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之反思 Wen-Ning He
一、写作缘起
二、谈论戒律之前提
三、闻思戒律之常识
四、澄清戒律之迷信
就在最近的十来年时间里面,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讲话谈论,还是在私人空间喝茶聊天,只要是有谈到佛教界某些自己标榜为“佛教比丘、持戒比库”的出家法师们、方丈住持们、僧官执事们呼吁、提倡和宣扬的所谓“以戒为师、严格持戒”等等说教,我都会在自己内心里面立即生起对于这些“比丘、比库”们的智力水准和人品德行的直接警觉和初步判断。原因就是自己曾经在闻思修证佛法的道路上,既有遇见过一些类似于华山派“君子剑”岳不群先生这样的满口武林正义和江湖道义的专业优秀演员,也有看到过很多信仰虔诚、心地善良,但是却又不具备最基本的观察和反思能力的愚痴者与可怜悯者。
反观自己,我也曾经在大乘佛法信仰和汉传佛教环境里面盲修瞎练多年,也曾经真心地相信和持守过出家戒律,也曾经体验过一个人身无分文的孤身步行长途跋涉,也曾经实践过放下青年人的虚荣脸面托钵乞食、路边休息和露天过夜,甚至在特定的某个时期里面还曾经获得过同学道友们的鼓励与赞叹。因此走过这个阶段之后,即使是看到和听到很多明显就是愚痴和愚昧的关于持戒认知和修行实践的“皮球”说教或者“皮裤”言论,通常我也不去批评与否定,因为第一是知道这些涉及到具体个人的智力认知水准和人品德行心性,第二是很容易就会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愚昧信仰、狂热冲动和盲修瞎练。
可是,对于大乘佛教和汉传佛教界出家僧众与在家信徒们最常见的一些关于“持戒修行”的信仰与观念,我并不陌生。例如:「三世一切诸佛,皆由持戒修行而成就;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修行必须严格持戒;宁可铁轮头上旋,终不于此毁净戒;宁可持戒而死,终不破戒而生;学佛首先就要学戒,修行首先就是持戒;出家之后,五年学戒……」
随着以上这些似是而非的“佛教修行”理论和“学戒持戒”观念逐渐在佛教界里面流传开之后,慢慢导致了一些从来没有阅读过佛教律藏戒本,甚至是根本不知道佛陀在《比丘戒》和《比丘尼戒》里面制订了什么条文、规定了哪些内容的出家僧众和在家信徒们,有时也会自信满满地运用着自己头脑里面不知从哪里看到或者听来的“佛教戒律”标准,直接判断或者议论某些出家僧众的言行是否“如法”和是否“犯戒”。
实际上,即使是释迦牟尼佛陀亲自制订和当众宣布的出家比丘的“具足戒”条文内容,也并不是很多人臆想中的“一字都不能改、一条都不能少、神圣不可或缺、必须全部奉行”等等。因为佛教的比丘戒律,本来就是古代印度热带环境里面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些个人言行注意事项。佛陀制订这些比丘戒律的目的和用意,主要就是为了避免当时社会大众的讥嫌和指责,并不是说一个出家人只要严格持守着这些戒律,就能见法、悟道、入流和证果。
现以汉传佛教界里面公开声明信受奉行的、尽管早已是名存实亡,但是却仍然还被“作为广告招牌高高挂出来”的《四分律比丘戒》作为观察对象,我简单统计这250条戒律的内容分类、条文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
性欲~20条~8%
偷盗~30条~12%
杀生~2条~0.8%
大妄语~1条~0.4%
群体相处~36条~14.4%
衣服卧具~44条~17.6%
钱财~4条~1.6%
钵盂~2条~0.8%
药物~2条~0.8%
口业~3条~1.2%
饮食~44条~17.6%
劳作~2条~0.8%
饮酒~1条~0.4%
洗浴~2条~0.8%
行站坐~24条~9.6%
大小便~7条~2.8%
涕唾~3条~1.2%
说法~20条~8%
任何人如果能够暂时抛开狂热的宗教信仰感情和某些先入为主的个人“戒律”知见,冷静和理性地按照《四分律比丘戒》的条文排列顺序,依次从“四波罗夷法、十三僧残法、二不定法、三十舍堕法、九十单堕法、四悔过法、百众学法、七灭诤法”这八个类别来仔细阅读思考和审视观察,我相信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比丘戒律条文的绝大多数内容,其实都是2600多年前的热带地区异国他乡生活环境里面的一些社会民风习俗而已。
有了这个常识认知,自然就能意识到:要想判断任何一位或者一些佛教出家僧众的言行是否涉及到违犯佛陀制订的具体戒律,首先就要定义清楚三个最基本的大前提:
1.身份认定:他/她是佛教里面的出家比丘、比丘尼(比库、比库尼),还是大乘佛教修行人或者菩萨道信仰者?
2.戒律认定:他/她受持的是历史上的释迦佛陀亲自制订和当众宣布的《比丘戒》和《比丘尼戒》,还是大乘佛教里面的佛陀宣说的、甚至是“持戒/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都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梵网经菩萨戒》和《瑜伽菩萨戒》?
3.言行认定:他/她说过哪些言语内容,做过哪些行为事实?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位佛教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只要能够自觉地遵守着以上三个判定具体个人的言行是否如法和犯戒的最基本的大前提,那么自己在瞬间就能“秒懂”具体对象的具体言行的适应范围、对应戒律和判定结果。
举例来说,众所周知东洋岛国里面的佛教出家僧众,绝大部分都是可以公开相亲约会、公开结婚成家、公开生儿育女、公开从事歌舞娱乐、运动比赛和酒吧营业。对于这些现象,如果一个人的头脑里面没有最基本的三个大前提认定,自然就会想当然地判定和议论东洋岛国佛教界的出家僧众没有持戒,甚至是严重违犯了出家比丘戒律。
可是,如果人家根本就没有佛教比丘戒律的传承、授受和持守,如果人家信受奉行的是大乘菩萨道修行,如果人家从来没有对外宣扬和标榜自己是佛教界的出家比丘或者比丘尼,如果人家只是一群剃着光头、穿着所谓的佛教工作服的宗教职业者和在家居士众,那么他们公开参加相亲约会、公开结婚成家、公开生儿育女、公开从事歌舞娱乐、运动比赛和酒吧营业,甚至是从事佛学研究,究竟又有什么过错呢?到底又违犯了哪一条比丘戒律或者比丘尼戒律了呢?
至少在我看来,这些敢于公开放弃佛教比丘戒律的授受持守虚名、敢于公开选择做一位坦然享受着人间五欲之乐的光头居士的佛教信仰者们,他/她们的智慧勇气、善良真诚、人品德行和心胸坦荡的程度,早已远远地超过了成千上万的对外打扮成“僧装、素食、独身”的形像,却又在私下背地里面娶老婆、养情人、生儿女、买房产、做生意和存钱款的伪沙门、伪比丘和伪僧众!
但是世事人心往往很奇怪,因为有很多信仰佛教的在家人,经常会一边蔑视和嘲笑着那些公开娶妻生子、用心经营治生产业的光头居士们“犯戒”,一边却又掩耳盗铃地相信着那些暗地娶妻生子、用心经营形像工程的伪沙门和伪僧众才是真正的佛教界出家比丘修行人!
由此看来,形像包装和宣传推广,都是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