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星期六

缘起还灭

朱倍贤:有关「缘起」的一些澄清

网址:原始佛法~林居禅园

链接:http://www.whatthebuddhataught.cn/Words/2015_Zen/196.html

「缘起还灭」

另外,佛法中除了「缘起」,还有所谓的「缘起还灭」——「苦迫制造链」的「瓦解过程」:「此生故彼生」,所以也「此灭故彼灭」。「缘起」的其中几个「支」,有彼此「牵动、支持、制约、增添燃料」的关系。所以,若是其中有某个、数个「支」不再延续、被断除,那么整个「苦迫制造链」就会全盘崩解、无以延续

这种「此灭故彼灭」的过程,有多种叙述法。当中,最详尽的叙述法如下:

若是「无明」灭,那么「行」就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乃至「大苦」灭(如,《经集1.2》)。

这样「还灭」的过程,有一个部份,极容易造成误解:「还灭」中的「灭」字,不同经典中有不同的意思,甚至同一经典中也有不同的意思。「缘起还灭」的「灭」,起码有三种用法。1. 有时「灭」指的是「积极地扑灭、停止某种活动状态」;2. 有时「灭」指的是被动的「灭」——「促生某种现象的因素已被移除,所以被促生的现象也被动地随之停歇」、「污染某种现象的因素已被移除,所以被污染的现象也被动地产生质变」;3. 有时「灭」指的是「厌离、离欲、灭——不再遐想、喜贪某种活动状态」。

先说「灭」字12的意思。

「无明灭则大苦灭」——「无明」的确是修行所要铲除的;铲除「无明」后,接下来的「苦迫制造链」无以为继,自然就瓦解。这是「灭」字的第一个意思——积极地扑灭、停止某种活动状态」。

「无明灭所以大苦灭」所表述的逻辑是:「苦迫制造链」是「无明」状态下才被启动、才会任其延续。同时,「苦迫制造链」中的每一个成分、「支」,都是受到「无明」的污染、影响,所以才扮演着「延续苦迫制造」的作用。如,受到「无明」所支使、感染的「行/动作」、「识/觉察功能」、「触/接触境界的方式」都变成了会贡献「苦迫产生」的因素。

没有了「无明」,其它每一「支」都不再扮演「会贡献苦迫产生的因素」。没有了「无明」,则「爱灭苦灭」。这是「灭」字的第二个意思——「促生某种现象的因素已被移除,所以被促生的现象也被动地随之停歇」。同样地,没有了「无明」,则「行灭、识灭六入灭、触灭、受灭——「污染某种现象的因素已被移除,所以被污染的现象也被动地产生质变」。

在这里「无明灭」的「灭」字,是积极性的动词,针对「无明」所采取的行动,而不是针对其它「支」的行动。其它「支」的「灭」字,像「六入灭」、「触灭」、「受灭」是消极被动地自然停歇。积极消灭了「无明」,后面的「支」自己会被牵连而「灭」,不须要修行者去消灭「六入」、「触」、「受」等等。「无明」是第一张骨牌,只须推倒它,后面的骨牌自然会接着倒下。

若不这样理解,而是理解为,消灭了任何的前「支」,「大苦」就会被瓦解,那就会产生像以下的问题:「名色灭,六入就灭;六入灭,触就灭乃至大苦灭」~为了让「大苦」灭,也可消灭「六入」,或消灭「名色」;消灭「名色」/身心,这似乎是「提倡自杀」、「终结生命是灭苦之道」!? 消灭「六入」,这似乎是提倡「避开所有的境界接触」!?这当然是错误的理解。

同一经典中「灭」字有这样不同的意思,还可举另一例说明。

有些经典所阐述的「缘起还灭」,不从「无明」起头,「支」的内容顺序也有差异。例如,《相应部12.64经》:「爱/喜贪/渴望」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行」灭;「行」灭,则「有/再形成/后有」灭;「有/再形成/后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灭。

此经与上面的经文同一逻辑。「爱/喜贪/渴望灭则大苦灭」——「爱/喜贪/渴望」的确是修行所要铲除的;铲除「爱/喜贪/渴望」后(「灭」字的第一个意思——积极扑灭),接下来的「苦迫制造链」无以为继,自然就瓦解(「灭」字的第二个意思——成因消失,因此被动地停歇)。「爱/喜贪/渴望灭所以大苦灭」所表述的逻辑是:「苦迫制造链」是「爱/喜贪/渴望」状态下才被启动、才会任其延续;同时,「苦迫制造链」中的每一个成分、「支」,都是受到「爱/喜贪/渴望」的污染、影响,所以才扮演着「延续苦迫制造」的作用。如,受到「爱/喜贪/渴望」所支使、感染的「行/动作」、「识/觉察功能」都变成了会贡献「苦迫产生」的因素。

在这里「爱/喜贪/渴望灭」的「灭」字,是积极性的动词(「灭」字的第一个意思——积极扑灭),针对「爱/喜贪/渴望」所采取的行动,而不是针对其它「支」的行动。其它「支」的「灭」字,像「识灭」、「名色灭」、「行灭」是消极被动地自然停歇(「灭」字的第二个意思——成因消失,因此被动地停歇)。积极消灭了「爱/喜贪/渴望」,后面的「支」自己会被牵连而「灭」,不须要修行者去消灭「识」、「名色」、「行」等等。「爱/喜贪/渴望」是第一张骨牌,只须推倒它,后面的骨牌自然会接着倒下。

若不这样理解,而是理解为,消灭了任何的前「支」,「大苦」就会被瓦解,那就会产生像以下的问题:「识灭,名色就灭;名色灭,行就灭;行灭乃至大苦灭」~为了让「大苦」灭,可以消灭「识」,或消灭「行」;消灭「识」,这似乎是提倡「无意识状态是灭苦之道」!? 消灭「行」,这似乎是提倡「停止所有活动」作为修行方式!?这当然是错误的理解。

上面的这两种经文,之所以在同经文中「灭」有不同的意涵,当中一个重要的点是:「缘起」和「缘起还灭」中,虽然「支」与「支」之间彼此牵动、制约,但是这种「牵动、制约的关系」,是不平等、不对等、不等量的。所以,「无明」和「爱」这两「支」,对于「苦迫」的贡献与影响,是关键性、绝对性、充分条件性的;而不同于「无明」和「爱」这两「支」,「六入」、「受」等「支」,对于「苦迫」的贡献与影响,只是牵连性、附带性的。

消灭了「只有牵连附带性的因素」,「苦迫制造链」只是受到「流量」、「供给质量」上的波动、影响。而消灭了「绝对关键性的因素」,「苦迫制造链」则是在「系统」、「结构」上彻底被关闭、拆除。所以,光是灭了「六入」和「触」(例如麻痹、昏迷、躲避境界、自杀)等等「只有附带性的因素」,而没有灭了「无明」和「渴爱」这些「绝对关键性的因素」,「苦迫制造链」只是暂时地被搅扰,关键的问题没有长期地解决,「苦迫制造链」持续会制造出新的「苦迫经验」。

这就是为什么,「无明灭」和「爱灭」,是修行上必须采取的积极性动作;而「六入」、「受」等其它「支」的「灭」则不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经典中「缘起」的叙述,虽然有以众多不同的「支」作为开头的例子,但是「缘起还灭」的叙述,只以「无明灭」或「爱灭」等「关键性的支」作为开头。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