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

什么是寺


一、“寺”的本义
中国历史上,“寺”的最初出现,是特指“官府所在之处”。
例如:公元前221年,凭借武力最终统一六国的秦朝,就将构成中央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的所在之地、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多位高层官员的办公场所,通称为“寺”。
因此,寺的汉语本义和历史源头,其实早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三苍》:寺,官舍也。
《广雅》:寺,官也。按,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处。
汉书·何竝传》:令骑奴还至寺门。注:“诸官曹之所,通呼为寺。
汉书·元帝纪》:城郭官寺。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广寺者、司也。官之所止有九寺。
《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
《一切经音义》:寺,治也,官舍也。

二、“寺”的演变
“寺”作为构成中央政府的各种高级权力的所在之处、以及各位政府高层官员的办公场所,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增设、合并、撤销、重置、更名等一系列地不断完善和逐渐演变的过程。
(一)太常寺:掌管皇室宗庙祭祀
北齐始以太常寺称之;以后历代王朝沿用;太常寺卿(最高官员)是皇帝直辖的“九卿”之一。
以唐代太常寺为例,当时设有六署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
常驻官员,一人,正三品,寺的最高长官,负责皇室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以及管理太常寺各署官员。
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寺的副长官,辅佐太常寺卿。
,二人;博士,四人;太祝,六人;奉礼郎,二人;协律郎,二人。
所辖机构和官员两京郊社署令,从七品下。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鼓吹署令,从七品下。
太医署令,从七品下。
太卜署令,从七品下。
廪牺署令,正八品上。
  直到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时,太常寺官制依旧。
  清朝建立之初,太常寺隶属于礼部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太常寺裁并礼部,不久又恢复。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太常寺再次裁并。

(二)光禄寺:掌理皇室酒醴馐膳
原称“光禄勋,由汉朝郎中令演变而来,统属宫廷宿卫及侍从等。
北齐易名为光禄寺,职责亦变为掌理皇室膳食。此后各代均保留此制。
明朝永乐年间,光禄寺位于北京皇城东安门内。
清朝光禄寺,成为管理皇家祭祀食品的专职官署。
(三)卫尉寺:掌管皇室仪仗
北齐设立;,相沿前朝制度。直到南宋,并入工部

(四)宗正寺:管理皇族、宗族外戚事务;守护皇家陵庙
北齐设立唐代兼管道士僧侣两宋相沿;元朝改为大宗正府。
两朝,再次更名为宗人府

(五)太仆寺:执掌皇室车乘
秦朝设立,直到清帝溥仪退位时,才被终止。
明朝时,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并于滁州设立南京太仆寺
清代沿用前朝旧制,皇帝出巡时,所有扈从、车马、杂物等等,皆为太仆寺总管。
公元1910年,清朝灭亡之时,太仆寺正式成为历史。

(六)大理寺:掌管刑、审理各地重案
秦、汉设为“廷尉西汉景帝哀帝东汉献帝梁武帝曾四次将廷尉改作大理,后又改回。
北齐改为大理寺,从此为历代王朝沿用。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改大理寺为大理院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继续设立大理院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大理院为最高法院
 
(七)司农寺:掌管粮食仓储、仓廪管理、京官朝官禄米供应、国库收支谷物货币。原为国家财政机关、后被户部取代。
北齐设立,两宋相沿;元朝设大农令,废除司农寺。

(八)太府寺:掌管宫廷库藏和贸易。
北齐设立,隋、、两相沿;明朝并入工部

(九)鸿胪寺:负责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
周代称大行人;秦朝、汉初称典客;汉武帝太初年间,改称大鸿胪北齐鸿胪寺,直到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明史. 职官志三》鸿胪[]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三、借“寺”官名、传播佛教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醒来之后不知是什么预兆。
第二天早朝时,汉明帝向诸位大臣说及此梦之后,太史傅毅回答说:“臣听闻西方有一位大圣人,名字叫作“佛”,可能陛下梦中见到的这位金人就是他。”
于是汉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前往西域诸国,访求佛教。
蔡愔等人到达西域之后,遇到佛教出家比丘竺法兰,摄摩腾两位高僧,于是恳请两人前来东土面见明帝和传播佛法。
两位高僧随同蔡愔一行回到东汉首都洛阳,暂时居住在官方的鸿胪寺内。
汉明帝召见和面谈几次之后,主动邀请两位高僧长期留在中国宣讲佛法教化百姓。得到两位高僧的同意,就在洛阳城外建立一处精舍,安顿两位高僧。
《广韵》,汉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
这座精舍,因为是皇帝亲自下令建造,于是命名为“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
从此之后,随着佛法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来的佛教场所,都是以“寺”为名。
我对于以“寺”命名佛教场所的原因,个人分析如下:
1.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社会各界人士在内心里面,普遍敬畏官府、羡慕官员、崇拜皇权和王权。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借助于本土皇权、王权、官府和官员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取得“名正言顺”的传播权力,同时还可以减少许多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阻力。
2.佛教是佛陀(大觉悟者)的教导,是关于人类如何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有效地减轻、减少和彻底清除自己内心之中的贪瞋痴烦恼束缚与折磨的教导,本来就不是民间信仰中的各种向神灵祈求、祈祷的迷信活动,而是类似孔子一样的师道教育(本师释迦牟尼佛),因此不能以供奉和祭祀神灵的“庙”,来命名和称呼佛教出家僧众生活、学习、修行与教化的场所。
佛教本来就不是宗教,因此是不可以中国传统宗教中的观念,来学习和实践佛陀的教导!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