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倍贤:有关「缘起」的一些澄清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196.html
被曲解了的「缘起」意趣,例二
第二个澄清:原始佛法所讲的「缘起」,并不是拿来解释宇宙中现象与本体之间的终极关联。
以一些大乘经典作说明。《如来藏经》(Tathāgatagarbha Sūtra),《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Śrīmālādevī Siṃhanāda Sūtra)(又名《胜鬘夫人经》),《大般涅盘经》(Mahāyāna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等等,都是影响汉传佛教深远的宗教典籍。其中提到「如来藏/佛性」(Tathāgatagarbha/Buddhadhātu)是众生本来清净的自体,含藏一切功德,与宇宙法界同体。
随着「菩萨道」观念的兴起,「成佛就是要圆满、累积一切功德」的大乘观念,难以协调「一切行无常、无从囤积」的原始佛教教义:佛陀的教导是「一切累积的都会败坏、身心中没有稳定安全的囤积所」,而大乘却开创了「圆满了一切知识、能力、福报的佛身观」。这其中的矛盾处,如何化解?
大乘哲学家所新编集、如上面所提及的经典,采用的其中一种策略,即是将「成佛」解释为,「回复本来就含藏无限知识、能力、福报的自性」。这样似乎就能自圆其说地,将原本应该是不稳靠的,变成了是取之不绝、永不毁坏的了。原本佛陀说,「慈悲喜舍」虽是善法,却是无常的、有苦迫性的、受条件制约的;原本佛陀说,「知识、能力、福报」都会衰败,无法完善、永恒,解脱也无关乎「知识、能力、福报的完善和永恒」;到了《胜鬘夫人经》等众多大乘经典,「慈悲喜舍、知识、能力、福报」都是「常乐我净」之「真我本性」(atta-dhātu)的一部份,永恒且用之不竭。
想想看,假若这是真的,开悟了这个「含藏无限功德的自性」的人,就会自动地从「不会说英文」瞬间变成「会说英文」,从「不会弹钢琴」瞬间变成「会弹钢琴」,从「不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瞬间变懂,从「不会使用苹果计算机」瞬间变会…。因为这些能力、技能,根据这些大乘经,都不是行为熏习而成,而是佛性本有的——这是一个多么违背经验、常识的妄想啊!我们在现实经验中,难道看不到这些能力、技能随着活动熏习而增强、减弱、熟练、退化?而这些后代附佛伪托的经典,「缘起」变成了是:「如来藏佛性」支撑、承续、生长一切功德。
更有过者,大乘甚至有把「缘起」解释为某种宇宙本体(如「真心」、「如来藏」)创造、变现出宇宙万物的过程。例如,《楞严经》所说的,「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相对于此,历史佛陀「心能造苦乐」的「业力说」,是务实地讨论身心活动如何一个程度地影响着苦乐。这是可在经验中认证其功效的,这也是纯粹为了净化行为的应用学说。佛法绝不会去假想某种唯心论,戏论著有某种宇宙本体在变现、全面影响一切现象。原始佛法中的「涅盘」,也不是甚么「本具的」、「能变生万法的」、「含藏一切功德的」本体。
举禅宗一般对「缘起」的解说为例。「梵化、玄学化」严重的禅宗,不管是教理论述上,或是解脱经验叙述上,与印度外道和中国玄学的相似度,远远大过与佛陀教法的相似度。在教理叙述上,从《六祖坛经》的「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皆从自性起」,到《五灯会元》的「主人翁,惺惺着」、宗密的「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类似的观念,多是原始佛经中所喝斥的外道见解(好比说,「六师外道」中的「尼干陀若提子Nigantha Nātaputta」教的就是,「灵知」被「业」所覆盖,解脱后即回复「一切智/全知」的功用)。
这些以「自性、佛性」角度曲解「缘起」的见解,要不就是类似外道的「神我论」、「蕴外计识神论」,要不就是误会「非取非舍的平常心」为解脱道(「不思善不思恶」的「无所住」、「平舍心」,在原始佛法中,都还只是「世间法」),要不就是把「一切现象都唯心所现」、「一切现象都空幻无实」的「无色想」、「无色定」,当作是修行最高指标。
在解脱经验的阐述上,那些透过「拳打棒喝」、「公案谜语」、「瞋笑语默」…骤然而得的「我本元自性清净…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原始佛经中的佛陀和圣弟子,没有一个会承认那是正确的「解脱」、「解脱知见」。原始佛教判定解脱的标准,也从不建立在宗派托捧出的「祖师」权威、或者是牵强附会的传说上(禅宗流传的祖谱、法统、开悟的故事,多是唐宋时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