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倍贤:有关原始佛法的修行次第(下)
2015.8.30skype开示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82.html
在佛陀的经教中,有一部很有名的经收集在《相应部》。这部经据说是佛陀的遗教,也就是佛陀在入灭前留给大家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在历史上一般通俗的解说都是解释成「不放逸」。今天我们可以来讨论这句话的意思。
在《相应部6.15经》,佛陀教给弟子们最后的一句话据说是:
「诸行是磨灭法,你们要以不放逸,使目标达成。」(庄译)
巴利文的原文是:“vayadhammā saṅkhārā, appamāda sampādethā’ti.”
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词汇就是「不放逸」,一般人听到「不放逸」,联想到的就是:要如何精进、用功。在其它的经文像《长部1.45经》、《相应部3.17经》,有很多地方同样地都有提到「不放逸~appamāda 」。有的经文像《法句经21经》就谈到,这个「不放逸~appamāda 」是通达到涅盘、甘露、不死,最重要的因素。所有的善法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先首,最终汇集于「不放逸」。
「不放逸」最重要的意涵
「不放逸~appamāda」的英文一般是翻译成“heedful”~留心,比起「不放逸」已经是相差蛮多的。然而,“heedful”也不能完全精准地表达“appamāda”原本的意思。实际上,我们从其他的经文发现「不放逸~appamāda」这个字出现时,有比「精进、用功、留心」还要更深的一层意涵。如果“appamāda”只是「用功」的意思,佛陀应该不会把这样的特质定在所有善法的首位。因为在众多的善法中,用功不见得是最重要的。
「不放逸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意涵就是:根据佛陀的观察,众生最大的痛苦来自对自我的执着。而「自我的执着」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因素,就是对于我们所执着的事物,因为熟悉而失去了警戒心,把它想象成是安全、可以落脚、安歇的所在。尤其是针对五蕴、身心,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这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在经历着五蕴时,自然而然地陷溺在其中,从中产生出安逸感、安稳感。
在谈到「不放逸」时,佛陀想要表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涵是:我们能否长时间地保持高度的警觉,是否在安逸感中,失去了危机意识?是否因为对五蕴的熟悉,看不到五蕴时时刻刻动荡不安的特质,因而对它产生执着?也就是说,执着要发生之前必先有安逸感的产生。在其它的经典中佛陀也提到,在面对我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五蕴等身心的状态时,应该要抱持着戒慎警惕的心情。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晚上跟着一条大蟒蛇睡在一起,如何能够安睡呢?
此外,佛陀也讲到六根、身心就好像着火一般,若是在其中产生出安逸感或安全感,那是非常不恰当的。换句话说,什么叫做「我执」?与其用一个哲学、形而上、很理论的角度来了解它,更贴切的了解「我执」的方式为:它就是安逸感的呈现。「我执」跟「我慢」最经常的展现方式,就是对于实际上是动荡不安、危险、靠不住的东西,失掉了警戒心以为它是可靠的,从中产生出不当的安全感。
「不放逸住」不见得是指一天要静坐几个小时,或是要将睡眠减低到什么样的程度。而是指不管我们现在的修行是到了什么样的阶段,假设说已经达到见法、初果的经验,如何才能够继续进步,或者如何能够从凡夫位朝向出世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穿安逸感,能否时时刻刻保持着对执着发生的警戒心。
「五取蕴」就是「苦」!
所以,「不放逸住」就是对于任何针对其他人,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件、五阴等,所产生出来的安全感,要有高度的醒觉。而且,用不同的方式警惕自己,让自己能够脱离开那样的安稳感。让自己坚毅、不退转地清净自心。
佛经中有很多地方一直在形容:「为什么五蕴是不安稳的」。有弟子问佛陀:到底什么是「苦」?什么是「不安稳」?佛陀给过的最简捷的答案就是「五取蕴」。佛陀说,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苦,好比说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却纠缠着自己,面对着事物的动荡不安、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苦。总结来讲,什么是「苦」?「苦」就是「五取蕴」!「五取蕴」简单讲就是在面对五蕴的现象时,把它当成是家、是自我、是自己的,且执着于它。在原始经典中,佛陀用很多不同的词汇来解说为什么五取蕴是「非我」?好比说他常用一个很特殊的词汇叫做「他」,英文常常被翻译成“alien”。最近美国加州刚立了新法,规定用不得再用“alien”来形容外国人,应该用“foreign”,因为“alien”这个字有贬抑和排他的意味。
英文的“alien”这个字,除了是外国人之外,还隐藏有「不熟悉、不可信赖、不跟我们同一国」,甚至隐隐约约有站在对立面的意涵。佛经常常用「他」这个字来形容「非我」,显示出佛陀所要阐述的「五蕴非我」的意思,就是要看到这些,我们认为很安全、可靠、是自己的家等等身心的现象,终究而言都是不可靠的。要把它当成是外国人、是大自然的现象一般,而不是当成亲密的一部分。
好比说我们过去在医院当义工时,看到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习以为常,把身体当作是自己根深蒂固的一个部分。当他面临死亡的关头,四大在分解、大小便失禁、肌肉不听使唤…,他产生出非常大的挣扎。实际上,这个屋子(色身)已经在败坏、要毁损了,可能意识已经模糊不清,甚至连在一起数十年的伴侣自己都认不出来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还是挣扎着要抓住最后一口气,其中非常大的痛苦,来自于无法放舍掉自己的身体。因为在面对身体所产生的不同的触感与经验时,伴随着千丝万缕的纠缠,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认知,这是「我」的所在。
佛经常提到,针对自己的身体或内心的世界,不断去挖掘出我们是如何在依靠着它们,是如何隐隐约约地在守护着它们,并对它们产生出不同形式的执着。至于对身体比较不执着的人,很多人在面临死亡时,有可能执着的是内心所产生的影像或念头。例如,有可能放舍不掉跟配偶一起经历过的甜蜜时光等记忆。这些都是因为平常对于五蕴,有非常根深蒂固的熟悉感与安逸感,所以在死亡的关键时刻,最潜在、最根深蒂固的抓取就涌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