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8日星期二

不放逸-6

朱倍贤:有关原始佛法的修行次第()

2015.8.30skype开示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82.html

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不放逸?

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一直去挑战与突破我们的安逸感与安稳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时时刻刻地观照并提醒自己,我们现在依赖的经验,它的动荡不安与不可靠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有继续进步的空间,直到所有的痛苦与细微的执取都消失,直到所有我们还看不到的盲点,都显露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真正有出世间法体验的人,面对修行的成果,他的内心不会强调「我是一个证得几果的人」。他不会着重于他的自我已经完善到什么地步,他已经得到了多少宝贵的体验

佛陀说,一个出世间的圣弟子有十种特质,其中的一种特质叫做“shedding”~减损。类似道家讲的:为道日损(损法)。一个修行愈高的人,看到的不是他的自我变得愈来愈好,而是他能够放下的东西有多少,有没有因无明而放纵安逸?有没有继续因有为法而迷醉?以这样来勘验自己还有多少进步的空间。就算是已证得初、二、三、四果,无论自己解脱的阶位到达什么程度,一个禅修者内心进步的方法,就是要继续绵密地观看:还有什么东西让他产生出错误的安逸感?还有什么东西让他误以为是可靠的,因而产生出放逸的状态?原始佛法的智慧从来无关于真空妙有,原始佛法的智慧来自未雨绸缪,能够分辨可靠的和不可靠的安全。

修行,就是要不断去挑战「安逸感」与「熟悉感」

在演讲的最后提醒大家,汉传的佛教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意思是:从不可思议无量劫的过去一直到现在,你若看不透我们执着的根本,还被愚痴所蒙蔽,就会以为这是我们的本来,是我们的自我最核心、最珍贵的一部分。

这句话要如何解释呢?一般的修行人都讲自己在修心,我们的心能够解脱了!很多人说「修行就是在修心」,接下来的疑问是:那我们解脱了之后,这个心跑去哪里了?之所以会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认为:「心」就是我的最重要的核心,「自我」最终就是这个心。

可是,佛法有一个非常革命性的说法:就连我们的心不是我们的心,更何况是其它的。

什么叫「就连我们的心都不是我们的心」?你若观察眼前的当下所产生出来的念头、记忆、影像等等的,你会发现这些影像、念头、记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你是无法控制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有人问你:某某人他叫什么名字?有可能你记得起来。可是你若像我,随着年岁的增长,记忆力愈来愈退失,你很有可能会记不得。也就是说,最终那个我执的根本是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我们还认定「这个心是我的」。我们无法看到,这个心所有的项目、现象、活动,最终都是不可依靠、不可控制的。若你去仰赖它、把它扛起来,它就会变成包袱。

你想象得到这样的解脱吗?连心都不用扛!我们所讲的不执着,不只是不执着世间的财富、情感、名利、得失,而是包括这个心。我们要时时刻刻地保持警觉,知道就连这个心,这个我们认定为自我的部分,都不用扛起来。如果连心都不用扛起来,那还剩下什么东西在制造我们的压力呢?还有什么东西会造成我们的苦呢?这才是佛陀的遗教~「不放逸住」真正的意涵。佛陀要我们不断地看到:执着的来源是什么?它来自于安逸感与熟悉感。修行就是要不断去挑战,这样的安逸感与熟悉感。

平常要如何观察「就连自己的心都不是我的」

「就连自己的心都不是我的」,平常要怎么观察呢?就用一个例子来说:静坐时,内心有很多的杂念等内在的活动,此时内心能够保持「平舍」的心境,去观察那些喋喋不休的言语。一般人听到喋喋不休的言语,马上就联想到「自我」。这个喋喋不休就是「我」在讲话、「我」在想事情、「我」在定义「我」跟宇宙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我在规画未来要怎样等等。若能够以平舍的心态来观察那个「喋喋不休」,好像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户外的风吹过树林的声音、风吹过风铃的声音。或者是听到跟自己无关的陌生人在聊天。持续观察一阵子,就很容易产生厌离心。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候机楼等候飞机,等得很无聊了,大家就喋喋不休地跟人家聊起来了。坐在他们旁边倾听他们讲话的内容,发觉这些话语的内容都是不关己身、是不太有营养、没什么兴味的东西,很快就会觉得很无聊、很无趣。实际上,我们内心呈现出来的念头、语言,大部分也是如此。如果客观地看,就会发现它们很无聊、很无味,好像是一位唠叨的人一直在喋喋不休。这些唠叨并不是有建设性的话语,而是一个很紧张、很焦虑不安的人,透过喋喋不休在抒发他焦虑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喜欢倾听这种内在的声音?为什么会那么在乎,我们内心产生出来的念头呢?因为我们都抓着这些念头,以为它们都是跟「自身」有关~我的念头跟我切身的命运有关。所以,很容易在倾听内在的声音时,陷入自我陶醉。心理常常呈现出「我长得多漂亮」、「我多么有才华」或「我多么没用」、「我多么笨」、「我的业力多么深重」。若能抱着「倾听陌生人讲话」的心态来看待这些言语,此时就是在修「非我」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在机场听到那些跟自己无关的人在不安地交谈着。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那么就连内心很烦乱、有很多噪音的时候,都可以禅修、都可以静坐,都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继续修「非我想」。从这样的角度看到:就连这个「心」,都不是我的、无法全然掌控、不可依赖的。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