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

什么是放生


小时候,我从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幕放生画面:
六小龄童主演的央视版《西游记》里,有一集是唐僧少年在某寺院做小沙弥时,一天砍柴回来的路上,用自已背上的柴,换下渔夫手里的一条鱼,然后拿到江边放入水中--放生!
长大后,我在佛教界参加过一次放生:
江苏省徐州市京杭大运河柳新段河面上--几位出家法师带领着很多位在家居士们,把草鱼、乌龟、鳝鱼等等,随着渡船地慢慢游行,陆续倾倒入大运河里--放生!
在国外读书时,我从报纸上还看到过泰国的玛哈王子过生日时,在河边隆重地放生!当时很惊讶,南传佛教国家里,也提倡鱼虾乌龟之类的放生活动!
坦率地说,许多年前,我认同和赞叹过这样的“放生”活动!
我也曾经认为这些“放生”活动,真正地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护生决心和利生愿行!
后来,随着自己不断地阅读和思惟经典,我内心里面慢慢改变了原先对于“放生”的所有认识!
根据经典,佛陀教导的真正放生,并不是事先预定好或者统一购买好各种各样的生命,然后又运输到某一处地点,等到举行过“法会”之后,再打开牢笼,释放性命!
我从佛教经典中阅读和理解到的“放生”,完全不是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里常常见到的各种“放生”!
今天,我理解的“放生”是:依据佛陀教导的清净法义,把自己的心灵(知见),从各种各样的天罗地网的捆绑、束缚和笼罩里,逐渐地释放(解脱)出来!
因此,佛陀在经典上教导的放生,对我来说就是:
1.用缘起利剑,斩断无始以来捆缚着自己心灵的“身见”粗网!
2.用般若利剑,劈断无始以来笼罩着自己心灵的“戒禁取见”巨网!
3.用智慧利剑,切断无始以来覆盖着自己心灵的“邪见”魔网!
4.用金刚利剑,割断无始以来束缚着自己心灵的、主要采用“常见、断见、边见、见禁取见”作为原材料,编织成一条条坚韧的绳索,并且层层交叉捆绑着的天罗地网!
学习佛法的原则和顺序,永远都是:
1.先自觉、后觉他!
2.先自利、后利他;
3.先自度、后度他;
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只能遵循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次法向的顺序,从而逐渐清除内心里面(头脑之中)的各种不正确的知见!
如果基本的“身见、戒禁取见、邪见、常见、断见、边见、见禁取见”都没有得到清除,出家之后只是倡导、鼓励、组织和带领着一帮善男信女们放生、放生、长年累月地放生!
这样的出家,其实只是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私欲!
这样的放生,也根本不是佛陀教导的放生!
可惜地是,
贾府里粗俗不堪的焦大,怎么能懂得男女之间的心灵默契和微妙感情!
佛门中不学无术的“鲁贵”们,又怎么能知道佛陀在经典里教导的放生和护生!
非常可惜地是,那一群又一群的没有善根、福德和因缘听闻清净佛法的男女信众!

