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1日星期一

佛教戒律之反思--1

 Wen-Ning He

一、写作缘起

一位好友法师笑着告诉我:「微电影《还俗》,讲述了一个出家多年的苏北和尚,中年还俗后一步步破戒的经历……法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侧面剧照简直和法师你高度相似……」

 

我在开心一笑之后,感到还是有必要简单说明自己对于佛教戒律的一些个人观点和反思认知,原因就是很多出家僧众和在家佛子可能从来就没有认识到或者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对于佛教戒律内容有所不知,甚至对于佛教现状更是选择性无视和无知。

因此决定从今天开始,在继续分享朱倍贤教授的佛法文章之余,也陆续写出一系列千字小文,暂名为《佛教戒律之反思》介绍一些有关佛教戒律的常识。如果文章内容有影响到某些“持戒严谨”的北传出家“皮球”和南传出家“皮裤”的演出事业和票房业绩,也请诸位“皮球”和“皮裤”们息怒,因为事实都是发生在红尘世间,任何人只要愿意放下成见和用心观察,自然能够知道是非、对错与真假。

 

二、谈论戒律之前提

众所周知,很多小孩子的脑子里面的稀奇古怪想法和生活中的天真无邪的说话都是非常有趣的,甚至能够经常为成年人的生活里面带来很多欢乐,这也是很多成年人愿意聆听小孩子说话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但是,在成年人的生活里面,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和小孩子展开或者进行严肃的讨论或辩论。原因就是任何一种讨论或者辩论,对于参与的双方或多方都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和条件。因为这是一种生活常识,在此我就不作详细说明了。

同样的道理,谈论佛教戒律或者僧众还俗等等,如果不是一种戏说、调侃和八卦式的谈论,也是需要谈论的双方或多方至少具备必须的一些佛教历史知识、佛法教理常识和佛教寺院生活的基本认识。否则,所有的谈论就只能是戏说、调侃和八卦的套路与方式。

举例来说:我认为大乘佛教界的出家僧众,特别是汉传佛教界的出家僧众,最好不要特别标榜自己是出家比丘、自己在学比丘戒、在持守比丘戒等等,而是应当主动地遵守着“平时只说法不说戒、如果说戒也只说五戒和八戒、但是决不标榜自己是比丘、自己在学和在持比丘戒”的原则。

原因非常简单,稍微了解一些印度和中国佛教历史的人都知道,大乘佛教从印度的龙树菩萨开始,直到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法师,都是公开违犯佛教比丘戒的典型代表。至于这两位佛教历史名人是如何违犯佛陀制订的出家比丘戒律,因为都是公开的文献资料,在此我也不作介绍了。

再例如,佛教出家比丘戒律文献里面,佛陀明确要求:「若见以我为师,而捉金银钱宝,则决定知,非我弟子。」

如果知道了这一条佛教出家比丘的戒律内容是印度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亲自制订的,那么再去观察当今一些公开标榜自己是佛教比丘、并且还是严格持戒的北传出家“皮球”们和南传出家“皮裤”们,相信自己在一瞬间就能“自知自证”了。因为判断的标准非常简单:任何一位佛教界的自称是比丘或者比库的出家僧人,只要还有接受金钱,包括微信红包和支付宝转账等等,他就肯定不是佛陀教法中的北传出家比丘和南传出家比库,而是如假包换的一只“皮球”或者一条“皮裤”而已。

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理解当年太虚法师定义自己“出家僧相”的智慧和经验:「比丘不是佛未成,愿君称我为菩萨。」

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够意识到一些北传出家的“皮球”们和南传出家的“皮裤”们,在标榜和宣扬自己“学戒、持戒”并且赢得了一些法盲人群狂热赞叹的同时,其实也把自己带上了必须接受大众运用佛教北传比丘戒律和南传比库戒律进行观察和审视的平台上面。

当然,如果这些标榜和宣扬自己“学戒、持戒”的佛教出家僧众能过得了这一条「畜钱宝、受金银钱戒」的检视,我也愿意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四事”供养这些南北传承的佛教界里面的比丘和比库们。

可是,如果这些标榜和宣扬自己“学戒、持戒”的佛教出家僧众,连这一条「畜钱宝、受金银钱戒」都过不了,那就接受“皮球”和“皮裤”的调侃吧,谁叫你们高调宣扬自己是佛教比丘和比库的呢?

既然你们公开宣扬自己是佛教出家比丘和比库,应当能够想到别人就会以佛教比丘和比库的戒律来观察你们自己。

顺便声明一下,我的身份既不是北传佛教界的出家比丘,也不是南传佛教界的出家比库,而且自从写公众号以来,我也从来没有以佛教出家比丘或比库标榜过自己。因此,我写文章是可以开通赞赏的,是可以公开的、坦然的、名正言顺的、理所应当的接受赞赏、红包或转账。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