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8日星期六

佛陀从不恐吓众生



Wen-Ning He
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三餐饮食里面摄入酒精,无论是有意饮酒还是无意摄入,只要已经入口经过咽喉,就是犯下了不饮酒戒,即使就事论事分析之后没有犯戒,也有小过需要忏悔,因为唐朝道宣律师有说过,《梵网经菩萨戒》里面也有说过纵然是手摸酒瓶,也会得到五百世无手的果报。

众所周知,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北传大乘佛教的戒律里面,都有要求“不饮酒”,因为酒水本身并没有什么罪过,可是酒水里面含有的成分(酒精)一旦进入人体并且达到一定浓度之后,就会导致饮用者发生兴奋、亢奋、或者失去平时的语言和行为自控能力,这才是佛陀制订“不饮酒”戒的真正用意(预防、防止和防范过失发生)。
但是,如果根据这条戒律规定从而在日常生活里面的三餐饮食之中严格禁止纯粹是作为烹调佐料使用的酒水,甚至判定食用这种加入烹调酒水调味制作出来的食物就是犯下了“不饮酒戒”,这就已经是典型的僵化持戒了。因为分析一种观点或者讨论一种现象,最忌讳的就是资料文献掌握不足和依据自己有限的知识轻率地做出判定与结论。
现以佛教在家弟子于日常生活里面的三餐饮食制作过程中加入酒水(调味佐料)是否违犯了“不饮酒戒”为例,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容易判定的行为事实。
(一)、根据相对来说更为严格的《四分律比丘戒本》内容,“饮酒戒”属于“九十波逸提法”的第五十一条,其制戒因缘是释迦牟尼佛陀针对一位“酒性发作、大醉倒地、呕吐狼藉、引来众鸟乱鸣”的醉倒在道路中途的应供归来的出家比丘娑伽陀。
(二)、“饮酒戒”的“饮”,是指“喝入口中而吞咽”。
(三)、“饮酒戒”的犯戒判定,需要具足四个条件:
1.是酒:饮用之后能够醉人的液体。
2.自知:饮用者清楚知道饮用之后自己会醉。
3.无病:饮用者没有罹患任何一种必须用酒治疗的疾病。
4.饮用:喝入口中,经过咽喉吞下。
(四)、“饮酒”不犯戒的条件,也有具体要求:
1.已非酒:酒水已经发生变化,饮用之后不会醉人,例如:“酒变成醋、饮不醉人。不能醉人,饮者不犯。”
2.不自知:饮用者不知道饮用之后自己会醉酒。例如:误将酒水当成白开水或饮料饮用。
3.有医嘱:有医生建议、允许或处方需要用酒治疗某种疾病。例如:“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无犯。”
现在再来分析佛弟子在日常生活里面食用添加过酒水(调味佐料)的食物或酱料是否犯下“不饮酒戒”,个人认为:在日常三餐食物或者汤水的烹调制作过程中,所添加进去的酒水本来就是作为一种调味佐料使用,掺入食物或汤水之中经过高温加热、炒煮炖煲或者再次发酵,酒水里面的酒精成份已经蒸发出去或挥发掉了,制作出来的食物、汤水或酱料已经没有能够让人兴奋、亢奋和迷醉的功能了,因此食用或饮用并不犯戒,因为制作过程中掺入的酒水已经发生变化,“已非酒”,已经不能再称之为酒,食用或饮用自然没有犯戒之担忧。
唐朝道宣律师作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位著名高僧,他对佛教戒律的学习和研究当然是有自己的心得与成就,他对饮酒戒的阐释肯定是值得所有研究戒律的人们参考和借鉴。只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信息传播普及,今天的人们能够比唐朝道宣律师更方便地阅读到更加丰富的佛教律典文献。特别是在多种不同传承的佛教律典文献互相对比学习之中,不仅对于特定的某一条戒律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入和全面,甚至也有可能站在道宣律师这位中国律学巨人的肩膀上发现更多的佛教戒律的开、遮、持、犯。
至于《梵网经菩萨戒》里面说的「手摸酒瓶,得五百世无手果报」,我个人认为只是一种恐吓式的宗教人士教诫那些文化知识程度比较低的信徒们“不饮酒”的针对性通俗说法,并不是释迦牟尼佛陀对于人间众生的真实教导,因为这种恐吓式语气更像是来自于某种民间神教里面的一些江湖神棍们常用的洗脑控制和恐吓利诱。

我感觉日本佛教里面的出家师父还是非常有才华的,你看他们玩摇滚音乐、玩现代演出、搞设计、玩皮划艇都能玩得非常出色,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和社会大众打成一片,这不正是人间佛教提倡的菩萨行为吗?

在你看来是非常有才华,在我看来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汉传佛教界出家僧众穿的三衣、海青和大褂不符合佛陀制订的戒律要求又怎么了,难道华人就不把这些穿着三衣、海青和大褂的出家人视为佛教比丘比丘尼了吗?当年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是大家公认的德高望重和持戒精严,他就是拼着自己的老命才保下了这一领大褂,不能否定祖师的护教心血呀!还望三思!

既然知道「汉传佛教界出家僧众穿的三衣、海青和大褂不符合佛陀制订的戒律要求」,那么直接改正过来不就好了吗?根据中国的国情民俗和气候条件,出家僧众在满足防寒、保暖等具体要求的前提下,把不伦不类的“三衣”、把宽袍大袖的“海青”、把传统士子的“长衫、大褂”换上佛陀制订的僧衣,这有什么困难呢?
华人把这些穿着三衣、海青和大褂的出家人视为佛教比丘比丘尼」,这不还是汉传佛教界出家僧众长年累月地“以身示法”和“行为教化”的结果吗?如果很多华人通过闻思学习之后,知道了这些「穿着三衣、海青和大褂的出家人」并没有按照释迦牟尼佛陀的教导制作和穿着僧服,那么平时的四事供养会不会立刻减少很多呢?
严格来说,「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既不是一位佛教义学僧,也不是一位佛教律学僧,他的全部佛教知识都是来自于汉传佛教界流行的几部主要经典和传统丛林寺院里面的祖师清规,他的所有修行经验几乎都是来自于个人的身心感受和盲修瞎练。
我个人认为:如果从佛法教理来观察,虚云老和尚可能连初禅的五种自在都不知道和没有证得;如果从戒律持守来观察,虚云老和尚连“半月剃除须发”这一最基本的佛教出家比丘的生活要求都没有做到。
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我每次看到虚云老和尚和来果大禅师留着披肩的长发和垂到胸前的胡子,我就想起了印度佛陀时代的那些苦行外道。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