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星期三

外道知见 -1

 朱倍贤:仍是轮回法的「无相」、「空性」

(讲于2016717日)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林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164.html

佛陀曾说过:「佛法的衰颓往往是渐进式地发生。」当这个世间开始出现很多对佛法似是而非的讲法和理解的时候,慢慢地,能够很稳健地将修行引领到解脱道上的真实佛法,就会变得暗晦不明。

《相应部20.7经》比喻,原本是声音嘹亮的大鼓,因为长时间的敲打而鼓身出现裂痕。为了修理此裂痕,人们开始把软木塞塞进破裂的空洞里,越塞越多,久而久之,软木塞完全取代了这个大鼓的鼓身。原本可以传声很远的鼓,现在发不出甚么声音了。

当今的佛教界,不管是南北传,有个很讽刺的现象:许多被佛教徒所公认,最有代表性的佛法的教义,在佛陀时代都是佛陀所否定的、离弃的。有些是佛陀还未解脱时实验过、经历过,但最终却被他认定是不究竟、不能安全地通达全然解脱的道路。但是在当今的世界,却变成了佛教的主流思想。

先从对佛法最肤浅的误解讲起。最近有位颇有名气的佛教老师,对信徒解释:「佛法中最高的教义,就是去体会『心即是法界』、『心等同于法界』。」

严格来讲,「心即法界」的意境,实际上是当时古印度在佛教创立以前,就已经出现的「无色界」讲说的方式。具体而言,这是「无色界」的第一个境界叫做「空无边处」。其体验最主要表现的方法,就是去感知内心的辽阔无边,心体如同太虚

对于这种「超越一切界线感」、「泯灭内外分别」的意境,若是认同它、将它当作「实相」、「事物的终极」、以此意境而入定,那么心就会在「空无边处」「再生」和「轮回」(中部106经)。也就是说,「心即法界」还是未达至解脱,仍是轮回境界。

另外一方面,有很多佛教徒认为最高的佛法就是:「诸法由一心之所变现」,或「诸法唯心造」。像《华严经》里一句有名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种「一切唯识」、「一切唯心」、「一切由一心变现」的见解,正好也是「无色界」里「识无边处定」的境界。它的体会就是「心识无边无际」:「一切由心识所呈现出来的现象」,都是相对的,也都是相对虚假的,只有能觉察的「心」才是真正的依归之处。

对于这种「觉性为真 境界为假」、「能所双亡 独留见净明性」的意境,若是认同它、将它当作「实相」、「事物的终极」、以此意境而入定,那么心就会在「识无边处」「再生」和「轮回」(中部106经)。也就是说,「法界唯心」还是未达至解脱,仍是轮回境界。

还有一些佛教徒认为最高的佛法就是「诸法空寂,了不可得」、「一切自性皆空」。这样的说法,非常类似当时还未成道的佛陀实验过,但却放弃掉的其中一种修定的方法,亦即通达到「无所有处定」的方法

要通达到「无所有处定」的一个具体的作法,就是去认知:一切现象都是快速生灭,没有一丝一毫具体的东西,心可以落脚在其中。所有现象快速磨灭、瞬间生灭,过去、现在、未来无有停驻,了不可得,一切无我(中阿含75《净不动道经》)。

对于这种「一切不可得」、「无有所有」的意境,若是认同它、将它当作「实相」、「事物的终极」、以此意境而入定,那么心就会在「无所有处」「再生」和「轮回」(中阿含75、中部106经)。也就是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无我」的见解还是未达至解脱,仍是轮回境界(关于「无我」,详见《非我》一文)。

另外一种流行的讲法:「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诸相非相」(主要是般若系统经典的讲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意境,正好是「无色界」里所讲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意境。这是佛陀在未解脱前实验过的另一种外道法门,最终佛陀评定它不是终极解脱而放弃它。

要通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一个具体的作法,就是:「不取一切相」、「心不住相」(中部106经)。对于这种「一切不可得」、「无有所有」的意境,若是认同它、将它当作「实相」、「事物的终极」、以此意境而入定,那么心就会在「非想非非想处」「再生」和「轮回」(中部106经)。也就是说,「无相、不思善不思恶」还是未达至解脱,仍是轮回境界

