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5日星期日

“六根清净”与“感觉替代”

一、大乘佛法中的六根清净

(一)六根清净释义
 
六根,就是人类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这六种感官以及它们所各自拥有的不同的功能。是指感官的种类,是指能生的意思,如眼根能看见许多种不同的色法(各种有形相、有质碍的物体);耳根能听到高低、远近、强弱不同的各种声音;鼻根能嗅到或流香或恶臭、弥散各异的各种气味;舌根能品尝出饮食中的百千种滋味;身根能触觉和感受外部世界气候变化的冷、暖、寒、热;意根能分辨、思虑诸多法相的迁流、持续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的诸多事实,世间绝大多数的人们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在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中多处出现梵行清净这样的对出家沙门离欲生活方式的由衷赞叹。如《杂阿含经》中:“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挺特,诸根清净;其心寂默,成就止观;其身金色,光明焰照。”[1]
又如《增壹阿含经》中:尔时,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诸根清净,颜貌与人有异,汝今游何三昧?”[2]
上座部佛教中最为著名的论师觉音尊者在其所撰写的《清净道论》[3]里,曾详细阐释佛法修行的清净之道,也是唯一之道,就是持续和专注地用心于戒、定、慧三学的闻、思、修行实践。
在大乘佛教中,“六根清净”一词也屡屡出现在诸部经论上。如《悲华经》中:“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常得六根清净;即于生时,得无漏喜,受于快乐,自然成就一切善根。”[4]
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是阿兰若,证得六根清净之处,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天眼通处,是阿兰若,得天耳通及宿住智、生死智、明神境、他心,如是通处。”[5]
是以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对“清净”一词作出如下定义: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6]
由此可知佛法中的清净,是指修行过程中逐渐调御、远离、断除身体、言语、心念上的种种不善、不净和诸多烦恼欲望后,修行者自己所内证到的、并在日常生活中所自然呈现出来的具足慈悲寂默、怡然愉悦、法喜充满和安详自在特点的、一种身、心都远离和断除五欲束缚之后的清净、快乐的状态。

  (二)“六根互用”功能

大乘佛教里的修行,以成就圆满佛果为最高目的,众多经、论中,也都详细阐明了修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果位上的不同力用,“六根清净”正是这样的一种经由修行所证得的果位的名称。它的果位力用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六根互用功能:即任何人(男女老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经由善知识正确指导下的佛法修行过程中,在逐渐远离五欲束缚和拥有清净梵行之后,自然产生的六根交错运用和六根相互替代运用的综合功能。
简单地说,就是六根中的任何一根,都能够生起其它诸根的功能,都可以替代其它诸根的作用。如以眼根为例,普通人的眼根只能看见色法,不能听到声音、不能嗅到气体、不能尝出百味、不能触感冷热、也不能思虑、觉知诸法。但是一个证得六根清净的修行人,他的眼根不仅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知味、触觉和思虑;他的其它诸根如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同时具备其它诸根的全部功能。
在佛教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已经达到了最圆满的境界。《涅般经》里记载: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7]
不仅佛陀自己达到了六根互用的境界,依照佛陀教法修行的诸位阿罗汉声闻弟子们,也有许多人达到了六根互用的境界。如《楞严经》第四卷说: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8]
又如《成唯识论》第四卷说: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9]
对于这种清净微妙、殊胜自在的修行果位,世亲菩萨在《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中说:“又六根清净者,于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诸根互用,此义应知。”[10] 世亲菩萨的这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经由修行证得 “六根清净”后,可以使六根的全部功能,通过任意的一根自由自在地运用出来。
      
二、天台圆教中的六根清净

(一)经典依据  

1、《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11]
2、《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12]
从上面两段经文中所阐释的“六根清净”可以明显看出,第一部分是解说六根清净的因地修行方法,如受持、读诵《法华经》,“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第二部分是就修行所证得的六根清净果位而言,从此可以作人间众生的导师、可以去弘法利生。中国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就是根据这两段经文并参以其它经论,从而建立起天台圆教修证次第中的“六根清净位”。
“六根清净位”其实就是大乘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里面的、最初十阶的十信位,属于“内凡内品位”。此十信位在《法华文句》中,又被称作“圆教相似位”。[13] 在天台宗理论体系和修行次第中,当修行者彻底断尽见惑与思惑后,即可证入此位。