突然倒下的路灯


我的邻居小璐,是在清晨四点左右去世的。在此之前,他已经在病床上昏迷了整整四年时间!
由于个子比较高大,又喜欢打排球,小璐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成为镇中心小学的排球预备小队员!
就读中学时,小璐正式成为学校排球队的队员,每年都要参加几次市里和省内的排球比赛!
高中毕业之后,小璐没有继续读书,就在家乡某豆奶集团做保安。由于他的认真、敬业、守时和聪明,几年下来竟然顺利成为保安队长!
在邻居们的眼中,小璐不过是一位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的、身材魁梧高大的保安队长,除了会打排球,就是喜欢观看李小龙、成龙和甄子丹的功夫武打片。
我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亲期间,小璐只要得知我回来了,就一定会过来找我聊天。夏天在院子里,喝着绿茶,从霍去病谈到霍元甲;冬天在房间里,喝着岩茶,从默罕默德聊到释迦牟尼!
小璐的知识来源,几乎都是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文章获得,看似博学多闻、精通历史、胸中藏有古今中外之大事,其实从谈话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地学术训练,他的博学多闻大多都是东一点、西一点的、只是适合在茶余饭后聊天的知识!
可是我却能够感受到小璐的内心之中,始终怀有对于人文历史知识地向往、对于短暂人生地思索、以及对于未知世界地敬畏!
因此,每次谈话快要结束时,我都是鼓励小璐在广学多闻的基础上,尽快选择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深入!
可是,小璐总是笑着说:“现在做出选择还太早,我还没有想好呢!”
一天晚上,我和母亲通电话时,得知小璐在清晨骑摩托车去上班的路上,被一根突然倒下的路灯砸伤了头部,现在徐州四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治疗!
假期回到家乡,我去四院看望小璐。在七楼的监护室外面隔着玻璃门看到了头上缠着纱布、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小璐!
小璐父亲告诉我:当天清早五点多,外面正下着小雨,小璐骑着摩托车准备去上班。父亲让他戴上那只厚点的头盔,小璐没有听,戴上一只普通的头盔就出发了。走到云龙区路段时,一根已经倾斜的路灯突然倒下来,把小璐砸倒在道路上。头盔被砸破了、摩托车被砸倒了、小璐的头颅骨也被砸破了!
由于当时是冬天的清晨,路上并没有多少人,小璐几次挣扎着想站起来,都没有成功。等到被过路行人发现时,已经在雨中淋了四十多分钟,头部颅骨的伤口处,已经淋到了雨水!中午打小璐手机时,是一位护士接听的,才知道小璐已经在徐州四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昏迷不醒!
一个多月之后,小璐的眼睛睁开了,但是不能说话,只发出含糊不清地“啊-啊”声音。
一年多之后,小璐回到家里了,还是不能说话,嘴里只发出含糊不清地“啊-啊”声音。
我去看望小璐,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眼睛可以睁开,却不能说话,只能在嘴里只发出含糊不清地“啊-啊”声音。
第二年,小璐的情况,还是没有任何变化!他的父母亲放下了所有的工作,两个人在家里照顾他,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按摩一会,防止肌肉萎缩!
第三年,小璐的情况,依然是没有任何变化!他的父亲开始工作,母亲在家里照顾,同时请了一位护工帮助翻身、按摩!
第四年冬天,一天晚上我和母亲通电话,问到小璐的情况时,才知道当天清晨四点左右,小璐已经去世了!
小璐没有结婚、也没有订婚,短暂的人间生命结束时,只有28岁!
徐州市政工程的赔偿金、小璐所在的集团公司的赔偿金、小璐家族按照每家一万元的数额筹集的援助金,大约是二百万元。小璐去世之后,还剩下六千多元余额,估计可以支付火化和安葬的费用!
我每次回家,都有人询问我:你说说,路灯是固定的,根本不会动;小璐开着摩托车从路灯下面经过,最慢的速度,估计也就是两秒钟的时间,就会一闪而过,怎么路灯偏偏就会倒下来,怎么偏偏就会正巧砸在小璐的头部呢?
我每次都回答说:“缘起的世间里,各种因果和业报,不可思议!”

纵使对面亦不识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中著名的四大菩萨之一,代表着大乘佛教里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伟大理想、无尽悲愿,以及修学佛法、利益世间的具体实践。
二千多年来,中国大乘佛教界一直在提倡着:学习、思惟(闻思)佛法,当遵循文殊师利菩萨无上的、甚深的般若大智慧;而修行实践(修证)佛法,则宜奉行普贤菩萨无尽的悲愿和深广的大行。
直到今天,中国大乘佛教界的四众弟子们,仍然普遍认同如下三个观念:
1、大乘菩萨道实践的典范,以普贤菩萨的成就,为最高榜样;
2、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次第,以普贤菩萨的修学,为最极圆满;
3、大乘佛法度化众生的无量法门中,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教导,为最佳善巧和最极方便。
因此,普贤菩萨的修学理念,是大乘佛教界所有实践菩萨道修学的佛弟子心目中,最具体、最系统、最博大、最深远的最佳典范!

一、名号解释
梵文समन्तभद्रSamantabhadra,音译为“沙曼塔巴达拉”,汉译为“普贤菩萨”或“遍吉菩萨”。中国大乘佛教界的四众弟子们,在每天的早晚功课中,多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名字,其实是过去无量劫前“宝藏佛”给取的。【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悲华经》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普”,即“德周法界、智圆理极、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意思。
“贤”,即“至顺调善、尽未来际,遍利众生、最妙最善、榜样模范”的意思。
普贤菩萨本人,则是依甚深菩提心、生起广大弘誓愿,身、口、意三业,悉皆清净无染,行遍一切处,具备众多善法,复能把妙善、妙德、贤德等,普遍地施给一切众生,故名“普贤”。
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最重要的两位助手之一,长期陪伴在佛陀的右侧,象征着佛法的理德和行德,代表着大乘佛法严密系统的理论、顺序次第的禅定和丰富具体的实践。
文殊菩萨,则是作为毗卢遮那佛的另一位最重要的助手,长期陪伴在佛陀的左侧,象征着佛法的智德和证德,代表着大乘佛法走入人群之中的诸多方便善巧、应世化俗和移风易俗的生机勃勃、以及佛法中不共世间的无上甚深智慧和金刚锋利般的般若正见。
遵循普贤菩萨的行愿,修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其实就是把大乘佛法的具体修行实践和无上般若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大乘佛法菩萨道中,所有的“境、行、果”,都迅速地修学契入和圆满完成。
因此,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毗卢遮那佛,又被千千万万的大乘佛教四众弟子们,尊称为“华严三圣”。
同时,中国大乘佛教界四众弟子们,还将四川省乐山市的峨眉山,视为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把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一日,确定为普贤菩萨的圣诞吉日。

