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星期四

辨识佛法的准则-2

朱倍贤:辨识佛法的准则

 2015.12.20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194.html

后代大乘般若系统,自认有超过四圣谛的教法(「无苦集灭道」云云,把「四圣谛」贬为仅是权宜的「世俗论述」,把「一切法即空」当作是最高「法印」)。《般若经》把最高的佛法解释成:一切法「无二无别、了不可得」;一切如梦幻,「设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

佛陀原本强调依着「四圣谛」作清楚地分别——苦迫是真实的经验(「苦谛」),否认苦迫的真实性就不可能有出离;以为苦迫是「如梦幻」就不能真的对「过患」、「短期和长期的危机管控」有警醒之心;以为「法法无差别」就无法准确评判「甚么才是有价值」、「甚么是不值得、危险的」。造成、集起苦迫的原因(「集谛」),要正确地诊断,要有具体的、次第的净化行动才能断除;涅盘(「灭谛」)是安全可靠的、有智者的真实依归、非空洞虚无的、是修行之确切导归处;修行(「道谛」)需要具体改善身口意活动、正确使用注意力、透过「止观」而逐渐精准化价值评判而不是以「一切法空」的大一统认知来取代。

《般若经》讲,生死和涅盘一样地空幻,也就是说,「一切法空」被标榜为凌驾于涅盘和四谛的智慧。相反于此,佛陀所教导的涅盘,是体证在心理层次上「无上地」、「无从超越」(anuttara)的平安。佛陀这里所说的「无上」、「无从超越」,完全不是哲学立场竞说的「无上」;而是指在实证经验上,所有苦迫的种子都挖除干净、所有内心会被驱迫干扰的可能性都完全断除,「无法再往前推、往后移、停在中间」的彻底清净——已经没有进步空间的至高休息。

涅盘(「四圣谛」的「灭谛」)是真实佛法的最终归浚、流入处,真实的佛法没有其它的或更高的导归处(《相应部23.1经》等)。若把涅盘误会为某种实相立场或某种生存/活动状态,就会像《般若经》作者那样,自作聪明地发明「连涅盘都超过的一切法空」、把涅盘当作是分别意识所区分的二元中的一端(佛法的修行,毕竟也与「二元一元、相对绝对」这种游戏无关)。

《般若经》的内容,与其在原始佛经中寻找其根源,不如在佛教以外的宗教和神秘主义中找它的起始灵感。对比一下《般若经》与其同时期的印度教吠坛多的内容,就可看出这两者实际是同样的体系:《般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无苦集灭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而外道的《奥义书》,如Amrta Bindu Upanishad,说道,「是诸法真实相,不生不灭无苦所系者,无求道者,亦无解脱者」。《般若经》说「无二无别、了不可得」,为「无分别智」;外道的《奥义书》,如Maitrayaniya Upanishad,说道,「无分别智,见一切法,无有少分分别」。这不仅是与外道的教义相同,《般若经》与后期散文体《奥义书》,甚至在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上都有关联。

3.以佛法修行所开发的和所成就的内在质量来讲,「离欲、离结、减损褪解、少欲求、知足、远离、振奋精勤、简朴少袱」是佛法的「法印」(《增支部8.53经》)。

南传佛教中,多有以异常的身心征状,来判定修行者的证量。或有以〔自认为是〕「意识暂时熄灭」而将其当作「果定」(后代论师认定为是证入圣果前的剎那);或有以「身心泯灭、能所双亡」作为体证涅盘的征状。是的,佛经中有「受想灭尽定」而证入圣果的说法(如《相应部41.6经》)。是的,佛经中提到心背离诸行、「即身触不死界」的可能性(如《增支部6.46经》)。但是,纯以神秘经验中的身心征状,来判定是否有证果,很容易误判。牵涉到了深幽隐晦的体验时,被主观、成见误导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佛法判定真正的「涅盘智」,一定是立基于「法住智」;真正的「法住智」,一定会导向「涅盘智」)