(二)修证途径

普通大众的身体、言语、心念三业的现行造作,都由六根所摄,因此约束六根、离染趋净的修学方法,在佛教中被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一个人要想达到身体、言语、心念三业的清净,其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历缘对境、起心动念时,注意时刻防护六根受到贪嗔痴习气的牵引,对六根所接触到的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时时保持警醒觉察,念念趋向解脱涅般,从而避免因迷惑不觉和随波逐流,造作出种种可以导致善恶苦乐和招致生死轮回的有漏诸业。
是以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解说此“六根清净位”的修学顺序分别是:
“初以圆闻,能起圆信,修于圆行。善巧增益,令此圆行五倍深明;因此圆行,得入圆位。以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愍,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进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品,即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即入回向心。善修凡圣位,即入护法心。善修不动,即入戒心。善修无着,即入愿心,是名入十信位。《缨珞》云:‘一信有十,十信有百;百法为一切法之根本也。’是名圆教铁轮十信位,即是‘六根清净’。”[14]

三、西方社会里的感觉替代

(一)理提出和重复实验

保罗·巴赫[15]193444日-20061120日)是感觉替代理论的创始人,出生于美国纽约知识分子家庭。25岁获得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后陆续完成美国加州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西德弗赖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1983年加入威斯康星大学,担任康复医学系教授、主任。
    保罗构想出了感觉替代理论,即“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如果某种感觉被剥夺,大脑会利用其他感觉对其做出弥补,甚至完全替代。”比如盲人的大脑经过学习后能将某些神经信号解释成视觉信息,交由视觉皮层来处理,这些神经信号不是来自眼睛,而是来自其他感觉器官,比如皮肤。
随后保罗和同事合作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触觉——视觉转换系统,开始了触觉——视觉替代研究。他使用一台处理器将图像转化成电脉冲发送到椅子靠背的电极上;受试者(盲人)坐在椅子上,背部皮肤与电极相连,尝试着用自己的后背来发送来的“画面”。虽然受试者“看”出来的画面不怎么清晰,但是实验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令人非常震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盲人可以识别出物体的形状和运动轨迹,有些能感知到从斜面滚下的球,并在其滚到斜面边缘时击中它。
紧接着,保罗不再用背部皮肤,而是先后以腹部和指尖作为信号接收端进行实验,同时他还进行了触觉与听觉的替换实验。
1969年,保罗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向世界成功地证明了人类的触觉和视觉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二)至今未解的实验发现
   
90年代末,保罗的感觉替代研究达到巅峰,他也寻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信号接收端受试者的舌头。舌头是除了嘴唇以外,人体的触觉神经分布最多的部位,因此他成功地研制出“舌式显示器”,并在1998年,申请到专利。
2005年,丹麦奥胡斯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使用最新式的舌式触觉视觉转换器的受试者进行了大脑成像实验。实验中,受试者采用自己的舌头取代最初的背部皮肤作为刺激信号接收端,其他基本原理不变。训练一周后,盲人的大脑确实利用了视觉皮层,处理了从触觉器官接收过来的神经信息。
保罗的感觉替代研究同时也引出了另外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在实验中,戴着眼罩的正常人也能完成任务,但他们的视觉皮层始终没有被利用到。那么正常人又是如何用舌头看到的呢?目前西方科学家们对此问题作出的理解是:我们可以用眼睛和脑来看,也可以用舌头和脑来看。至于这背后涉及到的是怎样的神经接受、传输和识别机制,这些不是目前的科学水平所能解答的,还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探究和实验。

四、感觉替代--理论与实践的局限

保罗从观察病人和残疾人所具有的、与普通正常人有所不同的一些能力表现上,如盲人通常拥有异常敏锐的感觉和听觉等,构想出“假定某种感觉被剥夺,大脑会利用其它感觉对其作出弥补,甚至完全替代”这样的一种“感觉替代”理论的最初雏形。
保罗和其同事们根据这一理论,积极地尝试着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得到有力的证明。从他们第一例触觉--视觉实验的成功,到随后陆续完成的触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实验结果,不仅为“感觉替代”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支持,同时也将“感觉替代”理论的范围,扩大到人类几乎所有的感官功能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他们所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成为科学与医学领域所关注的主要热点之一。
但是从佛法修证的立场看来,保罗的“感觉替代”理论与相关实验,都有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之处和实验操作上的局限所在。

