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5日星期四

医方明



Wen-Ning He

请问法师佛教里面提倡的那些医方明记载内容,能不能真正在平时的日常生活里面治病救人?还有就是医方明的真正来源,是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教授给出家僧团,然后又经过历代医僧传下来的佛门医术?
---------------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成佛之前的悉达多王子从小开始接受释迦族里面精心准备的专门为特定的一些王室成员提供的系列教育,并且还是由当时的迦毗罗卫国里面的某些专业领域之中的最优秀的一批教师负责讲解和传授。这是我们在学习和了解释迦牟尼佛陀出家前的生活经历时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否则就有可能会走向所谓的“梦中传授神功”或者“知识越多越愚蠢”的反智路径。
在这些释迦族皇室开设的教育课程、传授内容和训练技能里面,主要是考虑到让接受教育的诸位王子们在成年以后能够治理国家和统领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施政智慧和军事本领,但是在这些学习内容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一些古代印度传统医学里面的饮食与健康、疾病与防范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基本上认为出家之前的悉达多王子,他对于自己出生和成长在其中的印度社会上的人群里面的一些常见病症和治疗方法,并不是完全地一无所知。
其次,悉达多太子出家成为沙门之后,他在寻师访道和六年苦行期间,虽然是把自己的绝大部分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寻道”上面,可是对于自己每天的饮食休息、大小便利和身体健康状况也并不是不予关心。因此,我们可以基本上认同出家之后的悉达多沙门,或多或少都懂得一些如何预防生理疾病和照顾自己身体健康的最简单的古代传统医学常识。但是必须要知道,苦行者悉达多沙门此时掌握的这些医学知识,不仅远远比不上任何一位已经在印度社会上行医多年的专业医师,甚至都不如跟随专业医师学习医术的很多弟子。今天的佛教徒,如果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基本上可以避免把自己的生理疾病治疗和身体健康希望一厢情愿地寄托在很多宗教界人士身上。
再者,苦行者悉达多沙门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尽管已经是一位圆满觉悟的世尊佛陀,并且在经典中也曾经给予一位肥胖的国王提出过“减肥”意见从而成功地帮助这位国王减轻了体重,但是释迦牟尼佛陀并没有教导弟子们创立和发展出一门佛教里面的“医方明”知识体系和医疗实践,甚至佛陀自己在成佛之后的几十年里面都要忍受着背痛、头痛、腹痛、痢疾等病。
今天的佛弟子,如果知道了这些佛教经典和佛教历史记载过的事实内容,可能会导致自己心中的那些原来是有着“金刚不坏之身”的佛陀观出现动摇或最终破灭,但是只要能再往前走几步,就会发现人间历史上面的那位智慧究竟圆满的世尊佛陀。
因此,对于佛教里面出现的所谓“医方明”,不能说完全没有来源于释迦牟尼佛陀亲自教授的内容,例如教导那位肥胖的国王如何减轻体重等等。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佛教医方明里面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后人集体收录撰述和陆续增加完成的传统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智慧。
这些传统的古代医学里面的诊断理论和治疗方法,今天对于生活之中的某些常见病症,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治疗效果。但是为了安全慎重起见,最好还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这些医疗实践。

传统佛教界里面的“医方明”来源和形成,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传统里面的四部《吠陀》圣典之中,就有记载着一些当时的印度医学知识和用药治疗方法。例如:我在读研究生时期就曾经实践过一种来自《吠陀》圣典里面记载着的预防牙齿龋齿的“含油”方法,就是把植物油喝到嘴里之后含在口中一段时间,并且来回鼓漱几十遍,然后再吐出来。据说可以防止龋齿发生,因为含在口中的植物油形成了一个密封空间,可以窒息杀死一些微生物或小虫子。
2.大乘佛教兴起之后,随着“菩萨道”在世间利益众生思想的长期弘扬和努力实践,一些大乘僧众主动地学习印度社会上的传统医术,以期能够帮助佛法走向人群之中扎根传播和真正实现“为病苦者,作诸良医”的菩萨道提倡的理想模式和修行要求。直到今天,在中国的汉传佛教界里面的出家僧众之中,仍然还有一些人把学习传统医术视为一种能够“自利利他”的修行。
3.在古代社会里面,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和信息传递困难,很多日常生活之中的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传统药物,只要不是直接危及到性命的那些急症和重症,一般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常用食材和天然药物。因此在特定的某些人群集中居住生活的团体里面,出现几位懂得这些常见疾病诊断和简单治疗方法的专职医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佛教寺院里面的所谓“僧医”、“药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赤脚医生”等等。
以上三点,我个人认为是佛教界之所以会出现“医方明”、“医僧”、“药堂”和“药局”的理论来源和形成原因。
特别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在世间得到广泛盛行之后,在一种“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萨于此初发心”的宗教感情鼓励之下,不仅有很多佛教界出家僧众主动地刻苦学习世间各种弘法利生本领,甚至是很多在家居士也认同、赞叹、鼓励和支持佛教界出家僧众用心学习掌握这些能够吸引世人和摄受众生的本领或技能。例如:中国人普遍认为在佛教界的出家僧人里面,会写毛笔字的是“书僧”,会弹古琴的是“琴僧”,擅长画画的是“画僧”,擅长诗歌的是“诗僧”,登台演唱的是“艺僧”,练习武术的是“武僧”,懂得医术的是“医僧”等等,就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在佛教界里面还有一类出家人是“义学义解僧”。
严格来说,早期佛法里面的佛陀不仅没有教导和传授过系统的医学,也没有提倡和鼓励过出家僧众学习医术,这不仅从佛陀本人生病之后也是礼请当时印度社会上的名医耆婆前来诊治可以得到证明,还可以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一生体弱多病的事实之中得到证明。因为佛陀的出家弟子需要努力完成的唯一大事并不是学习治病救人的世间医术,而是尽快地从世间的各种各样的知见梵网里面解脱出来走入法流和终止五蕴身心的再次生起,同时随缘随份地教导和指导他人顺利地走出知见梵网、走入解脱法流和终止五蕴身心地再次生起。
“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萨于此初发心”并不是人间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的教导,而是大乘佛法兴起之后的其他“佛陀”的教导。
释迦牟尼佛陀的教导永远都是“先自觉,后觉他”、“先自利,后利他”和“先自度,后度他”。
佛教界的出家人有自己应该努力完成的特大事情“沙门果”和重要事情“正业处”需要去做,并不适合拿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
自己做好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里面的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同时把属于不同专业的事情交给接受过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去做,这是今天的现代生活里面的一个基本常识。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