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ing He
一
「有法友问:“我想唯悟大和尚作为大学的创办人和寺院住持方丈,他也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真禅的所作所为吧,他难道一直都没有约束一下自己的徒弟吗?”」
可以肯定地说,即使唯悟并不完全知道真禅的全部所作所为,至少也是知道真禅的部分言行事迹,因为经常有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写信给唯悟反应情况和请求他来学校亲自调查处理自己的事情。与此同时,作为真禅的剃度恩师,唯悟每次来学校之后也都会单独给自己的徒弟一些经验教导,这些都是可以想到的在常情和常理之中的生活事实。
至于真禅聆听师父唯悟的耳提面命和反复教导之后,为什么仍然还是和过去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我个人认为主要出于如下两个原因:
1.根深蒂固的私人领地观念
按照佛教理论来说,所有的佛教寺院道场都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佛教出家僧团集体共有(并不是属于任何一人、一门或一家的私有财产)。任何一位在特定的时空、地域和寺院里面担任住持方丈或执事僧官的人们,都只是拥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和有限权力职责的临时管理者。因为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处佛教寺院道场都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佛教出家僧团所有,而不是特定的某一位住持方丈及其剃度弟子们的私人或私家财产,这是一个“理论上”的佛教基本常识。
至于这种理论概念和准确定义下的佛教寺院道场,究竟是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的什么时候发生的变化和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需要运用专业知识、文献资料和事例证据进行仔细辨析的话题或课题。
具体对于真禅来说,我甚至认为在他们师徒的内心深处,可能一直都是把国际佛教大学视为“这是我(我师父)创办的私立学校”、“这是我(我师父和我们这些师兄弟)的私家领土和私人财产”等等。
否则,就很难解释心地善良和待人热情的真禅法师,曾经在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出来的很多野蛮言行和怪异举止。
2.公私不分的日常权力运用
从佛教理论来说,无论是以“闻思”为主的佛学院和佛教大学,还是以“修证”为主的寺院和道场,都可以视为分布在人间大地上的以推行佛陀教法(教育)为特色的专科学校。因此理想中的佛教寺院和佛教学校,不仅要传承和教授佛法知识,同时也要以佛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作为学生成绩的最重要的考察标准。
可是,佛学院教育历史上始终都有一些既不想专心读书,又希望能够取得一张或几张文凭为自己增添一些光彩的学生。对于所有的佛学院里面都已经事实存在着的这些特别擅长察颜观色和投机取巧的学生,稍微聪明一点的管理者并不是不可以帮助他们顺利毕业,但是也要考虑到那些真正用功读书的学生们内心里面的感受。至少在保证没有读书研究能力的学生顺利拿到毕业文凭之时,能否不要随意授予他们这些纯粹是在“混文凭”的学生们以“特优”资格毕业呢?
以真禅为例,他并不是不知道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读书研究能力,但是出于自己的心地善良和平时感情上的喜爱,他还是伪造成绩资料帮助这些“品行兼优”的学生们顺利地以“一等荣誉”或“特优”资格毕业。
至少在我看来,唯悟和真禅师徒两人在办学过程之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里面,经常透露着和古代帝王一样的“家天下”心理意识、“恩赐”或“赏赐”学历学位的思维方式和随自己个人内心喜乐而操作的“公权私用”模式。
二
「有法友说:“可能汉传佛教寺院里面的丛林清规在最初开始设计时还是出于一种非常好的为了佛教正法久住的希望,只是后来在具体的执行当中才慢慢出现了很多弊病,而且随着一些江湖僧众需要利用这种丛林清规来敛财谋生,也就只能故意抬高它的权威和神圣,最后就变成了只要出家之后在寺院里面生活就得无条件遵守这些清规内容,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反正越往后弊病就越多也越难纠正了。”」
我既不否认、也不揣测汉传佛教界历史上的高僧祖师们最初设计出丛林清规的良好发心和长远用意,我只是从流行至今的丛林清规主导下的佛教寺院管理方式、僧官执事的管理手段和普通清众的言行心态,来观察和反思丛林清规的来源出处与影响力度。
