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

什么是知识


哲学界对于知识,已经作出不同的定义与阐释,有兴趣者可以随意阅读和自由思考。
我对知识的理解是:1.知与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2.知与识,两者互相影响和作用;3.有知,未必有识;有识,也未必一定有知。
简单辨析如下:
:作名词是指各种文献资料、书籍文章、报刊杂志、影视音像等;作动词是指自已阅读、学习、观察和思考各种学术问题、社会现象等;作形容词是指自已接触、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具体的领域范围与专业技术等。
:根据已知的文献资料和社会现象等等,不仅能够发现背后和内部的运转与操作规律,更能作出清晰地分析和准确地判断。
随手拈出一例:
有机会阅读到和背诵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服口中食。……一车炭,千余斤,公使驱将惜不得。半尺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这是知的层次!
内心对卖炭翁的生活艰辛和市场遭遇生起同情和怜悯,这也是知的层次!
内心对两位宫使的蛮横强夺行为生起愤慨,甚至用言语和文字进行批评和谴责,这还是知的层次!
如果通过卖炭翁的晚年艰辛生活和市场遭遇欺侮的文字记载里,能够思考到唐代的养老政策、统治手段、宫使强夺行为肆无忌惮的原因、唐代官方对于民间“草民、蚁民”的真实态度等等,这才是开始进入识的层次!
如果通过卖炭翁的个人艰辛生活和遭遇侮辱的事例,能够反思到中国文化里面对于政府权力的设计能力、对于政府官员的监督制约能力、对于民间普通人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与保护能力等等,这才是真正进入识的层次!
如果能够以卖炭翁的个案为切入点,综合自已对中国唐代社会问题和政权设计的“知”,详细提出自已对于唐代文化和文明的观察、反省和反思,从而提出一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权力设计蓝图和监察监督制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真正的识!
如果做不到这些要求,如果只是在各种场合像小孩子背诵唐诗一样炫耀自己的知,或者只是像董卿一样“出口就是唐诗宋词的好句子”,这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更不能说是“有知识”!
因为,这些表现,只能证明自己“有知”,但是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无识”!
学习佛法,不也是一样吗?
如果只是认识一些大和尚住持法师,只是参加过很多次放生法会,只是会背诵一些经典和咒语……,这只是有佛法的知!
那么,如何从佛法的知,生起佛法的识呢?
参!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