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8日星期二

不放逸-1

 朱倍贤:有关原始佛法的修行次第()

2015.07.26.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81.html

 

在开始讨论今天的主题之前,先介绍一个基本的禅修技巧令身行休息」。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佛陀教导的定力以及禅修的内容。透过观察,知道身体与心是如何在制造紧张的感觉,如何去调伏它。这跟后代佛教所教的「禅定」,一味地将心锁在一个地方,重复地专注在某一个对象上来得到安定感,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原始佛经中,佛陀对于「禅定、定力」等观念的解释,是开放且多元性的。举例而言,佛陀讲说光是能够彻底地尽除内心的隔阂感与敌对感,例如对某人的怀恨、不能原谅等,内心就能够体会到一个程度的轻松跟安乐感。或者,持续且彻底地做到放下世间忧恼,剔除内心的焦躁感,自然而然安乐就会产生出来。

依据这样的原理来进行禅修的基本技巧,就会发现:当下心无法安顿、不够安乐,基本上是因为某些活动或状态所造成。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对事情隐隐约约的不安。例如担心工作、小孩,担心明天的计划,对未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焦虑;对于自己身处的国家、地区未来经济上的不确定性等等,而产生的焦虑。这些焦虑与不安都在我们的身心产生一种紧促、慌张,简言之,就是一种紧张的感觉。

 

尽量将觉知贴近「正在发生的触感

为什么在静坐时,从头到尾都要能够贴近并观察「身体的触感」?因为透过身体的触感,可以知道紧张是如何形成的。举例来讲,一个专心致志想成为游泳高手的人,在游泳时要如何改进技巧,让游泳技巧愈来愈好。如何用愈来愈少的力气,更有效率地划水、踢水,在水里滑动、前进?游泳时,我们是看不清自己身体姿势的,要如何改进姿势呢?

作为一个专业的游泳者,必须要感受得到水穿过皮肤的感觉,以及自己是如何使用肌肉的。透过这些直接的触感,可以知道自己在水里,滑行的速度有多快?阻力有多大?手切进水里的角度如何?手腕够放松吗?划水时是否用身躯、中间、腰部的力气?还是大部分都是用手臂的肌肉?这样是否有效率?若是懂得如何使用躯干、中央、腹部等肌肉,像游蝶式的时候,懂得这些技巧就会轻松很多,速率以及爆发力就会高很多。

如果不会游泳,也没有打太极拳、跳元极舞或练瑜珈术等运动经验,听到这些比喻可能会觉得很陌生,没有关系,至少我们有走路的经验。走路时,要能够走得既从容又昂首阔步,愈走愈省力、轻松、有精神,就要知道走路的方式是否恰到好处。在走路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去感觉走路的「触感」,透过触感来调整你的姿势、速度、平衡感,以及走路的方法。

静坐时也是如此,全程都要将「觉知」尽量贴近「正在发生的触感」。如此才能够知道,现在的心是如何在跟当下相处。也才能够知道,当下是否因为某种境界的产生,例如内心起了妄念、担忧,而使得呼吸变得更紧绷、更狭隘,以致气流无法通畅无阻地传递到全身。

 

「令身行休息」的禅修技巧

所以,「令身行休息」的禅修技巧,第一要先学会观察触感,尽量不要让觉知产生空档。出现空档时,心就会发呆、出神,接下来就是打妄想或是打瞌睡的前兆。尽量扎实、稳健地知道「当下具体的触感」。这「触感」可以是深沉的、可以是肤浅的,只要跟触有关的都可以。可能是呼吸时,膨胀、收缩微微的触感;可能是空气或衣服接触皮肤的触感;也可能是腿部、臀部接触地面或蒲团而产生的压力感,不一而足。

或者,更深入的触感包括:当心开始安静下来,我们能够以更凝定的心情,聆听内在的声音,也许可以感觉得到内在微细的震荡。甚至可以感觉得到,似乎是神经系统,细胞与细胞之间在传递着(发射、接收)信息。主观上的呈现,似乎是这样的感觉,不一定真的是如此。透过了解这样的触感可以评估:当下有什么状况困顿着你、绑着你?是什么样的心境让你无法安定下来?佛陀讲的安定,不是透过强迫意志的方式,让心死锁在一个地方

佛陀讲的「定力的技巧」,主要是将那些让心困顿、不安的因素与活动,搁置、转移、转化、提升。自然而然,心就会在舒适、省力、释怀等状况中安住于当下。将知觉带到身体的触感时,要懂得如何深入地去感觉。「深入」并不表示要更用力地注意,不是钻牛角尖、盯着它。而是像游泳者一样,要知道如何地用心才能够感觉到,身体是如何制造焦虑的。愈能够精准地感觉,就愈能够精准地放下正在困扰你的活动状况。

