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星期四

辨识佛法的准则-3

 朱倍贤:辨识佛法的准则

 2015.12.20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194.html

第三个佛法的特质,「减损褪解而非积聚」

这里的「减损褪解」和「积聚」,特别是针对「自我感」的削减和膨胀而说。

《长老偈6.9》,Jenta尊者说:「我年轻时,曾以我的出生、财富、势力而自我陶醉。」在古印度时代,就像今天的社会一样,人家是否看得起你,有很大的成份来自你的身分地位;你能不能嫁娶某人,要看你是不是门当户对、你的财富、从事何种行业等等。在「欲界」里的活动,所谓的快乐就是如是建立在积聚、竞争上。

Jenta就是来自于古印度的世家,所以特别高傲。年轻时,不只对自己的出生背景、财富、势力而得意,当他揽镜自照,看到自己的身材、肤色、体态是那样的优雅、好看,也令他意气风发。所以,在外出行时是瞧不起别人的。根据他自己的讲法,当时的他内心充满骄傲、愚痴:「我高举着我的旗帜,眼中容不下别人。」

有一天,他第一次看到佛陀,后面跟随着几位弟子在外乞食:

那时

睹见了导师

无比尊贵

最上的调御者

如耀眼的太阳

身后跟随着的乞士

每一位都是

开发了澄澈的觉知

彻底扬弃了憍慢和自我陶醉感

而我

无法自禁

屈身、伏地

在众中之尊的足下

礼敬

Jenta认清了甚么才是尊贵,以及世间高下区分的肤浅。最终在森林中精修佛法,不仅断除人世间的骄慢,也净除了生死轮转关键之我慢

另一段经文是《长老尼偈 5.2》。佛陀的弟子来自三教九流,不像当时许多其它宗教是要看出生背景。佛陀有教无类,以「诚心」、「惭愧」、「意愿向善」作为收弟子的条件。所以,彻底解脱的弟子里,有曾经是国王、长者、学者的,也有曾经是罪犯、屠夫、娼妓的。这段经文讲的是娼妓出生、而后尝试着拯救自己的「无垢比丘尼」

过去,我妍饰着自己的身体

诱引、挑动那些愚痴人的心

站在妓馆门口

像猎人一样地设好陷阱

我玩弄着身上的装饰品

似不经意地暴露身体不同的部位

耍弄勾引人的把戏

对过往人群抛媚投笑

为自己如此吸引人

得意

而今,身披僧袍二重衣

头发已剃除

在托钵乞食归还的时刻

独坐于树下

证入无扰的心境

所有系缚心的结

不管来自人间或天界的诱惑

断尽

摆脱了所有的漏

我的焦热已止息

清凉——涅盘。

 

第四个佛法的特质是「知足」

「知足」是更高幸福的起始。包括「禅那」的不同种程度的解脱,肇基于「知足」。脱离开「不知足」的焦热、饥渴,心就能减少许多无用的动作,体会到更贴近宁静无为的深邃满足。

《长老偈 1.1》:

我的草屋有片屋顶、不漏风——

够舒服的了!

我的心

未曾退失警醒力,

已宁定、获得自由。

那么,雨神,

要下雨就尽量下吧!

《长老偈 18》:

这样就满足了——

以禅那为乐,决意、念具。

这样就满足了——

欣向修行的目标,笃定、做一个「离开了家」的人。

这样就满足了——

欣向安适,下决心修行。

知足安定的心境,单是在闲静之处、简单的触境,都有与禅那相应的乐趣。

《长老偈 1.113》:

清水、巨石,

猴、鹿现踪,

青苔和水草覆盖的奇岩——

我心苏息、清新。

 

第五个佛法的特质是「少欲求」

「少欲求」与第一个特质「离欲」,是不同的。「离欲」特指脱离五蕴身心的「美好感」、爱恋,也就是我执的最根本。而「少欲求」则是简化、减少在世间中的愿求。「少欲求」就是不愿意把复杂的需索扛在身心上,任其变成自己的枷锁。「少欲求」就能少压力,才有余暇品味那些细致、真正有质量的东西。

《长老偈 1.57》,一位「草屋简居者」自己跟自己说道:

这是你旧的草屋,

但你老想着新的草屋;

抛开对于「新的」的企求吧!

要盖「新的」,就是「辛苦重新来过」。

《长老偈 1.56》,不知是不是同一位「草屋简居者」,自己跟自己说道:

是谁在草屋中?

一位已「出离家的」人在草屋中。

他那收摄宁定的心,

已从贪欲解脱

好家伙,确知如此,

那么修筑这间小屋,

毕竟没有浪费工夫。

真正了解「苦谛」,自然会趋向「少欲求」。《长老偈 1.93》,Eraka自言道:

欲乐之贪总是伴随着压力,

欲贪中体验不到轻安。

只有喜爱压力的人,

才喜爱欲贪。

不喜欢压力的人,

不会愿意贪恋欲乐。

 

第六个佛法的特质是「远离、而非纠缠喧闹」

凡俗的人际关系,相互庆贺欲贪和囤积,烦恼和习性互相传染、合理化。「远离」的其中一个意涵:减少此类无益应酬,深知生命的缓急轻重,不在乎变成俗人眼中的异类,而是坚持圣者的嘱咐;交友纯然重质不重量,宁愿独处而有质量地反思生命、开展内在,也不愿意在没有营养的喧哗中虚度时光

《长老偈 1.84》,Nita比丘看俗人:

终夜,昏睡着;

终日,群众中找寻娱乐。

到何时到何时

蠢人得尽苦边?

