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

《奥义书》里面的吠陀圣音和梵音

对于古往今来的无数的虔诚信仰大乘汉传佛教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来说,如果听到或者看到有人彻底否定自己心中一向坚信不疑的、所谓的直接来自佛陀释迦世尊宣说和教授、以及所谓的历代祖师菩萨和高僧大德们用心传承下来的“佛教真言咒语”和“佛教音声梵呗”等等,则肯定会激起自己内心之中的“舍身护法、拼命护教”的宗教信仰感情。

否则,除非是他/她的内心里面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所谓的“佛教真言咒语”和“佛教梵呗音声”的真正渊源,究竟是否来自佛陀释迦世尊当年的亲口宣说和亲自教授,因为自己内心里面真正关注的也并不是直接涉及到大是大非的闻思修证,从而只是将其当成一种在佛教的传统招牌下,主要以所谓的敲打唱念和梵呗音声佛事作为日常工作内容的一种职业技术而已。

可是,在现有的中文汉语文献里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清晰地指出所谓的“佛教真言咒语”和“佛教梵呗音声”的真正渊源是来自古代印度的传统婆罗门教之中。因为,婆罗门教里面的职业僧侣们创造和编撰出来这些繁琐复杂的“真言咒语”和抑扬顿挫的“梵呗音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婆罗门僧侣主持和主导的各种各样的祭祀法会之中,彼此之间能够配合熟练的、连续不停地、并且能够不断地变换着各种花样的适用和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人们的祈求、祈福、祈祷、祭祀和超度等等需求。

但是,作为古代印度的“沙门思潮”运动之中新出现的主要的几个“沙门团体”之一的“大沙门”佛陀释迦世尊和跟随他出家闻思修行的佛教僧众们,几乎都是直接反对、公开否认和严厉批评传统的婆罗门教里面宣扬和提倡的所谓的“三大纲领”之中的“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和“祭祀万能”思想观念。因此,释迦佛陀本人是不会教授和鼓励自己的出家和在家弟子们继续奉行祭祀(火供)、持诵真言咒语、修行各种各样的梵呗唱颂等等。佛陀的这些反对理由、否认态度和批评意见,都可以从中文汉语佛教经典和律藏里面清晰地查寻到和阅读到。

因此,今天的汉传佛教界里面的出家僧众们,现在公开彻底地从寺院里面的每天早晚课诵的内容之中取消和清除所谓的“佛教真言咒语”和“佛教梵呗音声”还不是太过于尴尬,因为还可以把责任等等直接推给过去的资讯信息贫乏和传播技术落后时代里面的那些自己本人也是被误导了的译经大师、祖师大德和历代高僧们。

可是,如果在今天的资讯信息已经丰富和传播技术早已超前的时代里面,如果自己仍然还是信受奉行着和公开宣扬教授着所谓的“佛教真言咒语”和“佛教梵呗音声”等等,那么可以肯定在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自己一定会面对非常多的尴尬。

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佛教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清晰地知道:某些所谓的佛教出家译师、祖师、禅师、法师、上人,某些名山古刹之中的住持方丈大和尚、寺院或者佛协里面的僧官执事等等,他们不仅不懂佛教和婆罗门教,甚至是终其一生时间都生活在自欺欺人和盲修瞎练之中。

 

在直接溯源所谓的“佛教梵呗”的历史传承之前,其实不妨先参考一下来自佛教外行人士编撰的一部中国辞书里面的词条解释。

(一)梵(fàn 饭):梵文Brahma(梵摩)的省称。意即“清净”、“寂静”。《法华经·序品》:“常修梵行。”婆罗门教指不生不灭的、常住的、无差别相的、无所不在的最高境界或天神,也用来称呼同该教有关的事物。佛教沿用此语,用来称呼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梵钟、梵音、梵行、梵呗等。

梵呗:佛教歌赞。呗是梵文Pathaka(呗匿)之略,意译“赞叹”。原为歌曲。相传佛世有妙声尊者,娴于呗道,称为呗比丘。中国佛教以其传自梵土(天竺),故名之为“梵呗”。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304页。

 

(二)呗(bài :梵文Pathaka的音译(呗匿)的略称,亦称为“梵呗”。意译“赞叹、赞诵”。即举行宗教仪式时,依曲调引声歌咏偈颂以赞叹诸佛菩萨。如佛教寺院中所唱的赞偈。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顶礼归依,歌呗赞德。”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735页。

 

从这一部并非是佛教和佛学专业人士编撰的《辞海》词条解释里面,已经可以明显看出所谓的“佛教梵呗”里面的这个“梵呗”一词:

1.从其历史起源来说,它本来就是古代印度的传统婆罗门教里面专用和使用多年的“有着明确归属”的宗教(神教)名词术语,只是后来出现的「佛教沿用此语,用来称呼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2.从其内容性质来说,梵呗「原为歌曲」,本来就是用于「举行宗教仪式时,依曲调引声歌咏偈颂以赞叹」。

于是一个思考题立刻就出现在所有的佛教界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面前:

众所周知,佛教在家弟子优婆塞(男居士)和优婆夷(女居士)所持守的戒律,不仅从条目数量上来说没有佛教出家僧众多,而且从严谨程度上来说也没有佛教出家僧众严格。可是既然佛陀为在家弟子制订的“八关戒斋”里面都有明确要求在持戒期间「不歌舞倡伎(不歌舞戏乐)、不故往观听」,那么佛教界里面的出家僧众可以公开唱颂或者表演所谓的“佛教梵呗”吗?