我的老师,阿姜杰夫(坦尼沙罗比丘)就提到,许多实际上是「无想定」、精神恍惚、幻觉、「无色定」,却被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老师误会为「圣果的体验」。而这些自认有过「圣果体验」的人,宣说着似是而非的佛法。历史上许多这类被人尊崇为佛教大成就者的,阿姜也会判断他们所留下的文献,告知我们这些不是佛法,而是特殊经验被误认为佛法的解脱。

所以,当我或他人向他报告一些自认为是极不寻常的特殊经验,他从不以此肯定,而是强调像「离欲、离结、减损褪解、少欲求、知足、远离、振奋精勤、简朴少袱」的特质,是否稳定、增长。

同样地,历史的佛陀在讲述修行成就,从不以某种神秘经验的征状来判定进度与圣果,而都是以「身心和行为模式上产生出某种正面效应」来谈:具体断除了甚么「结使」、「烦恼」;对于真实佛法清晰的了解和坚固的信心,价值观和生活重心也随之改变;「制造痛苦的行为模式」愈来愈少,身心趋向宁静;越来越从善如流、相应和尊崇「戒律」、「禅那——圣者之现法乐住」、「不放逸」;愈来愈不随着「世俗价值」起舞、不为八风所动

这些正确修行所培养的特质、所产生的效应,就是上面提到,《增支部 8.53经》所说的「辨识佛法所具有的八种特质」:

「乔达弥!你应该知道法:『这些法导向离欲、非有欲导向离结、非结;导向减损褪解、非积聚;导向少欲求、非多欲求;导向知足、非不知足;导向远离、非纠缠喧闹;导向振奋精勤、非懈怠;导向简朴少袱、非多袱。』乔达弥!你应该一向地忆持:『这是法,也是律,这是大师的教说。』」

以下来具体说明这八种特质。

真实佛法的第一个特质是,通向「离欲」(virāga),而非「有欲」

这里的「离欲」跟三依一向的「离欲」是同样的字。《相应部22.84经》以多个名词,形容「离欲」。即,除灭对五蕴的「迷醉、欲、爱、饥渴、焦热、渴求」

描述佛法心境特质的经文有很多。其中,《长老偈》与《长老尼偈》,是森林修行的僧侣,体验到不同程度的解脱所吟咏的心声。内容常常描述着崇高、令人向往的心境跟生活方式。简短的诗句,表达着深远的意境。我个人主观认为,它们是人类文学史上最美的文学。

针对「离欲」,《长老尼偈》第14,净色(Subha)比丘尼说道:宇宙中各式各样的天界与天人,这么多众人向往之境,有哪一个,会令她的心产生贪欲、憧憬与企盼?

净色比丘尼说,她找不到!在那么多的天界,那么多天人里面,她找不到这样的人、事、物堪作为贪的对象!因为「贪在我心里已被彻底扼杀,已被佛法连根拔起!心不再黏在任何地方」。

她又说,无论这个世间有任何人觉得她美丽或丑陋,不管心现在经验的是快感或不快感,她的正念都是坚固不动。因为她已经知道所有的「建构法」的不可欲乐,已经没有任何事物能令心牵系

 

第二个佛法的特质是,通往「离结、无结」、「导向离结、非结」而不是通往「结」。

「结」指的是,把心绑进轮回的力量和活动。常见的说法有「十种结」,如《中部118经》: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心被这些结绑缚而生压迫感。其它的佛经也讲到,除了这十结以外,任何小的束缚都算一种结。像《中部39经》说「五盖就是结」:欲贪、瞋恚、散乱、昏沈、疑

