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星期六

斩断有身见的快乐

 能法师说:「你不能以大修行人留着披肩长发、蓄着及胸胡须这样的外相表现,来解读虚云长老和来果禅师这两位老和尚的修行境界。他们只是在一个人住山修行期间,自己一个人是真不方便剃须理发才导致的长发披到肩膀、胡须垂到胸前,并不是他们不懂比丘戒律半月半月剃除须发的规定。其实就是医不自医现象,就是自己真不方便给自己剃除须发才造成的。再说这个有身见结缚,我相信虚云来果两位老和尚肯定是都已经斩断清除了,因为从教理内容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复杂繁琐困难,我相信就是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花和尚鲁智深在杭州圆寂前都能斩断,这可是有偈文为证的。当然也有可能这种斩断有身见结缚,其实就是类似于禅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境界,开悟之后肯定是有解脱的快乐出现,这一点我也从来都不否认。」

-------------

、众所周知,在人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和交际应酬之中,很多时候仅仅只是以初次或者一次的个人主观印象上的“以貌取人、以音声论人”,或者是“以衣着打扮相人和量人”等等,都有可能会造成不正确的认知、不全面的偏见、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个人判断结果。这方面的例子,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有很多前人往事可供借鉴。例如,传说中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误会弟子颜回在一次煮米饭的时候未供先食;《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初见“凤雏”庞统之时,也曾经因其相貌丑陋而冷落和轻视等等。

但是,任何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长年累月的、经常多次地表现出来的言语内容和行为举止等等,很多有经验的人们还是能够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从而或多或少地判断出来他的真实性情、知识见地和所谓的修行境界。

否则,我们完全可以从北传汉语系的《佛教大藏经》里面,找到和列出充分的“佛法”教理和经典内容,来公开证明前佛协会长诚大和尚的言行,不仅是一种“祖师密意”,甚至是一种古今中外的佛教界、宗教界和神教界里面屡见不鲜的“猪山长老”言教和“糕生大德”身教的“应机应现”和“方便示现”等等。

 

、所谓一个人居住在深山里面或者岩洞之中用功修行期间,自己因为“医不自医”的原因而无法剃须和理发,其实纯粹就是一种为自己的佛法教理无知无识、有意无意轻视佛教戒律和触犯比丘戒律、个人性情嗜好或者癖好、甚至是生活懒散懒惰而寻找的理由和借口。

原因非常简单:

(一)剃头理发和刮去胡须这样的日常生活事情,并不是医生自己不能给自己动手术这样的同类事情,两者没有可比性。

(二)任何一位在汉传佛教界里面长期生活过的出家人,基本上都会知道“出家人有三把刀”的流行语。简单来说就是:一位汉传佛教界的出家人,在出家之后要会使用三把刀子:

1.剪刀:基本的衣服、袜子缝补。

2.菜刀:基本的日常饮食饭菜制作。

3.剃刀:自己能够为自己(或者帮助别人)理发剃个光头和剃除胡须。

事实上,在佛教界里面,至今仍然还有很多的出家僧众,都会自己用剃须刀片或者电推工具,自己为自己理发和剃除须发。

(三)据我观察,虚云禅师和来果老和尚两个人,他们即使是在几十人或者一百多人的佛教寺院里面集体生活期间,很多时候仍然还是蓄留着披肩长发和及胸胡须,这就只能让人认真反思他们的“佛教”传承法脉了。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面,著名的侠义真好汉和出家真英雄鲁智深,圆寂之前留下的这一首《辞世偈》:

「平生不修善果,

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

这里扯断玉锁。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对于这一首所谓的《辞世偈》,我还感觉不到哪里能够证明“智深大师”已经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彻底斩断了根深蒂固的有身见结缚!

 

、禅宗师徒努力追求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境界,不仅不是佛陀教法中的圣弟子从自己的头脑之中和心灵深处彻底斩断清除有身见结缚的状态,甚至也完全不是已经斩断三类无明结缚的圣弟子们所生起的“六种快乐”的状态,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位导师传授下来的法流法脉、两种教理法义的内容和两类闻思修证的要求。

简单来说:

(一)已经彻底斩断有身见结缚的佛弟子,从此开始他/她决不会再去受持念诵任何一种所谓的真言咒语。仅仅只是这一点观察标准,就可以明显看出虚云禅师和来果老和尚两个人,终生都没有做到。

《中阿含·第四十七卷·181经》(佛说)「阿难!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脱我苦,是求苦、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二)一个彻底斩断有身见的佛弟子,他/她肯定不会再去向外祈祷、祈求、祈福、甚至祈望往生到他方理想世界里面继续修行“成佛之道”。

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

 

(三)一个彻底斩断有身见的佛弟子,他/她不仅肯定能够继续斩断和清除所有的疑结缚和戒禁取见结缚,他/她也已经能够逐渐地亲身感受到初果须陀洹圣弟子特有的“六种快乐”源源不断地生起、增长和相续。

1.五欲乐、知法更乐。
     
佛法教理中所谓的“欲乐”,通常是指内心喜爱、向往和追求的、经由自己的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接触和感知外境(色、声、香、味、触)之后,所生起、增长和持续的乐受(喜悦、快乐的感觉),因此又被简称为“五欲之乐”。即所谓的“财、色、名、食、睡”:财欲(贪欲、利欲);色欲(情欲、性欲);名欲(荣誉感);食欲(饮食欲);睡眠欲。

如果在一个人的头脑之中和内心深处,已经对欲乐生起了乐受(感到喜悦、感觉舒服),这是属于“爱欲”生起,也可以说是“爱贪、欲贪、贪欲”出现。

如果已经对某种欲乐生起了喜爱,并想要继续拥有、尽量延长,甚至是永远保存和占有享受,这就是生起了“爱欲”(欲爱)执取。

如果已经对某种欲乐生起了强烈地执取(婪),这就是从“欲爱”发展成“欲贪”。这一系列变化,不仅都属于“十种结缚”的范畴之内,同时还都是从“有身见”这条最粗重的“主根”结缚之上,出生、增长和蔓延。

但是,任何一位初果圣弟子,都能在正常拥有和清晰感受这些人间五欲快乐的同时,又能清晰地觉知它的因缘生起、发展变易和消失相续,这是普通世间凡夫所不具备的佛法修行功夫。

例如,在《杂阿含·第二十八卷·752经》里面,「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世间杂五色,

彼非为爱欲,

贪欲觉想者,

是则士夫欲,

众色常住世,

行者断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宁有道有迹,断此爱欲不?」

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杂阿含·第二十一卷·563经》尊者阿难语离车言:「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如是,圣弟子……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能得正法通达现见观察,智慧自觉离车长者!是名如来、应、等正觉说所知所见说离炽然,清净超出,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越忧悲,得真如法。……复有三昧正受,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具足如是智慧心,业更不造,宿业渐已断,得现正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生自觉智离车!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三离炽然,清净超出,以一乘道净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2.身体乐、心意喜乐

3.自己乐、眷属随乐。初果须陀洹圣弟子并没有彻底斩断欲界众生内心深处的贪嗔,因此在家弟子之间仍然拥有正常的人类社会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
   
例如,在
《杂阿含·第三十四卷·964经》里面,「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4.人间乐、天上亦乐。

5.今生乐、来生必乐。

6.入世乐,出世安乐。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