 

考虑到语言习惯、字数篇幅和阅读时间等等,现在再来参考一本汉语版的(其实已经有很多种不同语文的翻译)当代通晓梵语的“内行人士”翻译的直接来自古代婆罗门教著名圣典《奥义书》之中的涉及到所谓的“佛教梵呗”和“佛教真言咒语”历史起源的书籍:黄宝生译《奥义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

 

1.《歌者奥义书·第一章·一》:「应该崇拜歌唱为唵这个音节,因为随着唵,开始歌唱。……唵这个音节是歌唱。……依靠它,三种知识运作。随着唵,开始召唤。随着唵,开始赞颂。随着唵,开始歌唱。」---125126页。

注:“三种知识”是特指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

 

2.《歌者奥义书·第一章·四》:「人们吟诵完毕梨俱,发出唵音。吟诵完毕娑摩和夜柔,也是这样。这个音就是这个音节,永恒,无畏。众天神进入它,也就永恒,无畏。任何人知道这样,发出这个音节,进入这个音节,这个永恒和无畏的音;进入后,便达到永恒,如同永恒的众天神。」---130131页。

 

3.《歌者奥义书·第八章·六》:「一旦他离开这个身体,他就与这些光芒一起上升,或者,随着唵音上升。一念之间,就抵达太阳。确实,那是世界之门,对知者敞开,对不知者关闭。」---218页。

 

4.《泰帝利耶奥义书·第一语音学章·八》:「唵是梵。唵是这一切。唵是应允。……随同唵,吟诵娑摩。随同唵和颂,吟诵祷词。随同唵,行祭者祭司应答。随同唵,梵祭司开始吟诵。随同唵,允许火祭开始。婆罗门先说“唵”,然后说“愿我获得梵!”他确实获得梵。」---235页。

 

5.《伽陀奥义书·第一章·二》:

所有吠陀宣告这个词

所有苦行称说这个词,

所有梵行者向往这个词,

我扼要告诉你这个词:

它就是唵

这个音节是梵

这个音节是至高者,

知道这个音节,

他便得以心遂所愿。

这是最好依托,

这是最高依托,

知道这个依托,

在梵界享受尊贵。」---268页。

 

6.《疑问奥义书·第五问》:「然后,尸毗之子萨谛耶迦摩询问他:“尊者啊,在人中,始终沉思唵这个音节,直到去世,他由此赢得哪个世界?”

他回答说:“萨谛耶迦摩啊,唵这个音节是上梵和下梵。……如果运用三个音素构成的唵这个音节,沉思至高原人,他便进入光中,太阳中。就像蛇蜕皮,他摆脱罪恶。娑摩颂歌引导他进入梵界。在那里,他看到比至高生命更高的、居于身体中的原人。……

梨俱达到这个世界,

夜柔达到空中,

娑摩达到圣贤所说的世界,

凭唵这个音节

知者便由此达到至高世界,

平静,不老,不死,无畏。”」---290291页。

 

7.《剃发奥义书·第二章·二》

「握住奥义书之弓,

这伟大武器,

安上由沉思磨尖的箭,

贤士啊!

凭借思考其性质的思想挽开弓,

你要知道,

以这不灭者为目标。

唵是弓,自我是箭,梵是目标

应该准确命中,

与它合一似箭。

你们要这样沉思这自我:“唵!”」---301页。

 

8.《蛙氏奥义书》:「唵这个章节是所有这一切。对它说明如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只是唵这个音节。超越这三时的其他一切也只是唵这个音节。

这自我,就音节而言,就是唵这个音节。就音素而言,足是音素,音素是足,即是阿音(a)、乌音(u)和摩音(m)。」---308309页。

1:唵,原为吟诵吠陀时,用于开头和结束的感叹词。婆罗门视为神圣的音声符号,以其象征宇宙、自我和梵以及这三者的同一。

2:唵(Om)这个音节,由aum三个音素组成。

 

9.《白骡奥义书·第一章》

「火在胎藏中,

无形而不可见,

但是它的特征并没有消失,

使用引火木,

便可从胎藏中钻取,

身体和唵也是如此

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下引火木,

以唵这个音节作为上引火木

依靠沉思,

不断地转动钻取,

便能看到如同隐藏其中的神。」---314315页。

 

10.《弥勒奥义书·第六章·六》:「应该用唵这个音节、三声和沙维特利崇拜这两者。……确实,歌唱是唵音,唵音是歌唱。……因此,应该不断用唵这个音节崇拜它。它是唯一的启明者。因为人们这样说:

这个音节是功德,

这个音节是至高者

知道这个音节,

他便得以心遂所愿。

……唵是它的声音形体。……因此,只要念诵唵,所有这些都受到赞颂、敬拜和供奉。因为人们这样说:“萨谛耶迦摩啊,唵这个音节是上梵和下梵。”

……确实,这自我是主宰者,……它值得认知和追求。一个人应该在赐予一切众生无畏后,进入森林,抛弃外在感官对象,从自身中获取它

……依靠思想的清净,

消除一切善业和恶业,

清净的自我居于自我中

享受永久幸福。

……唵这个音节是声。它的顶端是平静,……名为毗湿奴,超越一切。应该崇拜这两者。因为人们说:

既高又低,

这位神以唵音命名

无声无有,

应该将它安于头顶。」---369380页。

注:“沙维特利”是一种吠陀诗律。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