如赶尸、移腐、接火、查花等湘粤奇俗,均首见于此书故事多为作者亲闻亲历,异事多涉及近代名公名士,凶宅具体到某一胡同、某一豪宅、某一饭庄,尤其令人感到真实亲切

二、亳州白衣庵

安徽亳州白衣庵,又名白衣律院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而得名,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交通路17,是安徽省重点开放寺院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宋末,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也是中国汉传佛教界著名的“四大律院”之一。

顺治六年(1649年)白衣律院由僧人尽休创建,只有茅草房一间。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华山僧人秒(妙)湛创建了大雄宝殿等。

乾隆五年(1740年)盲僧德升朝五台山时,云游到亳州,立志创建江北特大寺院。经数十年的化缘,省吃俭用,买下大量土地,购齐建寺的所需材物,正在开工大兴土木之时,却突然去世。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山西药商董继先来此做药材生意,偶游白衣庵,见殿堂菩萨以及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突然感觉好像似曾相识一样。随即恍然大彻大悟,知道自己是德升和尚转世再来,于是悲从中来,伏地痛哭。从寺院回家之后,询问父母,才知道自己出生之时就会说话,并且能够述说前因,遂捐巨资建成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僧寮和戒院齐备的一座著名佛教寺院。

三、轮回事例

中国传统建筑往往讲究坐北朝南,可是白衣庵的山门朝向却是西北方,面向山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纪念一桩僧人转世为山西商人,完成前世心愿的奇事。

亳州白衣庵始于宋代,明末时尽毁,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白衣庵开始重建,最初只有茅草房一间,后来有位德升和尚云游到亳州,立志创建江北特大寺院,经数十年的化缘,省吃俭用,买下大量土地,购齐建庙的所需物资。正要开工大兴土木之时,德升和尚去世了,修建工作便停了下来,这一年是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二十年后,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有位二十岁的山西年轻商人到亳州做药材生意,偶然间来白衣庵游览。这个商人名叫董继先,少年时曾参加科举考试,可惜落选,于是就专心从商竟得以致富。

董继先在白衣庵中见佛殿以及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越看越熟悉,好像似曾相识,恍然间竟觉醒了前世记忆,想起了自己就是德升和尚转世再来。当年德升和尚戒行甚深,圆寂时因寺院还未完工,就发誓来生继续造完。他前世抄写的佛经,收藏的度牒,都能指出放在哪里,然后取出阅读,丝毫不差。回想起这一切,他不禁悲从中来,伏地痛哭。

要完成寺院的修造工程,需要很大一笔钱,因此他回家咨询父母意见。不料父母听说后,并不意外,还告诉他:你年幼学说话时,就曾问过亳州白衣庵在哪里。在父母支持下,董继先遂捐巨资修建白衣庵,终于完成了德升和尚生前规划的修造工程。他还亲手书写联跋,详细自述转世而来,完成前世心愿的经历。从此白衣庵的山门就朝向西北方,也就是山西的方向,纪念这一轮回事件。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