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星期一

佛门纪事-63

「法师您好,昨天我们几个人在周末聚会时聊起◎◎长老多次开示过的一句话“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您知道作为在家居士,我们都是真心希望佛教界出家师父们个个都是德才兼备的法门龙象,因此我们几个人的理解是◎◎长老认为在一个人的德和才不能同时兼备的情况下,他是果断选择有德行的僧尼担任寺院执事,个人才华反而不是第一考虑。但是我们几个人毕竟都是没有在佛教寺院里面真正生活过,因此就很想听听法师您对佛教界流行的“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您可以用文章公开解答我们几个人的这个问题。……」

===========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在国内外的汉传佛教界里面,这句「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早就已经是所谓的“老僧常谈”的一个日常话题了。至于话语里面的寓意或者说含义,我想即使是一位从来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和不识字的普普通通的成年人,他/她们甚至也根本不用在佛教寺院里面长期生活过,其实都能在听闻之后,立刻明白类似于◎◎长老一类的这些住持方丈大佬们内心里面的“僧材”判断标准和用人选择取向。

可是,能够听懂这句话的所谓的“字面”语言含义的人们,他/她们真得能够听懂◎◎长老,以及类似于◎◎长老的那些住持方丈大佬们内心里面的“僧材”判断标准和用人选择取向吗?

至少我可以公开和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的在内心里面有着虔诚信仰和在生活之中有着善良品行,但是却并不了解古代天竺和古代华夏佛教历史和教理法义的人们,都不会真正懂得◎◎长老,以及类似于◎◎长老的那些住持方丈大佬们内心里面的“僧材”判断标准和用人选择取向!

 

其次必须警惕地是,要想真正理解自己并不熟悉的某个人说出的某一句话的内容,或者写出的某一段文字的用意,就必须要考虑到具体的这个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谋生方式、身份地位、成长经历、发言用意和维护内容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他为什么要公开讲出、写出或者做出这样的开示、判断和取舍。

现以这位江苏省佛教界著名的◎◎长老的开示内容「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为例,我就直接提出和简单分析在我看来都是“极为关键”的两个问题:

第一,谁来判断和宣布,或者说谁有资格作出判断和宣布某个佛教寺院里面的某位出家僧尼,他/她是“有德”还是“无德”?

 

众所周知,不仅是对于特定的某个佛教寺院里面的常住僧众来说,就是对于社会普通大众来说,观察判断任何一位佛教界出家僧尼是否有才华,相对于观察判断任何一位佛教界出家僧尼“有德”还是“无德”,都是一件简单、容易和直接的事情。

因为,一个人有没有“才华”,这是属于“事实判断”的领域和范围。而事实判断相对来说又比较简单,无非就是“有”和“无”的区别。

例如,一位汉族出家僧尼,他/她在剃度出家之后,不仅通过英文学习掌握了佛教经典语文梵语和巴利语,同时还考下了这两种语文的等级证书。那么我们当然可以作出判断认为他/她是一位“有才华”的出家人。因为他/她学习过梵巴语文、能够阅读翻译梵巴语文并且已经取得语文考试证书的一系列事实,都是公开摆在大家面前。

也就是说,即使你认为这一位汉传佛教出家僧尼的语文功底不如某位僧尼或者教授专家的水平,你也无法否认或者完全掩盖这位僧尼“有才华”的事实。否则,那就请你在国内外的汉传佛教界出家僧尼里面,特别是在那些名山古刹寺院或者全国重点寺院里面,介绍几位汉语是母语、英语(或者其它外语)是第一外语、梵语取得A等成绩的出家僧尼让我们大众认识一下。

但是,判断和宣布某位出家僧尼“有德”还是“无德”,这就不是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而是已经属于“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审判”的领域了。众所周知,其实这是一件主要由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所决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件更多地涉及到自己个人喜好或者癖好地观察判断结果。

因此又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在佛教寺院里面的出家僧尼群体之中,还是在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是涉及到唯一的事实判断以外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等等,就必然会出现“在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样的多元化结论。

对于一部世界名著小说里面的虚构人物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都是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对于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诸位名人更是不能例外。例如,今天的社会大众对于清朝历史名人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完全不同的各种评论等等。

因此通过以上的这第一个问题地分析,就是清晰和肯定地告诉大家:以后但凡是听闻到佛教界里面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对于具体的某位出家僧尼的个人道德品行等等作出有德、无德、甚至是缺德地判断结论,基本上都不要直接相信。

因为,其中涉及到的绝大多数的特定个人的有德、无德等等,都是纯属个人主观作出的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审判,都不是唯一的事实判断。

 

第二,这位江苏省佛教界里面的著名的◎◎长老,公开说出这句「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对于没有在佛教寺院里面长期生活过的人们来说,不仅听起来好像是◎◎长老表现出自己“用人惟德”的佛门高僧大德风范,甚至还有可能会在深受感动之后,积极推荐和热情赞叹◎◎长老这样的一位当代佛门大德。

可是事实上,这位◎◎长老本人,或者说但凡是能够讲出「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这句话的佛教中人,基本上都是一些能够居高临下地做出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的佛教界住持方丈和协会僧官等人。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佛教中人“开示”的所谓的「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这句话里面最关键的“德”之一字,用现代汉语来说其实就是“对我表现出来的忠心、奴性、谄媚功夫和效忠程度!”

这样理解之后,就能瞬间读懂◎◎长老,以及类似于◎◎长老的这一类佛教高僧大德选材用人的原则和方式了:

(一)如果自己手下的某位出家僧尼,既有一定的知识才华,又能善解人意和恰到好处地主动表现出温顺听话和愿意效忠的奴性,那么这样的僧尼,肯定是要为我现在所用或者日后所用。

 

(二)众所周知,“知识越多越反动”,或者是说“人才有用不好用”。因为一些真正有良知、有才华、剃度出家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闻思修证佛法的佛教界出家僧尼,第一是他/她们很难会被佛教界里面的所谓官职、权势和财富等等所收买。第二是他/她们基本上都不会主动愿意参与佛教界里面的那些江湖光头帮派最喜欢,同时也是最擅长的各种各样的所谓佛事、法会和演出活动。第三是但凡内心里面真正有信仰的出家僧尼,又绝对不会在方丈住持和僧官执事面前表现出奴才或奴婢一样的言行。

因此对于这一类出家僧尼“僧材”,既然已经表现出不通人情世故和不识抬举了,那就直接以“没有德行、没有修行”或者是“佛法知见不正”等等理由,果断地弃之不用!

至于那些通晓人情世故、能够“听招呼”、主动效忠于我和愿意为我所用的佛教界出家僧尼,当然都是我认为的“有德”之僧材!

这种现象,如果借用三十年前,牛群、冯巩《小偷公司》相声里面的一段台词来说,就是:

说你有德,你就有德,无德也有德;

说你无德,你就无德,有德也无德。

横批是:话语权在我!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