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倍贤:有关「缘起」的一些澄清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196.html
续谈「缘起还灭」
刚刚提到的,是「灭」字第一和第二种的用法。接下来说明的是,「灭」字第三种用法:「厌离、离欲、灭——不再遐想、喜贪某种活动状态」。
《相应部12.67经》讲:一个多闻圣弟子观察「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起」和「缘起还灭」,所以内心产生「厌离」;因为「厌离」,所以他「离欲」;因为「离欲」,所以他经验「灭」;因为「灭」,所以解脱。《相应部12.61经》也提到观察「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而生起「厌离」、「离欲」、「解脱」。
《相应部12.20经》提到,是「缘起」这种「环环相扣制造链」里的活动、生存方式,就是受条件制约的、无常的、建构的、会灭尽败坏的、不应贪爱的。
「缘起的苦迫制造链」,是一个依托于不同环节、仰赖于不同环节的状态;「缘起的苦迫制造链」,是一个无常的环节驱动着另一个无常的环节。观察到所谓的「生命」、「轮回」、「自我状态」的「延续与喂食的方式」是如此,心生「厌离」。「厌离心」就是一种警觉、不乐意与之搅和:这是不安稳的、不可爱的,不是我歇脚、落脚的地方;我不该在情感上对它们投资、投注、跟它们联结。因为这样的「厌离」,所以产生「离欲」,意即不再感到兴趣、贪恋;因为「离欲」,所以产生「灭」,意即该种纠缠状况、苦迫轮转的「止息消灭」~心对于该状态,全然不参予、不交涉的「灭」。
《相应部12.67》等经中所提的「灭」,就是对于「缘起」状态「厌离」、「离欲」,而导致的「灭」~心不参与、不纠缠于「苦迫制造链」;心不钻进「苦迫制造链」,「苦迫制造链」的活动也不会侵入内心;「苦迫制造链」的变动、不安、苦恼,不再能在内心推展延续——是在这个程度上讲「灭」,而不是指解脱者「丧失了常人的生理机能」的那种「识灭」、「六入灭」、「受灭」等等。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些经文里讲的「灭」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三依一向」(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弃)里面的「灭」——同一个词汇、同一个意思,表达同一种修行方法。也就是说,佛陀在这些经中讲「缘起」,是为了破除对生命状态的遐想,进而产生出「厌」、「灭」等情绪(「灭」字的第三个意思)。
在此类的经文中,「六入的灭」、「名色的灭」…等等的「灭」,不是提倡「毁坏名色/身心、六入等机能」或「消灭触、受等机能」;指的是对「六入」、「名色」等等每一个「苦迫制造链」的环节「厌离、离欲、灭」。
再换一个角度说,在此处「十二支缘起」的「灭」,指的是对于「十二支缘起」这种轮回延续方式「停止遐想、喜贪、情感上的参予」。
再换一个角度说,明白了「灭」的第二个意思(缘起链环环相扣,一支的灭会带来别支的灭),可以帮助实践「灭」的第三个意思(对「缘起链」、「生命延续链」产生「厌离、离欲、灭」)。
由此可见,「缘起还灭」的「灭」字用法是不一样的。
针对性和普遍性的「厌离、离欲、灭」
这里所讲的「厌离、离欲、灭」,有的时候是拿来针对「缘起」里面的某一「支」,有时则是针对每一个「支」。所以,专门针对缘起里的「贪爱」产生出「厌离、离欲、灭」,那是有可能证得出世间法的。同样地,广泛地对「缘起」的每一「支」,也就是对「无明、行、识……乃至苦、苦迫」的每一个环节,产生「厌离、离欲、灭」,也是可以证得出世间法。
《相应部12.67经》讲的是对「无明」产生「厌离、离欲、灭」,对「行」产生「厌离、离欲、灭」,对「识」产生「厌离、离欲、灭」…乃至「十二缘起的每一支」产生「厌离、离欲、灭」,以此而得到解脱。另外,也可参阅《增支部6.63经》中类似的逻辑。
相对于上面的经文,《相应部12.38经》则是专门针对「缘起」里面的某一「支」来修「厌离、离欲、灭」:针对「缘起」里面的单一「支」——「意识」,看到它是依着「意向、算计、漏」作为它的根据地,不断地经验驱迫、投射,因而经历「生、老、死、愁、悲、苦、忧、绝望…」,就能对「意识」产生「厌离、离欲、灭」;因为「缘起链」是必须以「意识」作为其环节,所以对「意识」产生「厌离、离欲、灭」也会对「缘起的轮转状态」产生「厌离、离欲、灭」,因之达至解脱。
另外,《经集 1.1经》有讲到,光是针对「十二缘起」里面的单一「支」——「行」,看到诸种的「行」(内心的活动、意志的建构),是没有坚实的、是空洞不可倚靠的。当他心里能够看穿这样的行,就知道这是没有趣向、没完没了的,不能够带来任何的坚实、稳定的,他就脱离开「此岸跟彼岸」。
「行」基本上就是活动,「从此岸跑到彼岸」;「这里不够好,我要去到那里」;「我现在正努力地讨好这个人,使得这个人以后会爱上我」 …。「行」基本上就有此岸跟彼岸~有个当前的所在地、有个自我定位,跟想要趋向的目标。当一个禅修者,对于这样的「行」产生出「厌离、离欲、灭」,就会像一条「蜕去老皮的蛇」一样,脱掉「行」的包袱,而得到解脱。
另举一例。《相应部22.2经》等经说:佛法的关键可以是只针对「缘起」中单一的「支」——「渴爱」:「我们的老师教的最重要的就是『爱』的降伏…针对色、受、想、行、识的爱」,如果能消灭、超越它们,那就是达成修行目标。
前面曾讲到,某一些南传佛教坚持,一定要在具足观察到「十二缘起」的状况之下,才能得到解脱。可是如上的众多经典里面的例子,显示出有一些人,不需要透过那么繁复推演的解说,就能够理解到痛苦的关键在哪里而得到解脱。也就是说,他不需要看到「十二缘起的每一支」,只需要看到其中的二支、数支彼此间的关系,甚至单独的一支,它的某一些特质,就能够获得解脱。
这里要表达的是,如果你知道「缘起」的任何环节,真的懂了,懂到了「不对轮转状态怀有任何的遐想」,那么可以不必透过复杂的「十二支缘起」的角度,一样可以证得解脱。这就是为什么佛经里面,有一些人、有些佛陀的弟子,光是听到佛陀讲:「集起法即是坏灭法」,就证果了(如《中部56》)!
总结地说,「缘起还灭」的「灭」,起码有三种用法。有时「灭」指的是「积极地扑灭、停止某种活动状态」;有时「灭」指的是「促生某种现象的因素已被移除,所以被促生的现象也被动地随之停歇」、「污染某种现象的因素已被移除,所以被污染的现象也被动地随之质变」;有时「灭」指的是「厌离、离欲、灭——不再遐想、喜贪某种活动状态」。若不清楚这三种用法,「缘起还灭」中的一些逻辑是令人困惑、易生误解的。所以,佛陀讲「缘起」、「缘起还灭」,有时是为了嘱咐弟子「积极地扑灭、停止」像是「无明」和「渴爱」的状态,有时是为了说明修行中该注意「苦迫制造链」中的所有贡献因素,有时是为了说明轮回是「条件依托的不稳固状态」,以导致「厌离、离欲、灭」的「向解脱情绪」。
写于 2016.12.30。感谢吴学文的文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