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超大法师问:「你说大乘佛教思想的真正源头,其实是来自于古印度的《梨俱吠陀》和《奥义书》这些外道著作,能否再多列举一些有份量的大家观点作为证据呢?如果拿不出更多的有力证据,那也只能说是你自己的个人之见而已。」
---------
这方面的大家观点和有力证据太多了。我现以当代著名的印度学和翻译学家徐梵澄先生在1979年农历中秋时节评论佛教的三段文字作为证据:
(一)「佛教由《韦陀》之教反激而成者也。瞿昙之教初立揭橥其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涅槃诸说,正所以反对《韦陀》教之繁文淫祀也,破斥其祈祷生天诸说也,扫荡其鬼神迷信也。所谓原始佛教,及小乘是也。历时既久,不能以此餍足人心,渐渐引入救苦天神、土地生殖之神等而名曰“菩提萨埵”,如“观自在菩萨”,“地藏王”等,以及往生弥勒内院及弥陀净土诸说,而恢弘其教理,则合为大乘。至今吾国佛寺建筑,法式多定型。入门则见四大金刚造像,曰地、水、火、风,是皆《韦陀》教之神也。……往往隔庭对正殿佛像者,辄有龛,塑立像曰韦陀,操金刚杵,谓为护法神。是则雷电之神,杵表电光,谓之因陀罗(Indra),古雅利安族之战神也。……大乘之末路,盖尽徙《韦陀》神坛造像而礼拜之,菩萨,陀罗,异名同实。若是者,一正一反一合,衍变公式可寻,佛教之成,固有所自来也。」
---徐梵澄:《五十奥义书》(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页。
(二)「净土之无量光天,即《韦陀》中之光明天也。密教咒术重声音之神秘能力,犹《黎俱》唱赞之遗风也。手印法术等,古祷祀之仪文也。于《唱赞》、《唵声》等《奥义书》,犹可窥其端。……则密乘可谓为《韦陀》教之别子,今散分于印度教诸宗。……辨证之迹,昭昭乎著,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撷此一线索而纠结以解,则上下通流,上窥四《韦陀》,诸《婆罗门书》及《森林书》,下瞰六派哲学及今之印度教,鲜有不贯者矣,此奥义诸书之所以可贵也。」--同上书,第6页。
(三)「佛入中国后之初期,佛与梵之精义,尚未经深切甄辨,故徒观于外表生活方式等,颇多混同。」---同上书,第8页。
------------
1.现以所谓的“中土禅宗初祖达摩”为例,他的个人外表和生活方式,明显不是佛陀教法之中的出家比丘形像和所作所为。
例如:
比丘外表:半月理发(光头形像)、剃除须发(不留胡须)、著僧伽黎、不执拐杖(除非年老、体弱、生病等等)。
达摩外表:长发披肩、蓄留胡须、身穿长袍、手执一根三岐杖,从此开启了中国禅宗子孙长发披肩和蓄留胡须之先河。
达摩生活方式:独自一人、九年面壁,时人称之为“壁观婆罗门”。
比丘生活方式:僧团集体生活、精舍或者阿兰若处专心用功。
佛陀及比丘说法方式:以《长阿含·第二卷·游行经》为例,[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悦,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诸佛法,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达摩的说法方式,在民间传说之中最著名的有两次:一次是和梁武帝的对话,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不欢而散。还有一次是直接暗示慧可禅师拿起利刃,“咔嚓”一声,自己亲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从此成为一位地地道道的残疾人,并且被漫山遍野的佛教法盲们美其名曰“立雪断臂、至诚求法”。
非常可悲的是,尽管达摩无论是从其个人形像、生活方式、说法内容和教化方式,都已经表现出了典型的古印度婆罗门的特点,但是在今天的汉传佛教界里面,仍然还是有无数的佛教界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依然是把这位非佛陀教法之中的出家比丘的“壁观婆罗门”视为“中国禅宗初祖”。
当然,最可怜的还是慧可禅师,自己亲手砍断了自己的一只左臂,最后还是没有“得到”或者“听闻”到佛陀教导的四圣谛教理法义。
2.再以佛教协会前会长诚大和尚的经历来说,他本来在出家之后,学习的就是大乘佛法教理,读诵的是大乘佛教经论,受持的是大乘佛教戒律(所谓的“比丘戒”在汉传佛教寺院里面,早已是普遍的“名存实亡”、早已被所谓的“丛林清规”公开代替。如果看不到这一普遍事实,那只能证明自己是极其愚昧和极度无知。)
因此,诚大和尚在自己内心里面真正追求的闻思修证目标,肯定不是佛陀教法之中的圣弟子们念兹在兹的《杂阿含·第三十三卷·第931经》里面记载的:「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
与此同时,再加上汉传佛教寺院建筑、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和生活方式等等,全部都是直接模仿古代皇帝上朝上殿、人事任免、皇室活动排场和宫庭生活方式的原因,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很难有人在这种环境里和气氛下生活时间久了,还能保持住自己刚出家修道时的初心,还能果断拒绝走向和享受各种各样的方丈权力、僧官财富、人间美食、男女美色和日常娱乐等等。
严格来说,诚大和尚既没有佛教沙门果的教理知识信仰和今生取证志向,更没有佛陀制订的佛教出家比丘戒律的传承和受持,他只是一位选择了在大乘佛教界里面过着表面上的出家生活方式的现代婆罗门而已。
因此,他的出家心态、理想追求、学习内容、受持戒律、修证目标和生活方式等等,根本就不是一位佛陀教法中的出家比丘,那么又何谈所谓的“违犯了佛教比丘戒”!