这些「无色界」的意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在原始佛经里的叙述,是一种高深却仍是「有为法」的经验。此经验获得的方法,经典里说:「当我们的心,一心一境地,去排遣所有其它的意念和心向,只专注在眼前选定的某一种意境或自认的真理,而产生出来的。」

佛陀认为像这样的意境,并不等同于解脱,它们只是一种「心行」。透过内心某种活动的方式,于某种「世界观」、「实相论」中盘据,暂时产生出来的意境。

如同我们刚刚所讲的,那些心理活动包含了高度的专注。如果想要进入「识无边处」的经验,必须要排遣掉一切内心会抓取外境、「色想」(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界线想)的活动。把所有的心意都导向心识、意识、觉知、心相的本身。

像这样的经验本质都是无常的。不管你体验到的「无色界」的经验,是多么地令自己感到深妙(「见到宇宙本体了!」、「山河大地消亡了!」、「心佛众生都合一了!」),你总是需要从其中出来,总是有一个时候,它是会中断的。不管经验到这些玄深的意境多少次,如果不是以「如理作意」,以佛法通往解脱道的大纲这样的角度,善巧地去认知、运用它们,这些意境本身没有办法让我们达到解脱,都还是轮回的一部份。

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佛陀认为「无色界」的定境都是不好的。相反地,佛陀常常认为「无色界」的定境,在很大程度上,大概是人类的「心行」所能架构最精细、最安宁、最少干扰的境界

基本上,要进入「无色界」的定境,根据原始经典的讲述,起码要做到,心必须抛开「多」的、「复杂」的、「多元」的相;然后,取一个「单一」、「不二」、「无分别」的相/想(长部15经)。

如果我们检视自己日常生活里的经验,会发现,如果内心活动越单纯,意境越简化,身心的状态就会越安宁。举例来讲:眼前自己一边要煮饭,一边要照顾旁边啼哭的小孩,一边要担心着明天工作要交的作业。这时,内心要处理和厘清很多人、事、物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身心特别容易烦躁。

相反地,有时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之下,不要去处理、理会那些复杂的形象,而是能够把心单一地安住在一个简单的意象里。好比说,没有界限的「空」;无边无际的「心识」。相对而言,它所制造出来的情境,是更加安宁、轻松的。相较于很多不同的「心行」、意境和经验,这些「无色界」的定力,是更能离开「复杂的心行所生之苦」的。

但并不表示光是有这些「无色界」的定力,就能保证一个人出世间的解脱。实际上而言,「无色界」的定力,跟一个人解脱与否、能否增加出世间的智慧,是没有绝对的关系

甚至,「无色界」的极特殊经验,特别容易让那些没有「如理作意」的人,产生出各式各样的错误见解:「实相论」、「本体论」、「空性论」、「唯心论」、「无相论」佛教后世流传的许多宗派见解,几乎就是在争取对于最终的「实相」、「本体」的叙述权(谁看到的「空」比较彻底、谁看到的「真如」比较究竟。然而,原始经典中没有像是「实相」、「法印」等的词汇)。

佛陀还在修行和实验时,先前跟随的两位老师(Alara KalamaUdaka Ramaputta),分别教了他「无所有处」跟「非想非非想处」的方法。这些最后都被佛陀评定为不究竟。

在原始佛法里,「单一」的「心相」,比起「多元」、「复杂」的相更少干扰、更少苦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同的大乘经典,虽然有不同的教义,可是其基本的意趣都是把最高的真理,所谓的「胜义谛」,定义为「一心」、「真如」、「不二」、「无相」、「圆融」等等的观念。但如果看原始佛经是如何讲述所谓的「不二」跟「多元」,会更清楚地知道在解脱道中,要如何正确处理「一元」跟「多元」的问题。

《相应部12.48经》提到,佛陀遇到当时正在辩论「宇宙的终究」的哲学家和神秘主义家,真理到底是「一元、不二的」还是「多元、复杂的」。佛陀认为:不管你认为的宇宙是「一」还是「多」,是「不二」或是「二元」,那些都是「戏论」。