二、造像意义
普贤菩萨的信仰,最早盛行于印度及西域诸国。【大月氏西、佛肉髻住处国的一佛图中,有癞风病人至遍吉菩萨(普贤菩萨)像边,一心念愿,时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即愈。】-《大智度论》卷九,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唐代,中国敦煌地区,已经出现普贤菩萨的造像。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记载着:【敦煌石窟中,安置普贤、文殊等变相,各一幅。】
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里,普贤菩萨的造像,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一)头戴五佛冠:唐朝三藏法师不空翻译的《菩提心论》记载,“大日如来”为了更广泛地教化众生,于是将其自身所具备的五种智慧,分别变化为五个方向的五位佛陀,来协助自己开展度化众生的工作。这五位佛陀分别是:
1、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其身青色,代表“大圆镜智”;
2、南方--具德世界“宝生佛”,其身赤色,代表“平等性智”;
3、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其身白色,代表“妙观察智”;
4、北方--胜业世界“不空成就佛”,其身黑色,代表“成所作智”;
5、中央--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其身黄色,代表“法界体性智”。
(二)右手持一枝莲花或一柄如意,左手结施愿印:莲花,象征着佛法中菩萨道修行者的身心,清净无染;
如意,象征着菩萨道证果圣者的身心,不再受贪瞋痴烦恼的束缚,已经得到解脱自在。
施愿印,又称“与愿印”、“满愿印”,象征着大乘佛法中的菩萨道修行者,能够帮助众生实现内心之中的各种愿望,能令众生的所有心愿,迅速得以圆满实现。
(三)跏趺坐于六牙白象背上1、跏趺坐,寓意为“身体稳固、神态安祥、内心安静、寂然不动”。
依照大乘佛法修行之教理,修习禅定,以跏趺坐为最佳姿势。因为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行易“掉举”,住易“疲劳”,卧易“昏沉”,唯坐(跏趺坐)为胜。
跏趺坐还有四种益处:
1)摄敛身心,速获轻安;
2)能经时久,不令速倦;
3)不共外道,彼无此法;
4)形相端重,起他敬信。
2、白象:大象行走时,脚步稳重、踏实、不落于空,象征着普贤菩萨修学法门之特点。《华严经•清凉疏》中所说:【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
白象,又为世间物种中,所希有和罕见,以此寓意佛法之无上尊贵,芸芸众生在各自短暂的一期生命中,极为难得有缘听闻和遇见。
在中国佛门里,住持方丈平时忙于各种重要事务,很少有时间和有机会为四众弟子们说法开示。因此,住持方丈每次应请登座说法之前,维那师都会当众高唱偈颂“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在住持方丈说法结束之后,维那师再次当众高唱偈颂“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一程序,已经成为大乘佛教寺院里住持方丈登座说法的例行仪规。
在中国佛门里,又常常把真正深入经藏、通达教理、修行证果的僧众,称之为“法门龙象”!以此赞誉优秀的修行人,经过长期的佛法闻、思、修行后,在其内心世界里,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运用的、犹如“水中游龙、陆地走象”一样自由自在的般若智慧之巨大力量。
3、白象之六牙:象征和寓意着:1)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皆是清净无染。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圆觉经》--佛陀多罗译。