我的观察和反思,可以用最简单的三段话作为结论:
1.汉传佛教界寺院里面至今仍然沿用着的丛林清规,其实就是古代王朝里面曾经长期使用过的“宫庭管理模式”在佛教寺院道场里面“脱下文武官员朝服”和“换上汉传佛教僧服”之后的继承与应用。
2.古代宫庭管理模式和汉传佛教丛林清规,两者都是出于完全相同的文化设计理念和管理执行模式,因此两者不仅都有浓厚的“人治”和“德治”色彩,而且其最终成败也都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管理者)的个人智慧权谋和下属文武朝臣(僧官执事)的“事主忠诚力度”。
举例来说,如果寺院里面的住持和尚恰巧是一位有慈悲、有智慧和有德行的明君圣主,那么他不仅能够招集和重用很多优秀的专家学者辅政(执事),还有可能治理出类似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的太平生活,从而不仅让成千上万的普通草民百姓(清众)“暂时做稳了奴隶”,甚至还能释放出人们的自由思想、创造热情和各种各样的才能。
可是,如果非常不幸地是完全相反的另外一种情况,那么在这种文化制度设计理念里面,就只会批量制造出无数的只知道颂圣的愚昧草民(愚僧)、渴望着能够暂时做稳奴隶的顺民(庸僧)、以及想方设法接近权力和获取权力的奸民(官僧)。
3.汉传佛教寺院里面的传统丛林清规管理模式,只能在过去那种“民智未开”和文盲占有很大比例的社会人群里面得到普遍应用和垂直执行。随着社会大众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和知识资讯的普及,丛林清规里面的很多内容必定会被佛教界的出家僧众予以根本性的改革,这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事情。
三
「有法友问:“◎◎法师说秦桧的前生曾经也是一位受过三坛大戒的佛教出家比丘,而且他的师父还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只是他不认真修行了生脱死的宗门正法才又重新生到人间成为当朝宰相,并且继续迷惑造业干坏事陷害岳飞。不知法师是怎么看待◎◎法师关于秦桧的这种说法呢?”」
据我所知,这种说法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过了。
公元1953年正月十三日,据说当时已经是114岁的虚云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主持禅七,他就曾经在禅堂里面如是开示:
「昔者秦桧曾在地藏菩萨前做过香灯,只因他长远心不发,无明烦恼未能断了,故被嗔心所害,这是一例。」---释一诚:《禅七仪规》,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171页。
因此◎◎法师这样说,其实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转述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在禅七里面公开面向大众宣说过的一次开示内容。
至于这个开示内容的真实性,我一直认为古今中外任何人的宗教经验和宗教感受都是极其个人的和不能否认的。对于专业宗教人士来说,能够讨论和辨析的永远只是具体的个人所信受奉行的宗教文献典籍内容、教史教理法义知见和修行实践用功方法。除此之外的纯属个人私事的宗教经验感受,对于其他人来说,最好还是保持尊重和避免评论。
举例来说,我的唯识学老师陈雁姿先生曾经在课堂上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她的一位同修曾经在清醒地状态下,自己一个人来到了兜率天内院门前,但是守门的天人不让她进去,并且告诉她想进去要先通过考试。她回来之后非常感慨地说:“我原来一点都不知道进去内院里面还要先通过考试。”
因此,对于类似这样的纯属个人所特有的宗教经验和宗教感受,除了应当给予尊重之外,并不能武断地直接斥责是造谣、撒谎或者哗众取宠。但是如果她说有某位天人或菩萨为她宣讲了一段佛法,或者是教授了她一种佛教修行方法,那么这段佛法内容和修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来自佛陀或圣弟子的传承,这些就是可以平等讨论和公开辨析的事情。
至于南宋高宗时期的秦丞相,过去有没有在地藏菩萨前做过香灯,也许虚云老和尚是自己在禅定中的亲眼所见,也许是在丛林生活中的道听途说,也许是来自民间故事里面的口耳相传。作为佛弟子,其实也不妨当作是农村老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晚上搬着小板凳聚集在村口的一棵大槐树下面乘凉时的日常谈话和随意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