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通常来说,如果是单凭自己一个人的知识、阅历、志向和精力“完全独立”地阅读佛教经典和闻思佛法教理,那么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要有见微知著的观察力,能够在看似平平常常的文字符号之中,或者是直接发现“如来真实意”,或者是仔细窥见“非常之法义”,从而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前后贯通和一通百通,也就是所谓的“一部经通,一切经通”。
可是,如果自己并不属于人类社会里面的极少数的所谓“上根利智、上上根机”之人,那么闻思修证佛法的最安全稳妥的选择,就是从最早期的佛教经典文献里面仔细阅读和用心“多闻”。因为中期和后期佛教界里面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此源头而流出,并且又在流出之后的人间的不同历史时空之中,慢慢地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和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污染。
但是,只要自己有能力发现、品尝和饮用了直接来自佛法源头的清洁甘甜的“净水”,那么肯定就有能力瞬间判断和准确鉴定所有的来自中下游河流里面的“样水”。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判断和鉴定日常生活之中的饮用水质的好坏,主要原因还是自己从来就不知道,从来就没有见过、尝过和饮用过直接来自源头的清美甘甜净水。
例如,在《杂阿含·第四十二卷·第1158经》里面记载的这一段看似普普通通的文字之中,至少已经透露出四个系列的直接涉及到人间佛弟子居家生活和闻思修证的重要信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国中婆肆咤婆罗门女信佛、法、僧,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于佛、法、僧已离狐疑,于苦习尽道亦离疑惑;见谛得果,得无间慧。其夫是婆罗豆婆遮种姓婆罗门。每至左右所为作时,有小得失,即称南无佛,向如来所住方面,随方合掌,三说是言:「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身纯金色,圆光一寻,方身圆满如尼拘律树,善说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师!」
二
我现在尝试着从这一段只有一百六十余字的早期佛经内容里面,“举一反三”地解读出四个系列的信息如下:
第一系列
「舍卫国中婆肆咤婆罗门女」已经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彻底斩断清除三类无明(有身见、疑、戒禁取见)结缚,已经证得佛教“沙门四果”里面的须陀洹入流初果,已经是一位生活在人间的在家圣弟子。但是,此时她的丈夫「婆罗豆婆遮种姓婆罗门」不仅没有证得佛教里面的任何一种沙门果,同时他的内心里面也没有生起对佛教的任何信仰,因为他是一位婆罗门,他信仰尊重的是婆罗门教的「三明大德」等等,他对于佛教和佛陀反而是颇为不喜、不悦和轻视。
由此文字信息可知:
1.已经证得须陀洹入流初果的「婆肆咤婆罗门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之中,与其暂时还是一位世间凡夫俗子的丈夫「婆罗豆婆遮种姓婆罗门」之间,仍然是有着正常的夫妻之间的情欲和性欲生活。并不是只要证得沙门须陀洹入流初果之后,从此就没有了正常的人类情欲性欲,从此就不再食人间烟火等等。
2.在夫妻双方之中,任何一方“先”证得须陀洹初果之后,和另一方的婚姻之中的正常的夫妻之间的情欲和性欲生活都是如此。
3.纵然是在家佛弟子夫妻双方同时证得和已经证得须陀洹入流初果,因为没有彻底斩断欲界无明结缚的原因,夫妻之间的情欲和性欲生活也是基本如此。
第二系列
从「每至左右所为作时,有小得失,即称南无佛」这一段记载之中,可以知道已经斩断三类无明结缚证得须陀洹入流初果的圣弟子们:
1.他/她们仍然会在日常生活之中,因为没有注意“关闭和守护根门”而造作一些身体、语言和心念上面的过错,从而在造作之时或者完成之后才能觉察到。
2.他/她们对于自己周围人们的三业造作过程和结果,已经具备了清晰地观察和判断能力。
3.他/她们在觉察到自己的“失念、过错”之时,能够「即称」立刻及时忏悔。
4.他/她们在觉察到别人的“失念、过错”之时,同样也能够“即身观察”,立刻反省和检视自己。
第三系列
从这一段「即称南无佛……三说是言:「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善说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师!」的文字记载之中,可以清晰看到:
1.「阿罗呵」就是“阿罗汉”或者“阿拉汉”的音译,这原本就是佛陀的十种名号之一,“佛陀即是大阿罗汉”。因此,任何人(特别是北传大乘佛法之中的很多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嘲笑、讥讽、轻视或者斥责阿罗汉,都会在有意(明知故犯)和无意(愚味无知)之中造下“谤佛”的不善业。
2.「牟尼之尊」里面的“牟尼”一词,并不是“释迦牟尼”的意思,而是泛指当时社会里面的所有的婆罗门教传统之外的出家沙门。
3.「仙人上首」里面的“仙人”一词,则是包括古印度婆罗门教修行人在内的所有的修道之人。
第四系列
从这一段「即称南无佛」的内容之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佛陀时代,纵然是已经证得须陀洹入流初果的圣弟子们,她们所修学的「念佛」法门,也不是直接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字,或者是称念他方世界里面的某位佛陀的名字,而是众所周知和家喻户晓地称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所普遍具有的十种特有的功德名号:「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这才是佛陀时代的佛教界里面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平时修学的“念佛法门”!