如果听起来很复杂,就先把注意力放在最单纯、最简单的焦躁、紧张、僵起来的感觉。心因为担忧、放不下,习惯性的慌慌张张。一般而言,心不能安定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处在对未来的攀缘与算计。所以在接触身体的触觉时,特别去感觉焦躁感,以及紧张是如何呈现的。怎么样用最快速、最有效率的方法,去放松、化解跟放下。

一开始,一定要有很多的探索跟比较。因为在没有很清楚身体的状况之前,虽然感觉到不安定,可是不能很确切地找出,你是如何用力在制造那些不安定。无法精准地挑出,当下是如何参与那个不安定的模式。所以打坐时的专心,是在找出不安定的根源,用心去体会身体参与当下触感的模式。好像在挑毛毛虫一样,从中挑出让你当下无法安住、安乐的活动,而不是将专注力死锁在某个地方

 

【静坐练习】

可以采取你喜欢、习惯的坐姿,我们只是短时间静坐,可以不必正襟危坐。但是宜采取一个不容易睡着的姿势,以便能够放松、舒畅、斗志高昂地投入。如果是在家里,能够不产生安逸感、不睡着的话,甚至可以躺着、靠着椅背,都可以实验。如果是比较长时间的静坐,就要更加留意坐姿,是不是不要造成细微的昏沈、散乱感

在开始之前,利用一点时间去感受一下,怎么样把世间最粗糙的贪欲跟忧恼,先搁置一边,把知觉散播到身体。若身体是一个很大的目标不容易安住的话,可先留意,好比说身躯的感觉、胸腔的感觉、腹部的感觉。

感觉当下的触感,不管是多么细微的。不必要刻意把细微的感觉变得强烈,现在的目标,不需要刻意去改变现在正进行的触感。如果是细微的触感,也只是知道「就是这样」。当前的触感是细微的感觉,不用把力气放在「追着它跑」,不要把力气用在怎样钻得更深。把力气放在:「如何能够更敏感、更融入地去体会」。这个「融入」是不需要你去特别用力,不需要你皱着眉头,不需要你硬把心塞进什么地方。

如果对你有帮助,可以在内心提起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探索的方向:眼前感觉到什么样的焦躁?眼前感觉到什么样的紧张?更细腻、更深入去感觉这个紧张、焦躁。可能是隐隐约约的,让你静不下来、让你不舒适、让你不能安住当下的干扰。去看到这些干扰,都是因为你的内在隐隐约约地在参与、在用力,在扛着它、在抓着它。所以,这个焦躁、紧张才会延续下去

试着调整内在应对的方式,尽可能更深度、持续地把紧张放下来、把它缓和。在整个过程中,你的觉知都是跟触感接触着,紧张的感觉是什么?隐隐约约的焦躁、不安的感觉是什么?透过不参与、不持续、抽离、搁置,把它缓和下来。在缓和的过程,也是如实地知道身体内在的触感:正在缓和下来、缓和下来的感觉是甚么?透过这样的了解、这样的感觉,你会明白现在使用的技巧多有效率。如果使用这个技巧,身心马上变得更轻松,也许可以轻松10%、甚至更多。可以感觉到内心因为这种模式的改变,而变得更安顿,就表示这个技巧有用在刀口上。透过这样的回馈,可以让这个技巧变得更精细,或继续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进,继续维持着它

如果你使用的放松方法,没有办法很有效率地摆脱焦虑、紧张,那么就继续探索。继续实验十六胜行里的第一、第二或第三个步骤。让呼吸更顺畅、更舒服,然后去感觉身体。一边去感觉身体,一边试着去抓出小毛毛虫来。能不能更精准地,挑出毛毛虫的尾巴,很省力地把毛毛虫挑出来。

好像在按摩的时候,人家胡乱帮你按摩背部,你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舒服。有的时候人家按到对的地方、真正酸痛的地方、穴位所在,就是这根筋、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在修「身念住」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技巧。要如何跟眼前身体的触感对应?要如何跟它相处,才能够按摩那根紧绷的筋,将造成无法安定下来的那根筋松开来?

尽量让自己的觉知,不要间断地知道当下的触感。就算是感觉很放松了,觉得已经没有明显的小虫虫可以抓了,持续地知道~正在放松中的身体,不被小虫虫干扰的身心,那个状态、那个滋味持续在变化着,继续知道那样的触感。

抱着高度探索的心,不断地检验细微的焦躁、细微的紧、细微的不安。那种细微地想脱离开当下、迫不及待要冲去哪里的冲动。小虫虫一探起头来就抓起来。在抓起来的过程里,继续地知道触感。所以以后更能知道,怎么样是更有效率的抓小虫虫的方法,怎么样是更有效率地放松,怎么样是更精准地,放下那些不良善的活动状态。(请慢慢睁开眼睛)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