《长老偈 18》,大迦叶:

别乐于聚会,

别乐于自己成为群众敬仰、注目的对象。

此中极易忘失自己该做的而与真正的快乐,失之交臂。

群众的称赞、敬意,〔令己高兴〕,像入骨之箭难拔除;

〔讨好群众〕而得到的利养、好处,无品之人终难放舍。

乞食而归,独上山头。

心入禅那,了无所系

远离凡俗人的喧嚣、拥挤

青黑云霭渗曙光,

潺潺流水沁心意。

少事、少务、离人群,

别让自己忙碌、操劳

忙着和众人喋喋不休,

连自己的心都看不清。

《增支部 10.69经》:世人相聚,纵情于「王论」、「盗论」、「象论」等等——用现代话讲,就是「谈政治」、「谈八卦」、「谈娱乐」,沉迷在「热闹有人气」、「我见解独特」、「别人爱听我讲话」,或沉迷于听人家高谈阔论。心住「远离」的人,不乐于这样的谈话内容。谈的是「知足」、「远离」、「怎么样能导向脱离纠葛」、「怎么精进」、「品德」、「定力」、「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经集 1.3经》:若要寻找伴侣,只跟志同道合或品德比自己更好的人交往。如果要交朋友,就结交忆持着法、从善如流的朋友。如果找不到这样朋友,那就无垢地独居吧!一个人独来独往,内心不依赖任何的人。这样的心就像风穿透渔网一样,无法被捕捉;像是出水的莲花,不被污泥所覆盖污染。

「远离」除了有「身远离」,还有「心远离」

《相应部 21.10经》提到,有一次佛陀问一位弟子:「你怎样修远离?」弟子回答:「我常常独居、常常远离喧闹。」佛陀说:「那是一种修远离的方法。但还有另一种修远离的方法:过去已经发生的,把它放下来、未来还没发生的,把它放下来、关于眼前正在发生的,把内心的执着、欲贪都放下来。」

 

第七个佛法的特质是「导向振奋精勤而非懈怠」

有智之者,对于微小的过失,深具危机意识;对于未来,未雨绸缪。知道人性根深蒂固的惰性、苟且因循是常态,所以不敢掉以轻心。常做自己内在的导师,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自强不息。开发不同种的「振奋精勤」模式而稳固升进:绵密细致的「马拉松」持久耐力、精诚所至的认真投注、百屈难沮的斗志、关键时刻引燃的爆发力

《长老偈 2.24》:

需要坚韧的精进力才能达成?

我做得到!

志于觉醒者所需办的任务?

我必定完成!

我不会失败——

老师开示的阳光大道,

直达不死的彼岸,

认真努力,

我一定会达到目标、我一定会亲身知晓;

像恒河的水流,

奔腾向大海!

《长老尼偈 5.6》中的Mittakali比丘尼,出家后还忙着送此迎彼、经营佛寺的事务,荒废禅修者出家真正的任务。直到有一天,偶得片刻闲暇,独坐于僧房:

忽然间警觉到,

我走的是一条苦恼的路

人生重要的事,一事无成;

我仍是被「老、病、死」所摆布

身体崩解前,

没有时间让我放逸、疏忽了。

Mittakali比丘尼之后灌注心力于禅修〕

如实观见了五蕴的集灭,

我从座起身,心已经脱离了禁锢——

佛陀嘱咐我的功课,

我想告知他:完成!

 

第八个佛法的特质是「简朴少袱而非难养多袱」

越是复杂的生活需求,越是需要庞大的支持网来支撑。越是庞大的支持网,越是容易某些地方违背己意、须要担心。所以,不管在家出家,减少变成世间的负担,减少给自己的负担。一箪食,一瓢饮,我们从这个世间只需拿取一点点,就感到安全、知足,堪过有质量和丰足的生活

《长部 2经》提到,让自己像一只鸟一样,不管到哪里,只是一双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同样地,一个出家人只带三衣一钵乞食游方,就可随遇而安。

当然我们不见得都是形式上的出家人,但起码可以想想:森林传承中的祖师爷们,他们在甚么样的物资条件下证得圣果?我现在的物资还不够吗?我还要担心什么!我真的要把生命耗费在对未来担忧、对现在不满吗?「这样就够了——活在世上所需要的物资我都已经具足了!」

在最后,以一个喜欢的典故作为此篇的结尾。

《长老偈 6.10》提到Sumana比丘。这位小男孩破了佛教的金氏纪录,孩童时就证阿罗汉果在佛法中,深刻地观照身心所启发的洞见,是无须要有丰富的阅世经验,也无关乎是年轻或年长的

Sumana在小时候,就已处处显露出得天独厚的慧根,不管是在定力和神通上,都有不同凡响的成就。有一次,佛陀在河岸的此边看到在对岸的Sumana。佛陀向身边的舍利弗说:「你看那边的年轻小孩,他的内心是如此的寂止,他的修行动力那么令人感到振奋,他的举止那么令人感到尊敬。他是阿㝹楼驮Anuruddha新度的弟子。」

阿㝹楼驮Anuruddha是佛陀弟子里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阿罗汉。也就是说,Sumana的师承是非常好的。佛陀看见自己的高徒阿㝹楼驮Anuruddha又教出了个高徒——一位自己杰出的徒孙,想必内心是欣慰欢喜的:「Sumana——那个被Anuruddha所驯服调御的人;一个由纯种马带领出来的纯种马,由不凡者所训练出来的不凡者!」

Sumana这种连佛陀都称赞的角色,佛陀接着说道:「像Sumana这种人,你知道他的内心还有什么希求吗?他内心还有这样的希望:别让世人知道我、认识我。

这么了不起的人,有没有急着要去有自己的群众、设立部落格/网志,想办法让世界晓得他?他有没有在关心网络上「按赞」的人不够多?他内心的希求是:别人都不须要知道我!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