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突然收到净法师分享的一个佛教音乐演出小视频,里面是生活在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里面的一群佛教出家女众,排着整齐的队列集体登台深情演唱的一首名叫《吉祥满人间》的歌曲。写到这里,我都不知道是应当称之为佛教梵呗呢,还是称之为佛教歌曲呢?反正,暂且称之为佛教音乐吧。
坦率地说,这一群五台山上的佛教出家女众的整场登台表演还是很成功的。因为从队列上来看,确实是整齐划一、步调统一;从面容上来看,个个都是满脸喜悦、眼中有光;从悠扬的歌声中,也是能够感受到投身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慈悲怀抱里面的这一群佛教出家比丘尼众,深情歌唱出来的好像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生命之中的真正庇护所和真实皈依处一样的自信与庆幸。当然大家集体合唱的这首《吉祥满人间》歌曲,歌词也是写得很好。
可是,我在观看和聆听这一群佛教出家比丘尼众登台合唱的这一首佛教音乐的时候,心里总是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当然我也并不是故意针对这些大乘佛教里面的出家尼众们的歌舞表演行为,因为她们也是遵从所在寺院或者佛学院里面的真正掌握实权的某些长老尼们的安排,然后大家一起“奉命”训练和排演,最后才完成的这场登台演出合唱活动。
于是带着一丝困惑,我继续观看和聆听下去。直到视频中的字幕出现了“猛兽伏清凉”这一句歌词之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心里感觉有些不对劲的真正原因之所在:我内心之中曾经记忆过的佛法教理所清晰定义的“清凉”,已经完全被这一群五台山上的佛教出家比丘尼众们阐释成另外的一个方向。
其实在早期佛典里面,佛陀时代的有着“智慧第一”美誉之称的著名的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就曾经回答过一位名叫“閻浮车”的修道人提出来的一系列的关于“什么是清凉”的问题。
例如,在《杂阿含经·第十八卷·弟子所说诵·第四品·四九○》里面,閻浮车第一次问舍利弗:“所谓清凉。云何为清凉?”
舍利弗回答说:“清凉者,五下分结尽,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閻浮车听后,紧接着又问:“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五下分结,得清凉耶?”
舍利弗肯定回答说:“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可是听完之后,閻浮车第二次问舍利弗:“谓得清凉。云何为得清凉?”
舍利弗再次肯定地回答说:“五下分已尽、已知,是名得清凉。”
接下来,閻浮车继续第三次问舍利弗:“所谓上清凉者。云何为上清凉?”
舍利弗继续回答说:“上清凉者,谓贪欲永尽无馀,瞋恚、愚痴永尽无馀,一切烦恼永尽无馀,是名上清凉。”
听到如此详细地解释之后,閻浮车第四次问舍利弗:“所谓得上清凉。云何名得上清凉?”
舍利弗继续耐心地回答说:“得上清凉者,谓贪欲永尽无馀,已断、已知,瞋恚、愚痴永尽无馀,已断、已知,是名得上清凉。”
在这篇两人的对话中,最值得注意地是,每次当閻浮车提问:“舍利弗!有道有向,得此上清凉耶?”
舍利弗尊者都是非常肯定地回答说:“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因此在佛法的闻思修证阶段,对于“清凉”一词的解释,舍利弗尊者认为最低标准也应当是「五下分结尽,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彻底斩断之后的身心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三果阿那含圣者的身心状态。
因为已经彻底斩断和清除五下分结的束缚,声闻三果阿那含圣者从此不会再染著欲界的任何五欲,这才是佛法教理之中的最低程度的身心清凉和解脱自在。
集体登台深情演唱“猛兽伏清凉”的佛教界出家比丘尼众们,你们是否知道“清凉山”和“伏清凉”的真正教理、特定对象和用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