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0日星期日

初禅寻伺-3

朱倍贤:初禅中的「寻」与「伺」()

2014.10.12 skype开示)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88.html

 

八正道与禅那之间的关联

《中部117经》跟《中阿含189经》谈到:八正道跟禅那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修禅那时,什么是「正见」、「正勤」、「正念」、「正定」?

「正见」就是知道什么是「善寻」,什么是「不善寻」。知道心要「出离寻」、「离恚寻」、「不害寻」,要远离五盖、离开会破坏身心安乐感的活动。心若能够这样分别,就叫做「正见」。

「正勤」(正精进)就是在细腻的地方,努力、非常持续地放下恶寻、保持善寻。

「正念」就是一直记得要这么做,念兹在兹~善寻、善寻,离开恶寻、离开恶寻。例如静坐时,一直去留意正在放松中的身体,找到造成不舒服感、不安适感的活动并释放开来。

八正道的最后一个正道就是「正定」~禅那就是这么成就的。

 

《增支部5. 28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什么是圣五支正定的修习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初禅,他以离而生喜、乐润泽、遍流、充满、遍满此身,全身没有任何地方不被离而生喜、乐遍满。比丘们!犹如熟练的澡堂师傅或澡堂师傅的徒弟在铜皿中撒布沐浴粉后,与水充分搅拌,沐浴粉团随之湿润、来到湿润、内外被渗透湿润而无遗漏。同样的,比丘们!比丘以离而生喜、乐润泽、遍流、充满、遍满此身,全身没有任何地方不被离而生喜、乐遍满,比丘们!这是圣五支正定的第一个修习。

 

圣五支是指初禅的「五禅支」,在此以澡堂师做沐浴粉团为比喻。古代的沐浴粉团就是肥皂,在印度是用一种植物~澡豆制成的。将澡豆捣碎、搓揉,在搓揉的过程要拌入适量的水,水太多澡豆会散开,水太少则没有黏性,澡豆就不会凝结在一起。

另一个比喻是做陶器(potteryware),拉陶时,一只手要触碰着转盘上的陶土,另一只手要注水到陶土里,水太少陶土会干裂,水太多陶土则会崩塌变形。所以在整个制陶的过程,手触碰着黏土团,一直去感觉每个角落,湿度是否足够、恰当吗、需要更多的水分去润泽吗?透过敏感的触觉,让水分能够均匀、充遍地滋润着陶器的每一个部分。这些比喻清楚说明着:在进入初禅的过程中是有评估的。

除了评估还有一种「生物回馈效应」。在西方的心理学界,有一种帮助人降低焦虑的方法。心理学家用电子仪器链接在受测的人身上,测量他的血压、心跳、内在活动的新陈代谢等生物迹象。透过身上的电子仪器,不断向(受测的)焦虑的人说:你现在的心跳有多快!仪器上出现的心跳图,卟通、卟通、卟通,血压的数据。另一方面告诉他:可以同时练习不同的放松法,一边看着那些生物指标如何改变。随着放松,心跳的速度从原本的卟通、卟通、卟通,变成卟~通~、卟~通~、卟~通~,受测者就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就是要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放松,这就叫「生物回馈」。身心立刻得到回馈,从立刻得到的成果、评估中做自我的行为调整,初禅也是如此!

初禅中的「澡豆」比喻,就是一边做「善寻」让身心导向更安乐,一边在评估。从头到尾的觉知都是建立在触感上,因此可以直接感觉到自己是否「正在放松中」,是否朝向越来越安乐、知足,呼吸是否越来越朝向均匀、和缓,是否越来越有滋润感、满足感等方向。随着当下「了知、观察、评估」,“How are you doing? ”你现在做得如何?马上就能够调整。

佛经中还有其它对禅那的比喻例如「弹琴喻」,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一边弹奏乐器,一边倾听弹奏出来的乐章,祥和吗、美妙吗、触碰着琴弦的手指头太用力吗、太轻吗。轻重恰到好处才能弹奏出非常和谐美妙的乐声,这就是不断的「生物回馈」。一边弹奏一听倾听,只要出现一点点的失误马上就调整、修改,所以需要「正知、正念、正勤」。

需要「正知」:知道当下的活动是什么,如何用心、使用技巧,如何呼吸及使用肌肉。

需要「正念」:记得当下在做什么,不会弹到一半就忘掉接下来的乐章要怎么进行。

也需要「正勤」~热情和热诚,持续地演奏下去。

透过这些经文可以看到,初禅并非像一般所讲的很机械化,靠一声佛号、脑筋里盯着一个图象、一个种子字眼睛盯着一团光等不同的业处。不是靠注意力锁在鼻端、丹田,而是透过修「四念住」,观察、调整和释放身心的活动,整个过程都是朝向离苦、朝向更大的安乐。要做到这一点,觉知必须要打开来,在一开始必须有一些分别的动作,例如调整和评估心行,调整、评估心行所产生的效果等等。

 

【问答】

问:记得老师曾说初禅可以证初果,请老师再详谈?

答:初禅可以证到所有的圣果。果位禅那不是划上等号的,不要误将初禅、初果,二禅、二果,三禅、三果,四禅、四果划上等号。初禅是证得圣果的最低标准(就连此点在历史上都是有争议的,可以以后再详谈),但是有初禅有可能证得所有的圣位,有四禅并不表示一定证得了什么果位,有可能有四禅但是连初果都没有

至于初禅如何证得圣果,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谈。其中一个做法就是:去观察当下构架起内心安适感的「心行」是否可以依托、栖止,是否可靠、可以当做「我、我的」。对于内心的种种活动,如果心应对的模式不认同、不抓取,不在其中建立起我与我所,这就是出世间的方法之一。

也可以在修禅那时,持续以「四圣谛」的取角来勘验当下的安乐:是真实的吗?里面是否还有苦跟动荡不安?是什么活动在制造这样的苦?如何透过改变或抽离活动,而得到一个程度或是彻底的离苦?经由前面的三谛,而不断地调整、建构新的技巧。以四念住为主一味地修禅那,最终也是可以通达出世间的道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可以在任何一个禅那培养「平舍心」。四禅的平舍心是最完善、最成熟,以平舍心做基础去观察内心跟境界互动的模式(推手),从中揣摩:什么样的放下是「既不往前推、也不驻留于当地」,是一种不需要透过作意的放下。如此修学的人,心有可能暂时抽离时空的范畴,时间或长或短。

因为心在参与时空的方式,一般就是往前推、抓、憧憬、幻想,那是「有」(bhāva)的原动力。由于这样的参与,心不断去攀附下一个境界、下一个自我感,所以我们经验生死。绝大部分的平舍都有细微的造作,如果能够透过揣摩,体验到一种不透过造作的平舍,那也是通达出世间的道路之一。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