佛陀的导向是「缘起」(佛陀教的「缘起」,不是「缘起性空」,而是「活动 与 苦的关系」)。如同其它的原始佛经,《相应部12.48经》的内涵,都是要观察内心活动是如何让苦迫积聚起来。对于所有的经验,包括:「一元、多元」的经验、平常处理很多家事时烦乱的感觉、进入到甚深的定境所体会到的「天人合一」的感觉;如果对这些有不当的取角、抓取、或迷想,这都是苦迫的来源。

也就是说,在原始佛经里,「缘起」并不是拿来辩证「不二」或「一元」的。这和大乘是相反的。在大乘里,「缘起」基本上是拿来辩证「终极实相」的手段。所以大乘常说「缘起性空」、因为缘起而「同体」。然而,「缘起」在佛陀的使用方法上,不但不是拿来辩证「一元」、「不二」,反而是来解构、剖析,包括「一元」的经验。

《中部22经》提起当时很多印度的外道,提出各式各样的玄学,认同各式各样的神秘经验。好比说,认为所谓的「自心」是跟宇宙同体

在《中部22经》等等的经典里,佛陀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类似「心等同于法界」的讲法?他反问这些玄学家、神秘主义者:认为「心跟法界是一体」的,这句话如果要有意义的话,就是要认知到宇宙法界的现象都是能够操控、都是我们心体的一个部分。

可是我们看一看,就连切身的「身心现象」,都不能绝对主宰、掌握(例如,身体老化的速度无法掌控,连主观意识对什么样的食物,特别感到亢奋、渴望,都不是百分之百能够掌控、决定的),还妄想甚么「心等同于法界」?就连身边哭闹的小孩子,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安抚他,让他不哭闹。更何况是远在十万八千里以外的,整个法界种种的众生和事物?

M国,有些理想主义者、天真的艺术家、宗教家,自告奋勇地说,愿意到ISIS的占领地,即是YSLG,去做义工,用美丽的音乐、艺术品去感化ISIS的心,让他们的心能够放下仇恨。如此的讲法真是极度乡愿和天真!YSLG里杀的很多人,都是跑到MSLGJ去做义工、救难、行医的。那些心行就像是畜生道的ISIS战士,一样可以毫不犹豫把这些义工的头颅割断。跟这些战士讲「心是法界」、「心等同于一切众生」这种浪漫主义的话,就会像秀才遇到兵,多大程度上是有意义的呢?

《相应部22.81经》提到:有些外道的修行人、神秘主义者,认知五蕴是无常、虚假;他们的心不认同五蕴,只认同某些超过五蕴以外,更庞大、更有含摄性的宇宙法则。好比说「法界」本身、他们认为不会变动的「一心」、「真如」。

在面对这样的认知,佛陀教导,此时正确的修行方法,应该是去观照这种「自认心同法界」的经验、见解和认知,是如何被「集起」的。「集起」就是跟「心行」有关连,亦即要去看到透过什么样的诠释、取角、专注法、认同、喜好那种「不二」、「真如」、「无相」的经验,所以才会使得「无色的神秘经验」产生出来。用这样的角度看待,也把「不二」、「真如」、「无相」看作是一种「心行」,而不是把它们看做是「实相」、「宇宙之本然」、「终极的归宿」。

此经也提到:一个没有受过佛法训练的凡夫,内心还在轮回里轮转,当有这样的神秘经验时,是以「无明」来触,非常微细的「贪」、「执着」就产生。而这样无闻的凡夫就没有办法看到刚刚所讲的「崇高的、玄妙的经验」,原来也是「心行」所架构起来的,所以也是「无常」、「不稳固」的。一个多闻的圣弟子,一个心要正确地朝向解脱道前进的人,对于这些看似「崇高」、「玄深」的神秘经验,都是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它,不认同它,不把这样的经验当作是最终的目标、最高的真理。

如果能够如此「知见」,对于就连所谓的「一心」、「无相」、「厌不厌俱离」、「真实心」等等的经验,都能够看到它们是「心行」所架构起来的。那么,如此的圣弟子才有能继续进步的空间,而不会卡在这些超越分别、超越界线感的特殊经验、特殊见解里面。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