(一)六根互用、非由残损

保罗假定某种感觉功能被剥夺后,大脑会利用其它的感觉功能对其作出弥补,甚至完全替代,仅仅只是由观察病人和残疾人的生活现状所推展出来的理论发现。但是保罗终其一生也没有注意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特殊的途径,一些已经存在了二千五百多年、被一代又一代的佛教徒所亲身验证的闻、思、修、证的途径。
这条途径不仅可以让病人和残疾人失去的某种感觉功能得到替代,还可以让六根健全和正常的普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如法如律的次第修学后,让其原有的六根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拓展开,并且能够随心所欲地自由运用。
比如说,可以六根交错运用,可以六根替代运用,可以让六根同时生起全部的作用,也可以在任意的一个根上,拥有全部的六种感觉器官的所有功能。这些理论与实践,可能是保罗教授终其一生的时间,也没有想到过的!

(二)实验取证、无关机器

从保罗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触觉视觉实验机器时开始,直到保罗临终前发明的最后一台“舌端显示器”为止,无论是他的理论构建框架,还是他的实验操作思想,始终都没有跳出过“机械唯物主义”的这堵钢筋混凝土墙壁。
甚至有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感觉替代的复杂过程和细微变化,根本就不是任何金属板、电极点、连接线和电脑显示器等科学设备,或人工组装而成的任何一种机器,所能够观察到的!
其直接原因就是,所有这些用来检验人类感觉变化或感觉替代的、这些所谓的科学仪器和科学设备,它们都是由一些心灵没有离开五欲染污的人们所研发和制造出来的。
事实上,应用它们(这些机器、仪器、设备)的实验人员,他们/她们的心灵不仅是处在五欲烦恼的牵引、束缚之中,他们/她们的六根也是时时刻刻在追逐着六尘外境,从来就没有内省、觉察、警惕和远离过!
这样的仪器设备,操作在这样的实验人员手里,测量着普通的残疾人或正常的健康人(佛法中所谓的“无知者”),可能永远也不会得出与事实真相完全一致的实验结果,这原本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实!

五、结论

“六根清净”在汉传佛教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更是将《法华经》中的“六根清净”教义,融摄在圆教修证位次里的“十信位”,由此可见“六根清净”这一理论是完全可以学习、修持和亲身实证的。
 今天西方科学界、医学界中,所有正在研究和准备研究“感觉替代”理论及实验的学者专家们,如果能够知道“感觉替代”理论的先天不足和实践操作中的局限所在,从而虚心学习佛法中有关六根互用的理论;或者直接从天台智者大师的主要著述中,亲自实践六根清净位的修学次第,则不仅能够提升科研理论的造诣水平和实验实践成果,更重要地是能够减少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由于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和实验中的迂回摸索所浪费掉的宝贵时间!
----本文首發于《獅子吼》雜志創刊號第-頁,201610月。



[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大正藏》册2,页318中。
[2]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大正藏》册2,页773中。
[3]Bhikkhu Banamoli" Introduction, " in Bhandantacariya Buddhaghosa, translate by Bhikkhu Banamoli,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Taipei: The Corporate Body of the Buddh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2001, xii.
[4]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第三;《大正藏》册3,页184上。
[5]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六;《大正藏》册3,页320上。
[6]印度世亲著释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六;《大正藏》册29,页84上。
[7]北凉昙无谶:《涅般》卷23,《大正藏》第12卷,第503页;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影印本。
[8]般刺蜜帝译:《楞严经》卷4,《大正藏》第19卷,第115-123页;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影印本。
[9]玄奘译:《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第31卷,第21页。
[10]印度世亲著:后魏菩提留支、昙林等译,《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下;《大正藏》册26,页10上。
[11]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六;《大正藏》册9,页47-48上。
[12]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六;《大正藏》册9,页51上。
[13]释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上;《大正藏》册34,页139-140上。
[14]释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上;《大正藏》册46,页733下。
[15]韩彦文译:《科学的拓边者》,网址: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962012418日登录。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