2)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3)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4)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5)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6)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7)佛教僧团集体共住的“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口和无诤、身和同住、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8)佛教四众弟子们,经过闻、思、修行,所获得的六种神通:
天眼通—看见众生轮回于六道之中一切现状的能力。天眼视物,没有距离远近的限制,没有白天黑夜的影响,没有物体隔挡的障碍。
天耳通—听见六道众生之语言,听到世间一切声音的能力。
他心通—知道六道众生心中所思、所想、所忆、所念的能力。
宿命通—知道自己和他人,过去生中所经历的所有往事的能力。
神足通--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和变化的能力。
漏尽通--断尽一切见惑、思惑和烦恼无明,彻底中止生死轮回的能力。
(四)白象之四足,寓意着:1、四圣谛--佛法中的四种最基础的、可以经得起人们反复检验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1)苦圣谛:对产生“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些人世间常见的“八种苦”,有着清晰的觉察和认识。
2)苦集圣谛:对导致痛苦忧恼的原因,有着真实的观察和剖析。
3)苦灭圣谛:对熄灭痛苦忧恼的目标,有着真实的见解和信念。
4)苦灭道谛:对熄灭痛苦忧恼的方法,有着真实的方向、方法和次第。
这四种圣谛,又称为“正法义”,意即“正向涅盘的法义”。
2、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3、四正勤--已生起之恶法,令断灭;未生起之恶法,令不生;未生起之善法,令生起;已生起之善法,令增长和坚固。
4、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5、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6、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7、四沙门向--须陀洹向、斯陀洹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8、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洹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9、四涅盘德--常、乐、我、净。
10、佛陀之四无畏--佛陀于大众之中说法,无恐慌、畏惧之相。
1)正等觉无畏:又称“一切智无所畏“,佛陀于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尽悉知见,于一切法,皆已觉知,从而得安稳和得无畏。
2)漏永尽无畏:佛陀自己宣言,我诸漏已尽,更不怖畏外难。
3)说障法无畏:佛陀宣说‘染法必能为障’,对因此而出现的任何非难,无所怖畏。
4)说出道无畏:佛陀无所畏惧地宣说灭尽诸苦之佛法,宣说出离轮回之道路,宣说修道必能出离苦海之信念。
11、菩萨之四无畏--菩萨具诸智慧,于众中说法,亦无恐慌、畏惧之相。
1)能持无所畏:菩萨闻持、忆念一切法,皆不会忘失;菩萨于大众人群之中说法时,无所怖畏。
2)知根无所畏:菩萨知晓一切众生根机之利钝,随其所好而宣说佛法,无所怖畏。
3)决疑无所畏:菩萨抉择一切众生疑难,如法应答,无所畏惧。
4)答报无所畏:菩萨面对一切所问,如法自在,应答酬报,无所怖畏。
古往今来,无数男女老少来到佛教寺院里的普贤菩萨像前烧香、磕头、礼拜、供养、祈祷、许愿和祈求,可是有多少人看到眼前的普贤菩萨像时,内心会想起佛陀的教导和佛法的义理呢?
千百年来,一些沉溺于世间迷信故事和宗教神话传说的佛教四众弟子们,在一步步地把普贤菩萨推上“宗教神坛”的同时,也一点点地淡化了普贤菩萨表法的真实用意!
随着佛陀清净正法的隐没,随着相似佛法的兴盛,一位时时刻刻都在无声说法的等觉菩萨,却被愚昧无知的人们和不学无术的出家僧众视为世界上的、宗教界的、佛教里面的一位“超级大神”,这真是佛教四众弟子的悲哀!
今天,我把早已被推向“宗教神坛”多年的普贤菩萨,重新从天上诸神的行列里,请回到人间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某些佛教四众弟子们看到普贤菩萨的塑像、画像,仍然还是“对面犹不识、纵使相逢亦不识”,我也只好衷心地送上一份祝福:
神的子民们,一路走好吧,阿门!