因此,早期佛教里面的这个“念佛法门”的特点,我们甚至还可以从大乘佛教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很多“佛说”经典里面,找到“专念一位佛陀或者菩萨名字”的逐渐演变的痕迹。
三
任何一位修学大乘净土宗念佛法门的佛弟子,如果只是阅读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这部《佛说阿弥陀经》,那么看到经里提倡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等,基本上都会认为是要“专心地持诵、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而不会想到用心思惟佛陀的十种功德名号。
可是,如果能够继续阅读玄奘法师翻译的同一部佛典《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基本上就有可能会注意到:「执持名号」并不是单纯地执持“阿弥陀佛”的这个名号,而是“执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拥有的“十种功德名号”。
例如,在这部唐朝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面,已经多次地提到:
1.「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
2.「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3.「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彼十方面诸佛世尊,亦称赞我不可思议无边功德,皆作是言:『甚奇希有!释迦寂静释迦法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部《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里面,也是已经透露出“正受持”佛陀名号的信息:「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正遍知,……阿弥陀佛如来、应、正遍知,……若有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忆念相续勿令断绝,……常应如是专心系念,」
四
在佛教界里面,对于三世诸佛所共有的功德名号的定义,即使是在北传大乘佛教界里面,也是有着专门的经典给予清晰准确地解释。
例如,西天三藏法师天息灾译《佛说十号经》:「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阿难白言:「云何如来?」
佛告苾刍:「我昔因地为菩萨时,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盘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如过去正等正觉,调伏息心,得至涅盘,故名如来。」
「云何应供?」
佛言:「……证涅盘时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永害烦恼,如断多罗树头,永不生芽。复次贪、瞋、痴等烦恼尽故,一切诸趣永不结生,超过四难——生、老、病、死——苦果之法,惑苦二种而永不生,立应供号。
「复次,令彼世间所有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幢幡、宝盖、香花、灯菓,及天上人间最上之物,供养于佛,获得最上富贵吉祥之福,是名应供之号。」
「云何正等觉?」
佛言:「如来具一切智,于一切处无不了知,以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二缘生、四谛法等如是之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令起智断惑,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具三明、六通,复于大乘作意思求,历修诸地,断尽结习,成无上觉,此名正等正觉。」
「云何明行足?……云何善逝?……云何世间解无上士?」
佛言:「世间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地狱、饿鬼、傍生等类,各具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及彼六识所缘境等一切诸法,名曰世间。正觉正知名世间解。……」
「云何调御丈夫?……云何天人师?……云何名佛?……云何世尊?……」
依据佛法教理,所谓的佛陀名号,总共就是“通、别”两类,而且只有三世诸佛的“通号”,才能完整地传达出佛陀所特有的不共智慧和无量无边的功德寓意。
因此,真正的“念佛”修行,还是要以专心忆念、用心系念和思惟正念“三世诸佛”的通号里面的(除“如来”之外的)任何一个名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