二
有一持咒三十多年的法师说:「单凭一段文献内容,不能就说“唵”字是来源于吠陀和奥义书,这只是孤证。你要是真有本事就继续多公开一些文献资料让大家看看。如果拿不出,我劝你还是赶快忏悔谤法的罪过,拔舌地狱是真有的。」
------------
证据来了,请法师仔细阅读。
(一)《唱赞奥义书·第一篇·第一章》:「“唵”当敬拜此音为“乌特吉他”,盖唱者以“唵”始。」
---徐梵澄:《五十奥义书》(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
1.乌特吉他:高声唱赞。
2.四部《吠陀》和主要的《奥义书》思想,都是出现在佛教之前。
(二)《唱赞奥义书·第一篇·第一章》:「三事之明,由此而起。以“唵!”而呼召,以“唵!”而诵读,以“唵!”而唱赞。唯于此声而致尊敬,以其崇大,以其持载也。……
三人者,皆始诵一“唵!”然后从事,故可谓祀事由兹而起。
人唯如是知,而观想此音(唵)为“乌特吉他”,则凡有求愿,唱祷而皆得矣。」---同上书,第74~77页。
-----------
1.呼召:Adhvaryu祭师之赞礼也。属《夜珠》。
2.诵读:Hotar祭师之念诵也。属《黎俱》。
3.唱赞:Udgatar祭师之歌赞也。属《三曼》。
(三)《唱赞奥义书·第一篇·第四章》:「“唵!”人当观想此音。盖唱高声诵赞者,以“唵”始终其事。
彼等知之已,乃出乎《黎俱》、《三曼》、《夜珠》,而唯入乎声(即“唵!”)中。
若人诵得《黎俱》已,则高声唱言“唵!”于《三曼》亦然,于《夜珠》亦然。
惟此声,即此音。是不灭者,是无畏者。诸天入乎是,则无畏而不死。……入乎此已,如诸天之不死也,彼则永生。」---同上书,第81~82页。
--------
来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吠陀》和《奥义书》里面的著名的神圣“唵”字,早已被某教里面的成千上万的出家“比丘”和在家弟子们,每天早晚念诵不断,甚至是在释迦牟尼佛陀的塑像前,随着所谓“法器”的伴奏声音,集体念诵和高声唱诵了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和一年又一年。
例如:
1.《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萨婆诃。
2.《净身业真言》:唵,修多唎,……娑婆诃。
3.《净意业真言》:唵,嚩日啰怛诃贺斛。
4.《净三业真言》:唵,娑嚩,……婆嚩秫度憾。
5.《安土地真言》(地神真言):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地尾萨婆诃
(四)《“唵”声奥义书·第一章》:「唵!此声,此宇宙万有也。其说如次:凡过去者,现在者,未来者,此一切皆唯是唵声。其余凡超此三时者,此亦皆唯是唵声。盖此一切皆是大梵。此自我即是大梵。」---同上书,第731页。
「彼为万有之主,为遍知者,为内中之主宰,为万物之胎藏,为存在者之始、卒。」---同上书,第733页。
----------
在某教寺院里面的每天晚课内容之中,还有如下“唵”字的集体念诵和高声唱诵:
1.《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唵,鉢囉末,隣陀寧,娑婆訶。
2.《观音菩萨灭业障真言》:唵,阿噜勒继,娑婆诃。
3.《开咽喉真言》:唵,步步底哩,伽哆哩,怛哆誐哆耶。
4.《三昧耶戒真言》:唵,三昧耶,萨埵鋄。
5.《变食真言》:南无萨嚩怛他誐,哆嚩噜枳帝,唵,三跋啰,三跋啰吽。
6.《甘露水真言》:南无苏噜婆耶,怛他誐哆耶,怛姪他,唵,苏噜,苏噜,钵啰苏噜,钵啰苏噜,娑婆诃。
7.《一字水轮真言》:唵,鋄鋄鋄鋄鋄。
8.《乳海真言》:南无三满哆,没驮喃,唵,鋄。
(五)《“唵”声奥义书·第三章》:「此是自我,论于声为唵。论于字母,诸分即诸字母,诸字母即诸分。为“阿”音,“乌”音,“门”音(A、U、M)。
居醒境者,维蓍涡那罗(宇宙遍是之人),为“阿”音,为第一字母。为遍得故,为元始故。人如是知者,夫惟获得其一切愿求,且为第一。」---同上书,第733~734页。
------------
在某教里面,有著名的《华严字母》四十二个,其开头的第一个字母就是“阿”字。所谓的佛教“出家僧众”集体唱诵之时,全部法器齐鸣,高声赞叹“阿”字,大家反复咏唱两遍。接着再唱“乌”字等等四个从音,最后又在有节奏的所谓的“法器”伴奏之下,再以极其饱满的旋律,回归主音“阿”字。
(六)《乔荼波陀颂释·第一卷》:「当知“唵”声义,
一一如诸分。
此一神圣声,
心思当与合。
神圣“唵”声是,
大梵无畏者。
常合“唵”声音,
了无所怖畏。
盖神圣“唵”声,
是低下大梵。
神圣“唵”声是,
万有始、中、末。
当知神圣“唵”,
即是“自在主”,
万有心中住,
思“唵”声遍漫,
“唵”声是福乐。」---同上书,第7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