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8日星期六

都是同路人



Wen-Ning He
有两位法友提出疑问:汉传佛教界提倡的“佛教中国化”表现为僧装、素食、独身、冬讲夏参、农禅并重和慈善救济,而“佛教日本化”却表现为普遍舍弃戒律、公开恋爱结婚、正常生儿育女、寺院出售墓地和僧侣经营商业,这明明是完全不同的性质,怎么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呢?
我简单回复如下:
1.僧装:如果自己能够认识汉字,那么不妨到图书馆里面查阅律藏或者上网在线阅读释迦牟尼佛陀制订的出家僧众的服装式样和颜色要求,然后再对照今天的佛教界出家僧众在法会期间和日常生活里面穿着的服装,最后再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动脑子思考中国佛教界出家僧众穿着的“僧装”是不是佛陀制订的佛教出家僧众的服装?
如果“三衣、海青、长衫、具、鞋、袜”根本不是佛陀的规定,而是汉传佛教界某些祖师和高僧们根据国情的因地制宜和选用改良,那么日本佛教界的祖师和高僧们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进行改制和改良。

2.素食:从宗教历史来说,素食并不是起源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出家僧众也不是奉行素食的沙门团体。从佛教比丘戒律来说,释迦牟尼佛陀从来没有把素食制订为出家僧众必须遵守的戒律。从印度佛教历史来说,有文献记载的在佛陀时代当众提出“不食鱼肉”的佛教比丘是著名的提婆达多,只是佛陀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更没有把“不食鱼肉”制订为佛教戒律要求全体僧众必须遵守。从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历史来说,佛陀般涅槃四百年和五百年之后陆续出现的大乘经典才开始公开提倡和狂热鼓吹素食的功德与利益。
从中国佛教历史来说,经过西域诸国辗转传入中原的印度佛教三藏主要以大乘经典和论著为主,这就直接影响了以传统农业作为“立国之本”的东土佛教信徒能够从个人心理感情上和日常生活饮食中接受素食观念,因为就是以前佛教没有传入中原的时候,很多人在生活中一年到头也是吃不到几次鱼肉。
如果对于我的这种说法有怀疑,自己也不妨去询问一些现在的年纪在五十岁以上的非官宦和非商贾家庭出生长大的中年男女,可以请他/她们仔细回忆自己小时候一年之中能够吃到几次鱼肉。在此我就不说孟子曾经对某王宣扬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知道了印度佛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和中国社会里面普通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自然就会把素食当成一种个人饮食选择给予理解和尊重,但是并不会把奉行素食或者严格执行素食当作佛陀教导的修行和佛陀制订的戒律。
事实上,一个人平时无论吃下去的是素食还是肉食,都要在胃里消化之后转变成营养输送到全身,这一系列饮食内容和消化过程并不影响或决定此人能否从脑子(内心)里面断除三结、生起四信、得法眼净和走入法流之中。但是,如果一个人坚定地执著只有素食才是佛陀教导的修行或者吃肉就是违犯戒律和没有修行,这就是已经堕入“戒禁取见”之中了。因此信受奉行素食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这无非就是一种基于国情民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和民间信仰的个人饮食选择而已。

3.独身:释迦牟尼佛陀时代的佛教僧团里面的出家比丘都是过着禁欲和独身的生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佛教界僧团里面。但是不可否认在历史上随着佛教僧团供养的逐渐增加和财富的不断积累,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男婚女嫁现象,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的佛教界里面都有发生。究其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己本人未能证得现法乐住、所在寺院僧团长期不务正业、国家政策法令强行要求、本土佛教传统惯性沿袭、或者是自己父母亲人的心愿与期望等等。
在我看来,能够勇敢地剃度出家闻思修行,这是真正的大丈夫之所为。能够果断地放弃独身生活和自己的爱人公开登记结婚,这同样是真正的大丈夫之行为。否则,既不能通过认真地闻思修证得到现法乐住,又不能做到禁欲独身的基本要求,白天在弟子和信徒面前又要表现出一副佛教高僧的矜持模样,晚上在家属、情人和儿女面前又要迅速地进行身份角色地切换,这样的“独身不禁欲”和“出家为养家”的职业行为,甚至远远不如日本和尚的行为光明正大呢。

4.冬讲夏参:如果讲说的内容都是佛陀般涅槃之后才在世间陆续出现的经典、戒律和论著,如果参学的师长都是以丛林清规、梵呗唱诵、法器敲打、焰口超度和水陆仪轨著名的大师、禅师和法师,那么还不如不讲、不参呢。

5.农禅并重:请先阅读一段汉传佛教界最著名的译师翻译的佛经。
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盘。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数算计,皆所不应。
如果汉传佛教界出家僧众可以把「一切种……斩伐草木、垦土掘地」美其名曰“农禅并重”,那么就请不要再批评日本佛教界出家僧侣可以坦然恋爱结婚和公开经营酒吧。
我还是那句话:这不正是“佛教东瀛化”和“佛教本土化”的正常现象吗?直到今天,汉传佛教界不是仍然在积极地提倡和实践“佛教中国化”吗?“五十步笑百步”,有这个必要吗?不就是一个先跑,一个后跑,一个跑得快,一个跑得慢吗?

6.慈善救济:主动提供衣服、食物、饮水、药品和医疗技术帮助贫穷人们和病苦患者,这当然是好事,我知道有很多佛教团体都在做,并不是只有某个地方的佛教团体单独在做。
从佛教历史来说,悉达多苦行者成佛之后,他的父亲仍然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他完全有能力建议父王成立“迦毗罗卫国慈善总会”、“迦毗罗卫国佛教协会”或者“迦毗罗卫国红字会”等多个慈善救济组织“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是人间历史上的佛陀并没有这样做。
从佛法教理来说,佛教界的出家僧众更类似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他们关注的对象第一是自己五蕴身心世界里面的生灭变化和如何能够彻底止息,第二是指导学生弟子走出世间各种各样的错误知见“梵网”和走入沙门四果的法流,而且在自己短短的这一期生命里面能够做到和做好这两件事情,就已经是顶天立地的真汉子和勇猛智慧的大丈夫了。
至于人类社会之中的那些农业种植、工业生产、器物制造、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交通运输和组织管理等等,完全可以请求和借助他人的智慧劳动,就像释迦牟尼佛陀生病了,也是邀请印度名医耆婆前来治疗一样。
但是如果这个先后顺序颠倒了,如果佛教出家僧众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慈善救济事业里了,这就已经是典型的不务正业了。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