《中部 39经》说:脱离「欲爱盖」就像刚刚还清债务,那些债主一天到晚来敲门讨债、骚扰都停止了;脱离「恚害盖」就像大病初愈,从吃不下饭、作呕的状态恢复正常;脱离「散乱盖」就像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突然之间你的时间、来去可由自己决定,那种舒畅感;脱离「昏沈盖」就像从奴隶身分被释放出来心从「疑盖」释放就像一个在荒郊野外迷路的人,忽然找到路了。

佛经的这些比喻,若以直觉方式体会,尤其是回想起过去禅修的经验,心从包袱、过患、本来是打结的状态松开来,从不舒坦进入到舒坦的过程——有愈多这样的经验,就愈了解、欣赏类似《相应部 22.36》这些经文所要表达的:心在哪里黏着,哪里就被绑住;哪里被绑住,哪里就被受限、压制

《中部 21经》有段经文跟「结使」有关:有一位韦蝶希葛(Vedehikā) 夫人挺有名气。大家看到她。觉得这个人看起来那么斯文,讲话态度像淑女一样,走起路来非常优雅,一定是一位很有修养的人。她家有位女仆,卡丽~ī。卡丽有点鬼灵精怪,看到人人都称赞她的女主人,她心想:「我每天跟女主人住在一起,我知道她的底细。女主人在外面装得很有气质、很有修行的样子,实际上她的内心应该还有结使/被绑着而不自由的地方 」。

卡丽故意要测试女主人,就白天睡得很晚才起床。韦蝶希葛夫人神色不悦地说:「太阳都已经起来了,妳怎么还没开始做事?」卡丽回答:「没任何理由」。这就好像现代人说的粗俗的话:「因为我爽!我高兴!」女主人听了很生气就对她咆哮。卡丽心想:「女主人平常看起来会那么有修行,好像心如止水那么优雅,是因为我们平常把她照顾得很好。我平常做事很勤奋,她不用担心家务事,所以她看起来好像很有修行。

这个故事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佛法对心理学深刻的了解。有的人外表可以看起来有修行,却光是一种教养和文化熏陶的结果,或是暂时被福报保护,所以内心的炸弹没机会爆发。这并不表示内心深层「苦迫的种子」都去除干净了。很多时候,在短时间内,只从一个人的外表、言行举止、个人魅力,无法判定他的修行是否很有成就。而是要看此人内心的结使,在面临真正挑战时,有没有内在打结的状况会让他的行为扭曲。

《相应部21.2经》也很生动地讲到「结」:舍利弗是佛陀弟子中几个最了不起的尊者之一。舍利弗刚证得最高解脱时,在空闲处禅坐思维,心里冒出这样的念头:「这世界上还有没有任何事情会干扰我?」具体而言,就是还有没有任何事物的变易、无常、改变及异动,会构成悲忧苦恼、内心不顺畅?

「变异」是说一般人在面对事情没有改变时,不觉得有什么干扰;如果现在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了、本来爱我们的人对我们的爱意好像淡化了、本来健康的小孩突然生病了这叫「变异」。舍利弗自问:「世间还有没有任何形式的变异会骚扰我、造成内心打结的现象?」他仔细观照、反省,整个身心所能呈现的任何状况,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造成他内心打结的现象

阿难听到后有点想试探舍利弗。早期僧团里,佛陀的出现世间,弟子对自己能遭遇到这种世间天上少有的人物而深感庆幸。对很多的弟子而言,若是失去了这样的导师、依怙,那可说是最大的个人灾难!阿难就故意问舍利弗,「有一天,我们老师死了,你内心会不会打结、起波澜?」

舍利弗说:「内心还是不会打结。如果老师死了,我内心仅可能会有一种感叹:这么稀有的老师走了,真是可惜啊!若他能多住世的话,不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得益、得到快乐吗?

佛陀闻知他们两人的对话,就跟阿难讲:「真的是这样。舍利弗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的心里面那个在『自我建构』、『拥有感建构』的引擎——『我慢』已经完全拆除。所以,没有任何境界能让他内心打结。」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