什么是寺


一、“寺”的本义
中国历史上,“寺”的最初出现,是特指“官府所在之处”。
例如:公元前221年,凭借武力最终统一六国的秦朝,就将构成中央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的所在之地、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多位高层官员的办公场所,通称为“寺”。
因此,寺的汉语本义和历史源头,其实早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三苍》:寺,官舍也。
《广雅》:寺,官也。按,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处。
汉书·何竝传》:令骑奴还至寺门。注:“诸官曹之所,通呼为寺。
汉书·元帝纪》:城郭官寺。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广寺者、司也。官之所止有九寺。
《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
《一切经音义》:寺,治也,官舍也。

二、“寺”的演变
“寺”作为构成中央政府的各种高级权力的所在之处、以及各位政府高层官员的办公场所,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增设、合并、撤销、重置、更名等一系列地不断完善和逐渐演变的过程。
(一)太常寺:掌管皇室宗庙祭祀
北齐始以太常寺称之;以后历代王朝沿用;太常寺卿(最高官员)是皇帝直辖的“九卿”之一。
以唐代太常寺为例,当时设有六署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
常驻官员,一人,正三品,寺的最高长官,负责皇室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以及管理太常寺各署官员。
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寺的副长官,辅佐太常寺卿。
,二人;博士,四人;太祝,六人;奉礼郎,二人;协律郎,二人。
所辖机构和官员两京郊社署令,从七品下。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鼓吹署令,从七品下。
太医署令,从七品下。
太卜署令,从七品下。
廪牺署令,正八品上。
  直到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时,太常寺官制依旧。
  清朝建立之初,太常寺隶属于礼部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太常寺裁并礼部,不久又恢复。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太常寺再次裁并。

(二)光禄寺:掌理皇室酒醴馐膳
原称“光禄勋,由汉朝郎中令演变而来,统属宫廷宿卫及侍从等。
北齐易名为光禄寺,职责亦变为掌理皇室膳食。此后各代均保留此制。
明朝永乐年间,光禄寺位于北京皇城东安门内。
清朝光禄寺,成为管理皇家祭祀食品的专职官署。
(三)卫尉寺:掌管皇室仪仗
北齐设立;,相沿前朝制度。直到南宋,并入工部

(四)宗正寺:管理皇族、宗族外戚事务;守护皇家陵庙
北齐设立唐代兼管道士僧侣两宋相沿;元朝改为大宗正府。
两朝,再次更名为宗人府

(五)太仆寺:执掌皇室车乘
秦朝设立,直到清帝溥仪退位时,才被终止。
明朝时,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并于滁州设立南京太仆寺
清代沿用前朝旧制,皇帝出巡时,所有扈从、车马、杂物等等,皆为太仆寺总管。
公元1910年,清朝灭亡之时,太仆寺正式成为历史。

(六)大理寺:掌管刑、审理各地重案
秦、汉设为“廷尉西汉景帝哀帝东汉献帝梁武帝曾四次将廷尉改作大理,后又改回。
北齐改为大理寺,从此为历代王朝沿用。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改大理寺为大理院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继续设立大理院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大理院为最高法院
 
(七)司农寺:掌管粮食仓储、仓廪管理、京官朝官禄米供应、国库收支谷物货币。原为国家财政机关、后被户部取代。
北齐设立,两宋相沿;元朝设大农令,废除司农寺。

(八)太府寺:掌管宫廷库藏和贸易。
北齐设立,隋、、两相沿;明朝并入工部

(九)鸿胪寺:负责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
周代称大行人;秦朝、汉初称典客;汉武帝太初年间,改称大鸿胪北齐鸿胪寺,直到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明史. 职官志三》鸿胪[]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三、借“寺”官名、传播佛教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醒来之后不知是什么预兆。
第二天早朝时,汉明帝向诸位大臣说及此梦之后,太史傅毅回答说:“臣听闻西方有一位大圣人,名字叫作“佛”,可能陛下梦中见到的这位金人就是他。”
于是汉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前往西域诸国,访求佛教。
蔡愔等人到达西域之后,遇到佛教出家比丘竺法兰,摄摩腾两位高僧,于是恳请两人前来东土面见明帝和传播佛法。
两位高僧随同蔡愔一行回到东汉首都洛阳,暂时居住在官方的鸿胪寺内。
汉明帝召见和面谈几次之后,主动邀请两位高僧长期留在中国宣讲佛法教化百姓。得到两位高僧的同意,就在洛阳城外建立一处精舍,安顿两位高僧。
《广韵》,汉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
这座精舍,因为是皇帝亲自下令建造,于是命名为“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
从此之后,随着佛法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来的佛教场所,都是以“寺”为名。
我对于以“寺”命名佛教场所的原因,个人分析如下:
1.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社会各界人士在内心里面,普遍敬畏官府、羡慕官员、崇拜皇权和王权。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借助于本土皇权、王权、官府和官员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取得“名正言顺”的传播权力,同时还可以减少许多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阻力。
2.佛教是佛陀(大觉悟者)的教导,是关于人类如何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有效地减轻、减少和彻底清除自己内心之中的贪瞋痴烦恼束缚与折磨的教导,本来就不是民间信仰中的各种向神灵祈求、祈祷的迷信活动,而是类似孔子一样的师道教育(本师释迦牟尼佛),因此不能以供奉和祭祀神灵的“庙”,来命名和称呼佛教出家僧众生活、学习、修行与教化的场所。
佛教本来就不是宗教,因此是不可以中国传统宗教中的观念,来学习和实践佛陀的教导!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