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星期四

佛教戒律之反思 -4

Wen-Ning He

一、写作缘起

二、谈论戒律之前提

三、闻思戒律之常识

四、澄清戒律之迷信

五、学习戒律之应知

佛陀住世时期根据“无犯不制、有犯方制、随犯随制”的原则,专门为现前和后世的那些跟随自己出家修行的沙门、依止佛教闻思修证的释子制定的比丘戒(包括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和式叉摩尼戒,本文出于行文简洁考虑,皆以比丘戒作为代表),本来是非常简单清晰和容易记忆受持的极为朴实与普通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个人言行注意事项,本来也没有任何神教色彩、救赎承诺、特别意义和殊胜功德等等。

可是,随着距离佛陀般涅槃时间慢慢拉长,同时也伴随着佛弟子内心深处对于佛陀的“永恒怀念和崇拜想像”,不仅出生在人间、成长在人间、结婚生子在人间、出家修道在人间、觉悟成佛在人间、教化众生和般大涅槃都是在人间的历史上的佛陀形像,逐渐变成了具有“大雄大力大慈悲、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放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花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照见恒河沙数世界”的超人想象和超神(天中天)形像,甚至是佛陀根据当时、当地的热带民风习俗和生活禁忌常识,纯粹是出于减少修道障缘和避免引起外界讥嫌指责而制定的比丘戒律,也被后来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持续不断地涂抹上一层又一层地看上去金光闪闪和凛然不可触犯的神教重彩油漆。

但是,任何一位正信的佛弟子,只要能够注意到佛陀为天上有情和人间众生留下的教理法义,都已经在人间不同的时空环境里面发生了逐渐演变和持续流变,甚至是出现了颠覆性的根本改变,那么自然就会知道学习佛教里面的戒律内容,也要避免走入“江湖鬼扯、民间传说、神教信仰”的迷宫歧路之中,也要敲开和剥掉所有的那些涂抹在佛教戒律条文上面的神教油漆重彩。否则,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可能正确理解认知佛教戒律和善巧抉择持守佛教戒律。

现在根据个人闻思修学佛法的经验,简单总结出两条学习佛教戒律的基础“应知”如下:

第一应知:从佛教历史上的比丘戒出现的时间先后观察,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有没有学习和受持比丘戒,或者说一个人持守比丘戒的清净圆满程度如何等等,与其“闻思修证”佛法能否「见法、入流、证果、解脱、涅槃」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道理非常简单。

1.在印度佛教历史上,比丘戒里面的第一条「淫戒」,根据《摩诃僧祇律》里面的记载,是在佛陀成道之后的第五年冬天制定,第二条「盗戒」是在佛陀成道之后的第六年冬季制定。根据“无犯不制、有犯方制、随犯随制”的原则,等到佛陀把全部的比丘戒制定完成之时,已经是成佛之后的第十二年。

知道了这个事实,我想只要是稍微读过一本印度佛教史的人们都会立刻意识到,即使是在佛陀成道之后的第五年冬天之前,也就是在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条比丘戒制定出来和当众宣布之前,我们这个世界上至少已经有了一千多位证得佛教沙门最高果位的声闻阿罗汉圣者。他们是:鹿野苑憍陈如、阿说示等五位苦行沙门、富商儿子耶舍和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事火外道三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弟子。

2.在早期佛经里面,有很多商人、农民、皇后、少女和男童,他/她们在用心聆听佛陀或者声闻僧众讲法的现场,当下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证得解脱道入流初果须陀洹,甚至是当场证得佛教沙门四果里面的最高解脱阿罗汉果。

特别需要注意地是,这些生活在红尘世间的入法流者和解脱圣者,他/她们在听闻佛法、走入法流和证得圣果之前,不要说没有受持比丘戒或比丘尼戒,他/她们之中的很多人,甚至连“三皈依”都没有受持过。这从他/她们证果之后,亲自对佛陀说“我从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声闻贤圣僧”的话语中可以得到证明。

第二应知:佛教比丘戒的条文内容,除了少数几条能够直接运用在古今中外的所有时空之中和不同社会生活里面,其实很多都是2600多年前的古印度热带环境里面的日常生活之中能够引起社会大众讥嫌和指责的个人言行注意事项。

暂且不说这些个人言行注意事项,一旦离开了特定的地区环境、文化背景、民风习俗和生活方式,是否会出现一种类似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状况,因为“他方独有,本土所无”的客观原因。但是至少应当知道,一个人即使严格地持守这些比丘戒律,也与很多神教信徒们狂热宣扬的“持戒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等等,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例如,《四分律比丘戒》里面的“百众学法”之中的第三十七「张口待食戒」、第三十八「含食语戒」、第三十九「遥掷口中戒」、第四十一「颊食戒」、第四十二「嚼饭作声戒」、第四十三「吸饭食戒」、第四十四「舌舐食戒」、第四十七「污手捉食器戒」等等,但凡是头脑稍微正常一点的成年人,也能立即清晰地意识到:纵然是佛陀没有制定这些比丘戒,东西方社会里面的任何一位从小稍微接受过一点点家庭餐桌饮食教育的人们,也不会做出以上这八种行为。

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会知道佛陀制定的比丘戒,根本就没有后人渲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圣功德和无量福报。

说白了,不就是一些具体的个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之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一些能够引起大众讥嫌和批评的日常言行吗?

只有用心思考清楚这两条学习佛教戒律的基本“应知”,才会从自己内心里面对于很多狂热鼓吹“持戒功德殊胜行,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只有学戒持戒才能住持正法,初果须陀洹圣者必须是一位持戒的圆满者”等等言论的佛教界出家僧众和在家信徒们,真正生起怜悯和同情。

但是有些时候,我仍然会在心里怀疑他/她们:

学佛之后,到底有没有阅读过比丘戒律?

学佛之前,究竟有没有被家里的父母长辈们提醒过“吃饭之前要洗手、吃饭不要吧唧嘴、吃面条不许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吃完之后不要用舌头舔碗和盘子”?

至少在我记忆之中,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亲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告诉过我这些吃饭时候必须注意的事情。

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感觉到佛教比丘戒律里面的这些关于饮食的戒条有多么神圣。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