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自己能够阅读文章书籍之时开始,直到今天此时此刻为止,可以说在这半辈子的人间生活之中,都没有阅读过十本以上的所谓专业哲学著作。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读不懂,第二是没兴趣。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前提等等,都不是来自所谓的专业性质的哲学书籍、哲学文章和哲学思考,当然更不是来自当代的哲学教科书里面,而是来自人间生活之中的阅读思考、观察感受和亲身体验。
简单介绍如下:
一、近现代汉语里面的“哲学”一词,其实并不是这门学问的原名本义,而是来自清末时期的东洋人翻译命名和当时的留学者盲目引入。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东洋人翻译的“哲学”一词,如同近现代汉语里面的“宗教”一样,根本就不是华夏传统形而上学前提下的“宗教”的概念定义。
例如,今天在高校宗教学系里面公开教授的“宗教学”知识,基本上都是直接沿用亚伯拉罕神教系列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有很多宗教学系的师生们,在自己还没有辨析清楚亚伯拉罕系列“神教”和儒释道“师教”的根本特点和明显区别的时候,就已经取得学历学位毕业了,甚至是就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眼中的从事佛学研究的教授、名人和专家了。
二、即使是发源于古代希腊的“爱智慧”之学,先后经过苏格拉底对于真理问题的不断思考、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走向科学,甚至是后来形成的怀疑主义和近代出现的经验哲学等等,严格来说都是在特定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前提之下展开的对于人类认知的可能性、正确性和边界线作出的思考。
所有的这些探究思考,也只有在特定的形而上学前提之下,或者说也只有在二元论基础上建立的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环境里面,才会出现所谓的兴趣和意义。
例如,众所周知,西方哲人苏格拉底,他经常会在大街上面与别人展开追问式辩论,并且被后人传为美谈。可是,如果放在一个形而上学前提完全不同的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环境里面,苏格拉底表现出来的穷追不舍和咄咄逼人的言行举止,明显不是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的言行心态,当然也更不可能是一位具有悲天悯人性格的见道、入道、得道者的言行方式。
三、在观察辨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和思考讨论任何一个具体问题之前,自己必须清晰地知道: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属性是什么?自己头脑之中的形而上学前提是什么?对于这种现象和问题,过去的人们有没有注意到,有没有作出过思考和结论,有没有提出过相应的解决方法?
其中最为忌讳的事情,就是在根本不清楚衍生出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形而上学前提的情况下,直接套用或运用在不同的形而上学前提之下发展出来的理论方法和观念结论。
众所周知,在近现代社会名人里面,或者说尤其是在宗教学和佛学研究领域之中,把完全不同的形而上学前提之下发展出来的理论方法和观念结论,直接拿过来作为权威标准,并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生活之中不断提出质疑和作出批判的人、事、著作,甚至是以亚伯拉罕系列“神教”的学术研究理论模式,直接从事着儒释道“师教”研究的人、事、著作,已经有太多太多了。可是这样做,除了能够为自己取得一些社会声誉和功名利禄之外,对于自己的身心性命并没有多少真正利益。
例如,民国名人傅斯年,在身患重病和医治无效之后,有人向他建议请中医诊断治疗。可是傅斯年不仅直接拒绝中医药,反而说出“我不能对不住自己所受过的教育。”言下之意就是中医不科学,中医起源于巫术迷信,自己作为受过近现代科学教育的人们来说,相信中医只能证明自己的愚昧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